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1.12.03
書癲
基督徒多半知道馬丁·路德這個人,知道諸如“因信稱義”、“信徒皆祭司”之類的教義是由路德發揚光大的。不過,許多基督徒對路德的瞭解,也就僅僅局限於此。
其實路德的思想,遠比許多人所知道的更加精彩、“刺激”。他對一些關鍵教義的看法,遠遠超乎許多人的想像,言論比不少口無遮攔之人更加“火爆”。
如果要瞭解一位有血有肉、有優點有瑕疵、立體全面的路德,或許卡爾·楚門(Carl R. Trueman,美國歷史學家)的《路德的人生智慧》一書,是您入門的不二之選。
一
《路德的人生智慧》的第1章,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路德的生平,既包括大家所熟知的贖罪券之辯論、沃爾姆斯會議等事件,也包括了支持菲力浦親王重婚、反猶傾向等較少為人提及的事情。
回顧路德的一生,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地理解其思想——畢竟,要瞭解路德的神學,需要瞭解他的生平,因為他的神學思想隨著人生際遇的起伏而發生了曲折的變化。
第2章,首先討論了十架神學家和榮耀神學家的不同。這種區分是路德從《海德堡論綱》清晰表達出來的觀念。這觀念是他理解“活在上帝面前”的基礎。接下來,該章討論了稱義、信徒皆祭司和君王——信徒通過信心被上帝所接納,並且被賦予了祭司(為他人獻祭)與君王(萬事相互效力)的職分。
第3至6章,主要圍繞著基督徒的生活而展開。路德神學之中,“道”佔據著一定的地位。路德認為:道是創造和拯救的媒介。藉著道(話語),上帝創造了諸天。今天,祂也藉著道的宣講,在腐朽之中創造出新人。新造出來之人的生活,乃是圍繞教會的禮拜而展開的。而教會所教導的基本要道,就是十誡、使徒信經和主禱文。
聖禮,作為恩典的管道,在路德神學中佔有重要的位置。無論洗禮,還是聖餐(路德稱之為彌撒),都不單單是一種儀式或紀念。對於路德而言,洗禮、聖餐和被宣講的道一樣,都是上帝提供救贖恩典的管道。
對於不少現代基督徒(如切斯特頓、路易斯、楊腓力、卡森)關注的苦難問題,500年前的路德認為,十架神學家必須用“反直覺”和“反經驗”的方法,去應對墮落所帶來的種種疼痛。
第7章,討論了基督徒的成聖生活。為了幫助信徒過聖潔的生活,同時也為了對付反律主義的思潮,路德指出:出於信心之愛,乃是信徒自身之義。
第8章,主要討論了路德神學中關於國家、家庭和呼召部分。讀起來非常有趣。讀者可以聞到一種濃濃的威登堡味道。
二
正如該書序言所說,現代的基督徒,習慣將當今的觀點強加在古人身上,並且將古人塑造成為今人的樣子,於是就不必面對古人的不同,也不必面對他們的挑戰。 只是,這種做法在不斷加強自己的優點的同時,也在不斷放大已經犯過的錯誤。
正是為此,該書作者力圖全面還原路德神學,以儘量客觀的方式介紹其神學。譬如,在介紹路德的聖禮神學時,作者指出,路德不會贊同現今大多數福音派的觀念和做法,因為大部分的教會僅僅將聖餐視為一種紀念或者是儀式。對路德而言,聖餐卻是上帝賜下恩典的途徑。當教會舉行聖餐禮拜之時,耶穌的肉身就以人無法覺察的方式,與餅和杯同在了。
無論能否接受這樣的觀念,我們都只有瞭解了路德的原意,才可能理解他無法與慈運理達成統一的原因——路德認為,僅僅將聖餐視為紀念或儀式,就意味著將“福音”從其中剝奪掉。因為聖餐之所以是聖餐,乃是其中有上帝拯救的應許。難怪路德與慈運理辯論之後,會稱慈運理“出於另一個靈”。
又比如在探討Anfechtungen(基本含義包含恐懼、絕望、焦慮等意)的體驗時,有些現代人會將路德的思想理解成自省的清教徒主義,或強調信主經歷的復興主義。其實對於路德而言,他並不鼓勵人內省,不強調朝向自己內心不斷查驗、以期獲得得救確據。
“後來的敬虔主義者、清教徒和福音派信徒,或許會嘗試通過內省來尋找聖靈重生的跡象,但是內省對路德來說,實際上是肉體或魔鬼的工作,是人類的自義在作祟。他警告人們,除了上帝在基督裡的啟示之外,不要在其他任何地方尋找得救的確據。”(註1)
該書的作者楚門,提醒讀者:路德的Anfechtungen只是一種墊腳石,人必須將眼光轉向基督,在十字架上獲得確據。
今天的教會教導中,總體上,判斷自己是否重生得救,標準都是建立在某段經歷上,要麼是決志禱告,要麼是淚流滿面的體驗,要麼是某段經文大大地感動當時的自己……其焦點都是內在的、主觀的。然而路德卻認為,其焦點是外在的,客觀的:
“最終他的視線是向外看的,朝向那在聖道與聖禮中外在、客觀的應許;他也不會明白強調歸信經歷的復興主義,因為他會把洗禮作為他進入教會的時刻。”(同註1)這裡的教會,不是指有形教會,而是指無形教會。
總體而言,楚門在《路德的人生智慧》一書中,力圖為我們還原路德神學的總體面貌。雖然其中許多的觀念,與現代基督徒的理解大相徑庭,但如果我們想要認真看待路德的神學,就應該首先拋棄對他的刻板印象。
三
路德生活在中世紀後期,受到當時各種神學和哲學思潮的影響,比如新路派、倫巴德的《四部語錄》、亞里斯多德哲學等。和任何一個人一樣,他無法超越所生存的歷史環境。同樣的,當今的基督徒也受到當今的神學和哲學思潮影響。我們都受到歷史環境的限制。
今人如果要突破歷史的限制,可以通過閱讀古人的作品,以古人的智慧來挑戰自己固有的觀點。正如C.S.路易斯在《論讀古書》所說的:“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的視角。每個時代都會特別看清某些真理,也特別易於犯某些錯誤。所以,我們所有人都需要閱讀那些能夠校正我們的特有錯誤的書。這樣的書,當然非古典著作莫屬了。”
閱讀古人作品的時候,我們可能發現,今人與古人之間的差異是如此之大,以至於在某些事情上幾乎沒有相通之處。這種差異,迫使我們不得不去思考:為什麼同為基督徒,有著相同的信仰,卻對某些事情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這種思考,可以讓我們跳出固有的困囿,以更加廣闊的視野去思考信仰。
諸如,在路德的時代,基督徒會覺得魔鬼近在咫尺,或藏在窗下,或躲在樹林裡,隨時隨地想要害死上帝的兒女。路德說,他經常在睡覺時被魔鬼侵擾。可是,對於現今的福音派基督徒而言,雖然大家都相信魔鬼的存在,但在實際生活中,一般都會覺得魔鬼離自己非常遙遠。兩相比較之後,我們會不會覺得路德或許言過其實,但同時,現代基督徒卻也對魔鬼掉以輕心了呢?
路德有明顯的性格缺陷。他脾氣暴躁,經常污言穢語。他做過好幾件事情,叫今人難以接受。第一件事,是他為菲力浦親王(Phillip of Hesse)的重婚提供理論根據。菲力浦親王與原配生下了7個孩子,但他仍經常在外面拈花惹草,甚至染上了梅毒。1539年,他在路德的同意之下,秘密重婚。可想而知,這件事情成為了敵人詆毀宗教改革的有力武器:宗教改革給社會帶來了性放縱。
第二件事情,是路德支持鎮壓農民暴動。起初,路德對農民有著深切的同情,但是他反對農民用暴力的手段反抗。他看到農民訴諸暴力之後,就呼籲貴族鎮壓暴亂。而他的婚禮,在農民戰爭最血腥的階段舉辦,因此常被人視為麻木不仁。
第三件事情,是路德對猶太人的抨擊。與當時彌漫在社會上的反猶情緒一樣,路德在《論猶太人及其謊言》中,也鼓勵攻擊猶太人。
四
每當思及路德,這樣一位有著明顯瑕疵(罪)的偉人,我們不得不謙卑下來——被上帝大大使用的屬靈偉人,尚且犯下如此大錯,而我們作為平凡之人,在面臨複雜的社會和教會問題時,所做的抉擇怎能完全無過呢?如果把我們放在路德的位置上,我們能有更好的表現嗎?答案是否定的。
作為切慕恩典之人,路德在生前最後一次講道中說:“我們都是乞丐,誠然如此。”在每天的生活中,我們可以動用自己的理性、情感、他人的勸勉、古人的智慧……做負責的選擇,但是我們也要意識到,我們的所有選擇和努力,皆非盡善盡美。
路德一生犯過不少的錯誤,也經歷過許多生離死別。他深知自己不過是一個必朽的凡人,生活在一個墮落的世界之中,有一天將躺臥在寂靜之中等候復活。對此,他在生活中、講論中,時常流露出令人噴飯的幽默感,比如“信心就是上帝叫我吃屎,我就去吃屎”之類的。世界充滿了眼淚、歎息、痛苦、枯燥和死亡,生活大多數時候也沒有什麼永恆的重要性。路德式的幽默就如同湯裡面的鹽一樣,確實有助於我們度過單調和乏味的時光。
“幽默感使他顯得如此有人情味、平易近人。”(註2)面對這個荒唐的世界,或許冷嘲熱諷比一本正經的說教,更能夠點明這個世界的荒誕。而人類最滑稽的地方,是“墮落人類的悲劇和喜劇,就在於我們對自己有這麼一種可笑的看法——人竟然想告訴上帝,祂必須是什麼樣的上帝,必須做什麼。因為人同時是義人和罪人,所以人類的存在既令人心碎又引人捧腹。”(註3)
今天的基督徒,已經足夠一本正經了。或許,我們需要在這一點上,效法路德的幽默感。如果基督徒都能夠在看透世間的虛空之後,仍然回報以幽默,生活必然可以更加熠熠生輝。
註:
1.卡爾·楚門,《路德的人生智慧》,王一譯,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9,第164頁。
2.同上,第199頁。
3.同上,第256頁。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