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遠熱淚盈眶,很危險?——讀愛德華茲《宗教情感》(慕容)2021.11.10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1.11.10

慕容

 

“兩人的智慧比一個人的強,不是因為兩人都不會犯錯誤,而是因為他們不太可能犯同樣的錯誤。”——C.S.路易斯

 

三大部分

18世紀的美國,掀起了後世稱為“第一次大覺醒運動”的復興。神學家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1703-1758)作重要的參與者,經歷了整個運動,也目睹了其中的各種好壞現象。

他著《宗教情感》一書(註),描述了大覺醒運動中的各種情感表現,幫助基督徒正確對待信仰中的情感因素——一方面不要排斥情感,另一方面又要提防誤用情感體驗。

該書以《彼得前書》1章8節,:“你們雖然沒有見過祂,卻是愛祂;如今雖不得看見,卻因信祂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作為主題經文,展開後分為3個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論情感在基督教信仰中的重要性。

愛德華茲指出,情感在基督教信仰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按照他的定義,情感不僅僅是感覺或感受,而是類似於意志的存在。或者寬泛地說,是人類心靈的活動總和。

當然,心靈的這種活動,有時候會給人帶來主觀的感覺和感受,比如快樂,愛慕等。就這個定義而言,基督教信仰必然無法與情感脫離,因為信仰與人的心靈活動有關。人對信仰或拒絕,或接受,或厭惡,或喜悅,都可以歸結為愛德華茲所說的情感。故此,拒絕情感(沒有心靈活動)就是拒絕信仰。換句話說,沒有情感的信仰,可能是一種知識或理念,但非符合聖經的信仰。

第二部分,與得救未必有關的情感體驗。

雖然信仰與情感有關,但並非所有的情感都與人的得救有關。愛德華茲列舉了12種情感體驗或經歷,比如某些宗教體驗會引起強烈的身體反應、伴隨著經文的情感、熱烈地談論基督教信仰、認罪之後強烈的安慰和喜樂……他指出,這些情感體驗或經歷,可能與得救有關,也可能與得救無關。因此,無法用這些情感證明某個人是否為基督徒,是否已經得救。

此書第三部分,主要談與得救有關的情感體驗。

愛德華茲認為,一些情感可以視為與得救有關的體驗和經歷,值得我們的重視。同樣的,他列舉了12種情感,包括真正屬靈的情感來自聖靈的感動和運行、情感被神聖事物的美好本質喚起,情感帶來出於福音的謙卑,情感促使人終身追求聖潔……他認為這些情感活動,與人的重生,與人是否得救,有著緊密的聯繫。

 

提醒作用

《宗教情感》一書,不單適用於當時的新英格蘭地區的教會,對現今的普世教會也有提醒作用。

 *不要完全拒絕情感

首先,此書提醒教會,不要反對宗教體驗中的情感部分。

面對不同的處境、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反應,是再正常不過的。同樣的,在信仰領域中,信徒會有不同的情感反應,是可以理解的。教會無需對此太過緊張,甚至提防。如果完全拒絕情感,信仰難免會落入僵死、冰冷、枯燥的境地。

在聖經中,許許多多的聖經人物,都流露出各種各樣的感情,而聖經作者並沒有責備這些喜怒哀樂。耶穌在面對不同的情勢時,也有著各種情感的流露,包括哭泣、喜樂、歎息、憂愁等。比如耶穌來到朋友拉撒路的墳墓面前,就哭了(《約》11章)。祂被聖靈感動,就歡樂(《路》10:21)。也因為有人要賣祂,而憂愁(《約》13:21)……

《詩篇》裡面也充滿了真情實感:平靜的(《詩》23),忿怒的(《詩》137),快樂的(《詩》16),甚至絕望的(《詩》88)……

記得我曾因為所接受的教導,過於提防“極端”靈恩,一下子極端地反對信仰中任何與情感有關的體驗,也常常質疑其他人的眼淚、歎息、喜樂的真實性。

值得感恩的是,通過《宗教情感》等書籍,我明白了我們無需棄絕所有情感。我們需要做的,乃是靠著聖經分辨真偽,而非全盤否定。

 *保持警惕,未必有關

其次,對於將情感和得救聯繫起來的做法,此書提醒我們,要保持警惕。

一方面,我們不能反對情感在宗教中的流露,但同時,我們也需要保持警惕:畢竟有的情感與救恩有關,有的無關。我們不能將所有的情感現象都混淆在一起,彷彿只要有足夠的情感流露,就必定重生得救一般。

現今一些基督徒在判斷自己是否重生得救時,往往過於依賴某段情感豐富的經歷:要麼是淚流滿面的體驗,要麼是某段經文大大地感動了當時的自己……如果按照愛德華茲列舉的標準,以上這些體驗,不一定與重生得救有關(當然,也不一定無關)。

正如在歌星的演唱會上,許多歌迷聲嘶力竭、淚流滿面,甚至情緒激動以致昏厥一樣,一個人有著強烈的情感體驗,不一定與上帝的救恩有關。通過聖經,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些人(比如賣主的猶大),雖然跟隨了耶穌,甚至能夠奉耶穌之名醫病趕鬼,也為趕走了鬼而欣喜不已,可惜他們最終還是在救恩上失落了。

 

查考借鑒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今日發生的所謂新事,往往只是陳年舊事。我們認為的新鮮的、獨創的、特有的現象或者思想,也可能是只是改頭換面、重新粉墨登場而已。

我們之所以會誤認為陳年舊事是新事,不過是因為我們在世的時間太短,把自己沒有見過的事情當成新事了。打破我們短視的途徑之一,就是查考歷史。

現今普世教會中引人矚目的人與事,我們往往也能夠從歷史之中,找到相對應的案例。今天的難題,或許在2000年教會史上的先賢,早已經在他們的處境中認真思考和處理過了。我們與其白手起家、另起爐灶,不如借鑒古人的智慧,更加聰明可行。

面對大復興中的誤用情感,愛德華茲讓信徒不要錯誤地將情感與重生得救聯為一體。當有人錯誤地全盤拒絕情感,他又不得不指出,信仰之中有情感在運作,實屬正常。

總之,愛德華茲基本上是走在“刀鋒”之上,兩線同時開戰,一方面幫助信徒區分真實與虛假的屬靈經歷,另一方面又要信徒重新認識情感在信仰中的重要性、提升對各種情感體驗的洞察力。

那麼,永遠熱淚盈眶,是不是很危險呢?按照愛德華茲的觀點,可能危險,也可能不危險。就其作為宗教體驗而言,毫無危險可言,但若將其視為得救的證據,則需要慎之又慎。

或許,這就是現今閱讀《宗教情感》一書最大的價值之一。

 

註:《宗教情感》( Religious Affections)是愛德華茲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中文版譯者楊基,三聨書店出版,2013年1月。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