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1.12.03
书癫
基督徒多半知道马丁·路德这个人,知道诸如“因信称义”、“信徒皆祭司”之类的教义是由路德发扬光大的。不过,许多基督徒对路德的了解,也就仅仅局限于此。
其实路德的思想,远比许多人所知道的更加精彩、“刺激”。他对一些关键教义的看法,远远超乎许多人的想像,言论比不少口无遮拦之人更加“火爆”。
如果要了解一位有血有肉、有优点有瑕疵、立体全面的路德,或许卡尔·楚门(Carl R. Trueman,美国历史学家)的《路德的人生智慧》一书,是您入门的不二之选。
一
《路德的人生智慧》的第1章,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路德的生平,既包括大家所熟知的赎罪券之辩论、沃尔姆斯会议等事件,也包括了支持菲力浦亲王重婚、反犹倾向等较少为人提及的事情。
回顾路德的一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地理解其思想——毕竟,要了解路德的神学,需要了解他的生平,因为他的神学思想随着人生际遇的起伏而发生了曲折的变化。
第2章,首先讨论了十架神学家和荣耀神学家的不同。这种区分是路德从《海德堡论纲》清晰表达出来的观念。这观念是他理解“活在上帝面前”的基础。接下来,该章讨论了称义、信徒皆祭司和君王——信徒通过信心被上帝所接纳,并且被赋予了祭司(为他人献祭)与君王(万事相互效力)的职分。
第3至6章,主要围绕着基督徒的生活而展开。路德神学之中,“道”占据着一定的地位。路德认为:道是创造和拯救的媒介。借着道(话语),上帝创造了诸天。今天,祂也借着道的宣讲,在腐朽之中创造出新人。新造出来之人的生活,乃是围绕教会的礼拜而展开的。而教会所教导的基本要道,就是十诫、使徒信经和主祷文。
圣礼,作为恩典的管道,在路德神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无论洗礼,还是圣餐(路德称之为弥撒),都不单单是一种仪式或纪念。对于路德而言,洗礼、圣餐和被宣讲的道一样,都是上帝提供救赎恩典的管道。
对于不少现代基督徒(如切斯特顿、路易斯、杨腓力、卡森)关注的苦难问题,500年前的路德认为,十架神学家必须用“反直觉”和“反经验”的方法,去应对堕落所带来的种种疼痛。
第7章,讨论了基督徒的成圣生活。为了帮助信徒过圣洁的生活,同时也为了对付反律主义的思潮,路德指出:出于信心之爱,乃是信徒自身之义。
第8章,主要讨论了路德神学中关于国家、家庭和呼召部分。读起来非常有趣。读者可以闻到一种浓浓的威登堡味道。
二
正如该书序言所说,现代的基督徒,习惯将当今的观点强加在古人身上,并且将古人塑造成为今人的样子,于是就不必面对古人的不同,也不必面对他们的挑战。 只是,这种做法在不断加强自己的优点的同时,也在不断放大已经犯过的错误。
正是为此,该书作者力图全面还原路德神学,以尽量客观的方式介绍其神学。譬如,在介绍路德的圣礼神学时,作者指出,路德不会赞同现今大多数福音派的观念和做法,因为大部分的教会仅仅将圣餐视为一种纪念或者是仪式。对路德而言,圣餐却是上帝赐下恩典的途径。当教会举行圣餐礼拜之时,耶稣的肉身就以人无法觉察的方式,与饼和杯同在了。
无论能否接受这样的观念,我们都只有了解了路德的原意,才可能理解他无法与慈运理达成统一的原因——路德认为,仅仅将圣餐视为纪念或仪式,就意味着将“福音”从其中剥夺掉。因为圣餐之所以是圣餐,乃是其中有上帝拯救的应许。难怪路德与慈运理辩论之后,会称慈运理“出于另一个灵”。
又比如在探讨Anfechtungen(基本含义包含恐惧、绝望、焦虑等意)的体验时,有些现代人会将路德的思想理解成自省的清教徒主义,或强调信主经历的复兴主义。其实对于路德而言,他并不鼓励人内省,不强调朝向自己内心不断查验、以期获得得救确据。
“后来的敬虔主义者、清教徒和福音派信徒,或许会尝试通过内省来寻找圣灵重生的迹象,但是内省对路德来说,实际上是肉体或魔鬼的工作,是人类的自义在作祟。他警告人们,除了上帝在基督里的启示之外,不要在其他任何地方寻找得救的确据。”(注1)
该书的作者楚门,提醒读者:路德的Anfechtungen只是一种垫脚石,人必须将眼光转向基督,在十字架上获得确据。
今天的教会教导中,总体上,判断自己是否重生得救,标准都是建立在某段经历上,要么是决志祷告,要么是泪流满面的体验,要么是某段经文大大地感动当时的自己……其焦点都是内在的、主观的。然而路德却认为,其焦点是外在的,客观的:
“最终他的视线是向外看的,朝向那在圣道与圣礼中外在、客观的应许;他也不会明白强调归信经历的复兴主义,因为他会把洗礼作为他进入教会的时刻。”(同注1)这里的教会,不是指有形教会,而是指无形教会。
总体而言,楚门在《路德的人生智慧》一书中,力图为我们还原路德神学的总体面貌。虽然其中许多的观念,与现代基督徒的理解大相径庭,但如果我们想要认真看待路德的神学,就应该首先抛弃对他的刻板印象。
三
路德生活在中世纪后期,受到当时各种神学和哲学思潮的影响,比如新路派、伦巴德的《四部语录》、亚里斯多德哲学等。和任何一个人一样,他无法超越所生存的历史环境。同样的,当今的基督徒也受到当今的神学和哲学思潮影响。我们都受到历史环境的限制。
今人如果要突破历史的限制,可以通过阅读古人的作品,以古人的智慧来挑战自己固有的观点。正如C.S.路易斯在《论读古书》所说的:“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视角。每个时代都会特别看清某些真理,也特别易于犯某些错误。所以,我们所有人都需要阅读那些能够校正我们的特有错误的书。这样的书,当然非古典著作莫属了。”
阅读古人作品的时候,我们可能发现,今人与古人之间的差异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在某些事情上几乎没有相通之处。这种差异,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为什么同为基督徒,有着相同的信仰,却对某些事情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这种思考,可以让我们跳出固有的困囿,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去思考信仰。
诸如,在路德的时代,基督徒会觉得魔鬼近在咫尺,或藏在窗下,或躲在树林里,随时随地想要害死上帝的儿女。路德说,他经常在睡觉时被魔鬼侵扰。可是,对于现今的福音派基督徒而言,虽然大家都相信魔鬼的存在,但在实际生活中,一般都会觉得魔鬼离自己非常遥远。两相比较之后,我们会不会觉得路德或许言过其实,但同时,现代基督徒却也对魔鬼掉以轻心了呢?
路德有明显的性格缺陷。他脾气暴躁,经常污言秽语。他做过好几件事情,叫今人难以接受。第一件事,是他为菲力浦亲王(Phillip of Hesse)的重婚提供理论根据。菲力浦亲王与原配生下了7个孩子,但他仍经常在外面拈花惹草,甚至染上了梅毒。1539年,他在路德的同意之下,秘密重婚。可想而知,这件事情成为了敌人诋毁宗教改革的有力武器:宗教改革给社会带来了性放纵。
第二件事情,是路德支持镇压农民暴动。起初,路德对农民有着深切的同情,但是他反对农民用暴力的手段反抗。他看到农民诉诸暴力之后,就呼吁贵族镇压暴乱。而他的婚礼,在农民战争最血腥的阶段举办,因此常被人视为麻木不仁。
第三件事情,是路德对犹太人的抨击。与当时弥漫在社会上的反犹情绪一样,路德在《论犹太人及其谎言》中,也鼓励攻击犹太人。
四
每当思及路德,这样一位有着明显瑕疵(罪)的伟人,我们不得不谦卑下来——被上帝大大使用的属灵伟人,尚且犯下如此大错,而我们作为平凡之人,在面临复杂的社会和教会问题时,所做的抉择怎能完全无过呢?如果把我们放在路德的位置上,我们能有更好的表现吗?答案是否定的。
作为切慕恩典之人,路德在生前最后一次讲道中说:“我们都是乞丐,诚然如此。”在每天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动用自己的理性、情感、他人的劝勉、古人的智慧……做负责的选择,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的所有选择和努力,皆非尽善尽美。
路德一生犯过不少的错误,也经历过许多生离死别。他深知自己不过是一个必朽的凡人,生活在一个堕落的世界之中,有一天将躺卧在寂静之中等候复活。对此,他在生活中、讲论中,时常流露出令人喷饭的幽默感,比如“信心就是上帝叫我吃屎,我就去吃屎”之类的。世界充满了眼泪、叹息、痛苦、枯燥和死亡,生活大多数时候也没有什么永恒的重要性。路德式的幽默就如同汤里面的盐一样,确实有助于我们度过单调和乏味的时光。
“幽默感使他显得如此有人情味、平易近人。”(注2)面对这个荒唐的世界,或许冷嘲热讽比一本正经的说教,更能够点明这个世界的荒诞。而人类最滑稽的地方,是“堕落人类的悲剧和喜剧,就在于我们对自己有这么一种可笑的看法——人竟然想告诉上帝,祂必须是什么样的上帝,必须做什么。因为人同时是义人和罪人,所以人类的存在既令人心碎又引人捧腹。”(注3)
今天的基督徒,已经足够一本正经了。或许,我们需要在这一点上,效法路德的幽默感。如果基督徒都能够在看透世间的虚空之后,仍然回报以幽默,生活必然可以更加熠熠生辉。
注:
1.卡尔·楚门,《路德的人生智慧》,王一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9,第164页。
2.同上,第199页。
3.同上,第256页。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