安居拉
本文原刊於《舉目》31期
最近我們教會為本地的華人春節晚會籌備節目,節目中有《一 件禮物》這首歌。正巧,《舉目》29期,登載了《流行文化與聖經真理》一文(以下簡稱《流》文),該文的作者對“讚美之泉”創作的《把冷漠變成愛》,以及 “天韻”創作的《一件禮物》的歌詞,提出了批評。教會籌備節目的姊妹看了這篇文章後猶豫了:到底在春節晚會上,還唱不唱這首歌呢?
《一件禮物》這一首歌,許多人不陌生。我一直覺得,這是一首優秀的福音歌曲。在中文網絡上輸入這首歌的歌名搜索,會發現這首歌感動過許許多多的人,甚至有人在聽這首歌時感動、決志信主。為什麼這樣一首傳福音的好歌,在《流》文作者筆下,成了“墮落的教會流行文化”了呢?
無可否認,對於讚美詩、聖詩的創作,中國教會或華人教會,都還處在嬰孩時期,需要不斷的學習和反思。許多資深牧者(如唐崇榮等),對這一主題有過系統的講解和論述。《舉目》15期、17期,對此也有過討論。前一陣,大陸一些教會,還對《迦南詩選》進行了一系列的批判,網絡上也有許多很激烈的辯論。
對聖詩創作進行評論,需要具備嚴格的神學、音樂和文學等專業基礎,我並不合格,不敢多談。不過,我對《流》文的評論手法,以及該文引出的一系列教會詩歌之外的話題深感興趣,例如:聖經真理的完備性和信仰實踐的平衡性;神的主權、揀選與人的選擇、責任;基督徒的愛或關懷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不能讓人歸主或愛主, 這種愛或關懷有沒有意義?福音要不要“推銷”?等等。
這些題目非常有意義,在教會生活中隨時會碰到,值得我們進一步的討論。故此我做一點回應。歡迎大家提出批評,幫助我更全面的理解聖經,在知識和恩典裡成長。
不當如此比較與分析
我們在崇拜時唱的聖詩和讚美詩:一、是對神的敬拜和讚美,是唱給神、獻給神的;二、是基督徒對耶穌、聖經、救恩的認識;三、是在信仰生活、屬靈道路上的追求,是基督徒對自己的激勵。
《流》文作者把教會裡唱過的詩歌,籠統地稱為教會流行文化,在我看來,並不恰當。比如《一件禮物》這樣的福音歌曲,其目標聽眾,顯然是未信的慕道朋友,並不屬於聖詩或讚美詩的範疇,沒必要將其和經典的傳統聖詩相比較。就像許多的信主見証,並不適宜嚴格地依據聖經去分析。
《流》文作者還試圖用邏輯方法,分析詩歌題材。例如質疑《你心會知道》這一句,說不信的人,心如何能知道(救恩)呢?還有,“這世界需要的是基督”,不是“這世 界需要你我”。從這些批評可以看出,作者不瞭解詩歌題材和論証題材兩類作品的區別。如果作者用同樣的方法去分析《詩篇》和《箴言》,作者會發現,許多地方 都會有類似的問題。
其實詩歌裡的這些描述誤差,完全屬於詩歌創作允許的範圍之內,這是詩歌体裁簡潔的要求造成的。《使徒行傳》中司提反的講道裡面,也有為了精簡的緣故,將幾件事情合在一起說的,但不會因為這樣就與聖經抵觸,也不至於混淆信仰。
不以個人感受為標準
《一件禮物》這首歌,感動過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人。但很顯然,《流》文作者很不喜歡這首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這使我聯想到聽講道──同一篇講道,有的人聽了毫無反應,甚至回家後說,牧師今天講得很差;可有的人非常感動,受益很大。
這樣的差異,可能與基督徒所處的成長階段,當下的屬靈狀況,甚至禮拜天早上敬拜前的準備都有關。一次講道,一首詩歌,有時會感動所有的聽眾,有時只造就一部分人。我們不能簡單地以個人的感受,來評價一次講道或一首詩歌的價值。
每期的《海外校園》,都有許多很感人的見証文章。有人以聖經為依據,批評其中的一些見証傳遞錯誤的福音信息──神是聽禱告的,信了主,或禱告了,就能找到工 作,病得醫治。這樣的批評,是不合理的。的確,福音的核心是解決罪的問題,不是要解決我們生活的問題。但我們卻不必以此否定這些真誠的見証的價值。
我現在看一些信主見証,有時也沒有多少感動。但剛信主的時候,我特別喜歡看見証、聽見証。《海外校園》的見証,就給了我很大的激勵和幫助。
許多福音詩歌並非完美無缺,有不少可以改進的地方,但裡面確實呼喚人歸向真神。《一件禮物》這首福音歌曲,如果真像《流》文所說的,是“墮落的教會流行文 化”,為什麼它得以在眾多的教會,感動許許多多的人?樹上所結的果子,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樹的好壞。聖經中耶穌治好的那個瞎子,在回答法利賽人的盤問時說: 他是個罪人不是,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從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見了。
愛或關懷一定有目的?
《流》 文作者在批評《把冷漠變成愛》時,認為“社會關懷如果不能讓人歸主愛主,則社會關懷本身沒有太大意義”。這樣的提醒,應該說是有益的。作為教會,如果一味 強調社會關懷,離開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這個核心,的確是十分危險的。教會歷史上不乏像基督教青年會(YMCA)這樣的教訓。
但這首歌強調的,是你我這樣的個体,應對周圍受傷的、不起眼的人付出關懷和愛。若稱此為“社會關懷”,有些牽強。愛和關懷不是福音的核心,但和聖經的教訓是一致的,放在歌詞裡無可厚非。
作者認為,愛和關懷“必須要讓人歸主或更愛主才有意義”,我認為是片面的,是因果倒置,在實踐中也是有害的。
基督徒的愛或關懷的目的,在我看來,並不是為了傳福音。我們之所以愛人、關懷人,只是因耶穌基督愛的激勵與感召。耶穌為了拯救我們,把他自己的生命都犧牲 了。我們去愛人、關懷人、去事奉,那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我們的生命是耶穌的生命換來的。所以,我們愛和關懷的行動,完全是生命的自然流露,是沒有目的的, 也不需要目的。當愛帶有目的時,愛就被污染了。
在愛人、關懷人的過程中,我們自然會介紹我們自己生命的變化,與人分享我們愛的源泉──耶 穌基督。如果真愛一個人,你自然會把福音去和他分享,這是對他最大、最好的愛。所以絕不是為了傳福音,我們才去愛人、關懷人,而是不管在何種情況下,我們 都要愛人、關懷人。因為這是耶穌給我們的命令,是理所當然的,不管那人會不會信主。
其實,我們怎麼知道一個人會不會信主、什麼時候信主呢?許多老慕道友說,他們剛去教會的時候,基督徒對他們往往異常熱情。但過了一陣,見他們沒有動靜,就漸漸冷淡、疏遠了,見了面也很尷尬。於是這些慕道友,也不太好意思再去教會了。
這種情形之所以會產生,就是因為有的基督徒認為,愛或關懷的目的,只是為了傳福音。如果看不見效果,還浪費時間幹嘛?不如趁早去找新的目標。這種愛,就是功利的了。
其實,即使是非基督徒的愛和關懷,也是有積極意義的,不必要去貶低甚至鞭撻。就好比父母對兒女、兒女對父母的愛。神把愛、良心和道德律放在了每一個人的心裡。我相信,神看人世間一切真誠的愛為美好。
神的主權和人的選擇
《流》 文在批評《一件禮物》這首詩歌時,用了大篇幅,強調神是“說有就有,命立就立”的,所以“福音不用推銷”。神若揀選了你,定會“銳不可擋”,想拒絕都拒絕 不了。你只有“領受”,沒有“接受”之說。《流》文作者認為,“主耶穌永遠是主,人永遠是客”,“主一呼召,人就得救,就跟從他”,“就這麼簡單”。
真的這麼簡單嗎?作者通篇都在強調神的揀選和命定,強調神的絕對主權。這本身沒錯,是聖經真理的一部分。但我認為聖經在強調神的絕對主權的同時,也強調神給人以自由意志。人可以自由選擇:可以選擇接受,也可以選擇拒絕。但人必須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和責任。
因為神給了我們自由選擇的機會,我們將來被審判的時候,是真的無可推諉。否則,亞當、夏娃可以把責任推給神,進了地獄的人更會鳴冤不服。《一件禮物》歌詞中說,“如果你不要,怎麼能得到”,正是表達“人必須做出選擇”。
只強調神的絕對主權,否定人的自由選擇的權利和責任,我個人認為是違背聖經真理的。
正因為人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所以福音是要有人去傳的,是要“推銷”的。《流》文作者特意用了稍帶貶義的“推銷”一詞。我連續讀了、唱了這首歌詞幾遍,怎麼也 讀不出作者描述的“救恩在門外,像個可憐的江湖賣藥般癡癡地等”,反而,腦子裡出現這樣一幅畫面:耶穌每天在村外的大路邊望眼欲穿,等待他那失喪的小兒 子,呼喚著:歸來吧,歸來吧,浪跡天涯的遊子!
聖經上說:“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沒有聽 見,怎麼會去叩門呢?所以我們要去傳,這是神給我們的命令。不管得時不得時,我們都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眾人。我們要用神給我們的智慧,去瞭 解別人的需要、瞭解別人的內心。還要選擇合適的場合和言語,而不是一概以“人的東西”、“世界的一套”,加以排斥和批判。
許多時候,聖靈是通過音樂詩歌或傳道人的口來實現感動的。神要我們去傳,同時也是藉此檢驗和造就傳的人。因為我們若沒有真誠愛神、愛人的心,是沒有可能讓人信那純正的福音的。
神願意與人同工,神尊重人的自由選擇,否則,他完全可以在天上,“說有就有”,吹一口氣就叫地上所有的人都信了,何必要道成肉身來到人間,何必要繞這麼大一個彎子呢?
不過,認識到這一點後,我們又要避免走入另一個極端,即過分強調人的作用。我們要經常提醒自己:最終還是神的工作,神掌管一切,神負完全的責任。
所以我們必須十分謹慎,把握“神的絕對主權與人的自由選擇”之間的平衡,把完備純正的福音傳出去。
由於詩歌創作概括性的要求,《一件禮物》這首歌在有限的篇幅裡,確實只強調了人的選擇這一面,沒有強調神的主權。作為在特定場合、針對慕道友的福音詩歌,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評論文章,且是批評性質的長文,則必須嚴謹地建立在完備平衡的聖經真理之上。
“神的絕對主權和人的自由選擇”,是神學難題之一,因看似矛盾。我膚淺的理解是,這是神和人在不同的系統或座標下,觀察同一件事時產生的差異。神超越時間的限 制,他看將來之事如同看過去之事。所以在他沒有“可能”兩字,一切都是客觀事實,確是“說有就有,命立就立”的。“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神在作 決定的時候,已經看到將來的結果,當然不會後悔。
而人,受時間的限制,一天一天度過地上的年日,今天並不知道明天的道路。對未來的事情和決定,在發生之前,確實可以做出自由的選擇。當然,這種自由,只是對他本人而言的。
一面烤糊、另一面生的
聖經裡在許多的地方,嚴厲批判以色列人。不是這些以色列人不懂聖經,相反,他們很會引用聖經。他們的錯誤,是將聖經看偏了,只強調真理的某一面,陷入嚴重的 片面性,因此走入極端。如同烘烤一張餅不翻面,以致一面已經烤糊、烤黑了,另一面還是生的。這樣的餅不能用來供應人、造就人。
聖經中的真理,需要平衡地、整体地去理解、把握。比如恩典與責任,信心與行為,神的慈愛和公義等等。在信仰實踐中能否平衡把握真理,是衡量基督徒成熟度的重要指標。
以人的有限,恐怕沒人能完美把握聖經真理,並在生活中毫無偏差地實踐出來。因此,我們信仰的重心不是不犯錯,而是悔改與饒恕。神允許基督教內有不同的宗派,各自以聖經為根據,有不同的強調與側重點。
但如果強調聖經真理的某一方面,達到它不應該到的程度,同時忽視、否定另一面,那就成極端,甚至成異端了。正如大家都愛聽、也愛說“神是愛”,但我們也都知道神是公義,神將來要審判──有個牧師即說:如果只講神的愛,不講甚至否定神的公義與審判,那是異端。
經常困擾基督徒的另一個難題是:既然是因信稱義,一切都是恩典,人自己還要不要努力?傅士德(Richard Foster)曾讓我們如此想像:在一道很狹窄的山脊上,兩邊都是峭壁懸崖。右邊的深谷,是靠著人的努力去追求“義”帶來的破產;左邊的深谷,是缺少人的 努力所帶來的失敗。基督徒靈性生命的操練,就是在這危崖小徑上。
最常落入的陷阱:驕傲
我信主幾年來最大的問題,是我經常陷入基督徒“驕傲的陷阱”。
在教會有很多事奉和金錢奉獻當然很好,但我們很容易因此希望獲得更多的承認或誇獎,甚至要求在教會有更多的話語權。
多讀聖經對基督徒來說絕對是必須的,是要提倡、鼓勵的。但知識也容易使人產生驕傲。我自己經常用聖經來教導和衡量我太太或別的弟兄姐妹。其實對基督徒來說,聖經上的教訓首先是針對自己的,而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的。
基督徒講話或寫文章,能以聖經為依據,當然是好的。但我們也必須十分警惕,引用得是否恰當,是否完備、平衡。很多時候我們引用聖經,只是用經文來為我們的感受和觀點服務、佐証。
許多基督徒往往以堅持福音真理為由,很激烈地批評其它宗派,包括批判中國的“三自”或家庭教會。但誠實地說,我們對裡面的許多問題,瞭解得非常有限、非常局 部。我們的判斷多是基於我們收到的資訊,但資訊裡充斥著謬誤與偏差。例子之一就是,剛聽說某件事時,我們會覺得不可思議、義憤填膺。但隨著我們對這件事瞭 解得越來越多,我們才明白,原來是這麼回事。我們就不再說三道四了。
事實上,每個人的觀點或認識,總是有偏差或錯誤的。在這一點上,誰也沒有例外。謙卑,是降低這些偏差和錯誤造成的危害的唯一途徑。因此我們在評論,特別是批評一件事情時,要非常謹慎。
一個很慘痛的現象是:教會中把人絆倒的,未必是那些不冷不熱的基督徒,往往反而是那些追求的、看似很屬靈的基督徒。所以,我們不要論斷他人,反要每天提醒自己:如果我們不能謙卑,我們所讀的、所做的、所傳的,全都是枉然。
另外,每個人信主的歷程和狀況都不一樣。有些基督徒在決志的時候,對福音和救恩的認識並不正確,但信主後不斷追求,成為很愛主的弟兄姐妹。所以,我們不要輕易地去批評、責備教會的弟兄姐妹,也不要絕對地評論一個教會好與不好。
記得八年前,我初到現在的教會,很不適應。打電話向一位弟兄抱怨、訴苦,懷念以前的教會。而那位弟兄回答我:“每個教會都是神預備的。在不同的教會,我們能學會不同的功課。存謙卑的心,每個教會都能讓我們成長。”
他的話,到現在還激勵著我。神讓各種不同的方式互相效力,來感動人、拯救人。神最看重的是我們的內心和動機。神會喜悅並使用他的每一個雖不完美、但真誠而謙卑的兒女。
作者來自江蘇,畢業於南京大學。現在華盛頓州某國家實驗室工作。
編按:《流行文化與聖經真理》一文刊出後,本刊收到不少讀者的回應。本期刊出兩篇具代表性的回應文。關於此文的討論暫告一段落,但仍歡迎讀者由其它角度來探討教會中詩歌的問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