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热泪盈眶,很危险?——读爱德华兹《宗教情感》(慕容)2021.11.10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1.11.10

慕容

 

“两人的智慧比一个人的强,不是因为两人都不会犯错误,而是因为他们不太可能犯同样的错误。”——C.S.路易斯

 

三大部分

18世纪的美国,掀起了后世称为“第一次大觉醒运动”的复兴。神学家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1703-1758)作重要的参与者,经历了整个运动,也目睹了其中的各种好坏现象。

他著《宗教情感》一书(注),描述了大觉醒运动中的各种情感表现,帮助基督徒正确对待信仰中的情感因素——一方面不要排斥情感,另一方面又要提防误用情感体验。

该书以《彼得前书》1章8节,:“你们虽然没有见过祂,却是爱祂;如今虽不得看见,却因信祂就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作为主题经文,展开后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情感在基督教信仰中的重要性。

爱德华兹指出,情感在基督教信仰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按照他的定义,情感不仅仅是感觉或感受,而是类似于意志的存在。或者宽泛地说,是人类心灵的活动总和。

当然,心灵的这种活动,有时候会给人带来主观的感觉和感受,比如快乐,爱慕等。就这个定义而言,基督教信仰必然无法与情感脱离,因为信仰与人的心灵活动有关。人对信仰或拒绝,或接受,或厌恶,或喜悦,都可以归结为爱德华兹所说的情感。故此,拒绝情感(没有心灵活动)就是拒绝信仰。换句话说,没有情感的信仰,可能是一种知识或理念,但非符合圣经的信仰。

第二部分,与得救未必有关的情感体验。

虽然信仰与情感有关,但并非所有的情感都与人的得救有关。爱德华兹列举了12种情感体验或经历,比如某些宗教体验会引起强烈的身体反应、伴随着经文的情感、热烈地谈论基督教信仰、认罪之后强烈的安慰和喜乐……他指出,这些情感体验或经历,可能与得救有关,也可能与得救无关。因此,无法用这些情感证明某个人是否为基督徒,是否已经得救。

此书第三部分,主要谈与得救有关的情感体验。

爱德华兹认为,一些情感可以视为与得救有关的体验和经历,值得我们的重视。同样的,他列举了12种情感,包括真正属灵的情感来自圣灵的感动和运行、情感被神圣事物的美好本质唤起,情感带来出于福音的谦卑,情感促使人终身追求圣洁……他认为这些情感活动,与人的重生,与人是否得救,有着紧密的联系。

 

提醒作用

《宗教情感》一书,不单适用于当时的新英格兰地区的教会,对现今的普世教会也有提醒作用。

 *不要完全拒绝情感

首先,此书提醒教会,不要反对宗教体验中的情感部分。

面对不同的处境、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反应,是再正常不过的。同样的,在信仰领域中,信徒会有不同的情感反应,是可以理解的。教会无需对此太过紧张,甚至提防。如果完全拒绝情感,信仰难免会落入僵死、冰冷、枯燥的境地。

在圣经中,许许多多的圣经人物,都流露出各种各样的感情,而圣经作者并没有责备这些喜怒哀乐。耶稣在面对不同的情势时,也有着各种情感的流露,包括哭泣、喜乐、叹息、忧愁等。比如耶稣来到朋友拉撒路的坟墓面前,就哭了(《约》11章)。祂被圣灵感动,就欢乐(《路》10:21)。也因为有人要卖祂,而忧愁(《约》13:21)……

《诗篇》里面也充满了真情实感:平静的(《诗》23),忿怒的(《诗》137),快乐的(《诗》16),甚至绝望的(《诗》88)……

记得我曾因为所接受的教导,过于提防“极端”灵恩,一下子极端地反对信仰中任何与情感有关的体验,也常常质疑其他人的眼泪、叹息、喜乐的真实性。

值得感恩的是,通过《宗教情感》等书籍,我明白了我们无需弃绝所有情感。我们需要做的,乃是靠着圣经分辨真伪,而非全盘否定。

 *保持警惕,未必有关

其次,对于将情感和得救联系起来的做法,此书提醒我们,要保持警惕。

一方面,我们不能反对情感在宗教中的流露,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警惕:毕竟有的情感与救恩有关,有的无关。我们不能将所有的情感现象都混淆在一起,仿佛只要有足够的情感流露,就必定重生得救一般。

现今一些基督徒在判断自己是否重生得救时,往往过于依赖某段情感丰富的经历:要么是泪流满面的体验,要么是某段经文大大地感动了当时的自己……如果按照爱德华兹列举的标准,以上这些体验,不一定与重生得救有关(当然,也不一定无关)。

正如在歌星的演唱会上,许多歌迷声嘶力竭、泪流满面,甚至情绪激动以致昏厥一样,一个人有着强烈的情感体验,不一定与上帝的救恩有关。通过圣经,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人(比如卖主的犹大),虽然跟随了耶稣,甚至能够奉耶稣之名医病赶鬼,也为赶走了鬼而欣喜不已,可惜他们最终还是在救恩上失落了。

 

查考借鉴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今日发生的所谓新事,往往只是陈年旧事。我们认为的新鲜的、独创的、特有的现象或者思想,也可能是只是改头换面、重新粉墨登场而已。

我们之所以会误认为陈年旧事是新事,不过是因为我们在世的时间太短,把自己没有见过的事情当成新事了。打破我们短视的途径之一,就是查考历史。

现今普世教会中引人瞩目的人与事,我们往往也能够从历史之中,找到相对应的案例。今天的难题,或许在2000年教会史上的先贤,早已经在他们的处境中认真思考和处理过了。我们与其白手起家、另起炉灶,不如借鉴古人的智慧,更加聪明可行。

面对大复兴中的误用情感,爱德华兹让信徒不要错误地将情感与重生得救联为一体。当有人错误地全盘拒绝情感,他又不得不指出,信仰之中有情感在运作,实属正常。

总之,爱德华兹基本上是走在“刀锋”之上,两线同时开战,一方面帮助信徒区分真实与虚假的属灵经历,另一方面又要信徒重新认识情感在信仰中的重要性、提升对各种情感体验的洞察力。

那么,永远热泪盈眶,是不是很危险呢?按照爱德华兹的观点,可能危险,也可能不危险。就其作为宗教体验而言,毫无危险可言,但若将其视为得救的证据,则需要慎之又慎。

或许,这就是现今阅读《宗教情感》一书最大的价值之一。

 

注:《宗教情感》( Religious Affections)是爱德华兹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中文版译者杨基,三聨书店出版,2013年1月。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