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教会“行话”盛行时:“道成肉身”的省思(周传初)2021.12.17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1.12.17                  

周传初

 

圈内人的惯用语

前不久,一次主日崇拜结束后,一位在线上参加聚会的朋友打电话问我:“你们教会怎么违反人道,虐待儿童?”我一听兹事体大,赶紧追问他看到什么不对的事。结果谈下来,发现是误会——当天报告的长老提到:“有需要可以和我们的同工(服务人员)联系”,这位朋友吓了一跳,以为教会公然使用“童工”。

在解释的过程中,我试着跳出习惯的教会本位思维,从第一次接触者的角度来感受教会中表达、沟通所用的语言。我发现,我们讲的虽然不至于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但所用的许多名词,已经成了“圈内人”的惯用语。这种情况,似乎在英语堂或美国教会就不存在,而在华语教会却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笔者以为,这个现象会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不必要的隔阂和疏离感,使新朋友觉得自己像外人。虽然教会因为福音的大能和一些美好的见证,不断有人信主加入,但因为这些不必要的“障碍”而失去的人和机会,大概也不少。

比如,当我们称呼人家“福音朋友”的时候,虽然用意是提醒大家欢迎并且特别关心他们,但有没有给人家一种划成份的感觉呢?用“新朋友”或“朋友”称呼,是不是会更自然,让人更自在些呢?

许多人信主后,很快会感觉需要学一套惯用语或是“行话”,在教会里讲起话来,才显得“有长进”或“属灵”,不会被看成是“外行”。但是学会了这套话,真代表实质的“长进”或“内行”吗?比如“属灵”这个名词有几个人说得清楚是什么意思?……

语言不注意,不但在分享福音的时候,会产生不必要的隔阂与障碍(曾有基督徒劈头就问陌生人:“你有没有被羔羊的血洗洁净?”或“你听过属灵的四个定律吗?”而把人吓跑),也可能使信主的人在家中和上班的地方讲一套语言,在教会聚会时讲另一套语言,甚至在平常是一种行为,进了教会就换了另一套行为。

 

“道成肉身”的另类思考

上帝的儿子来到世上,带来的是天上的福音。不过祂是成为人的样子,使用人的语言,祂自称为“人子”。祂和世人来往。口音和用语被专业的宗教人士看为土气与俗气,可是和祂接触的,不论是贩夫走卒文盲,或是知识份子,都感觉到祂可亲,祂用的语言和平常人们生活中所用的没有区别,沟通没有隔阂,也不会让人见外,或觉得矮了一截。

圣诞节又快到了,在张灯结彩、预备节目、购买礼物的时候,我们也比平常更多听到“道成肉身”这句话,意思是上帝的儿子委屈自己,取了人的身体,住在常人当中,用日常的语言和人们沟通。但我们是否能够花些功夫想想,“道成肉身”对我们的言行,有什么意义和启发?

在语言方面,我们是否愿意跳出自己习惯的情境,花些功夫去除本位的思维和沟通的障碍,让福音更容易被人听懂和接受?教会仍然是永生上帝的家,真理的柱石和根基,但是否也应该是个有福音盛宴,而没有文化压力的所在?

 

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其实,不少“惯用语”的产生,是早期宣教士和教会领袖的中文翻译不慎,一些口语往往被初信主的人模仿,之后代代相传,习以为常,成了华人教会的特殊用语。例如“释放信息”应该是“传讲信息”,这是因为把delivery当成deliverance来翻的关系。还有“愿神祝福祂自己的话”英文为:“May God bless the reading of His word”本意是“愿神藉读祂的话赐下祝福”。

此外,台湾早期聚会所把主日以外偶有的专题聚会叫做“特会”,这名词后来被一些教会学去,很多本应把专题公告清楚的聚会都叫特会,结果一点也不“特”了。另一个例子,有些人在祷告的结尾常说“这样的祷告不配”,也是学来的习惯,没有圣经的依据,上帝虽不介意我们如此客套(只要是真觉得不配),但太多的形式反而是和祂见外了。

顺带提一个现象,近年一些教会,把聚会开始时的唱歌赞美讲成是“敬拜”,其实是歌唱挂帅,将完整的敬拜缩了水,把聆听信息、祷告、奉献、报告、彼此问安都划出了敬拜的范围。如此带来的结果是,唱完了歌,主席宣布敬拜结束,下面是讲道时间。人听道的态度和期望也走样,和敬拜脱钩了。

此外,带领唱诗的小组或个人也有个倾向,好像讲话和歌唱时,模仿浓重的洋腔讲中文,才比较容易进入状况,这些其实都是人为的时尚或文化。使徒保罗说我们要用灵和悟性祷告和歌唱(参《林前》14:-15),是指个人的感受要和理性、逻辑相辅相成,不要使个人的感受与偏好,成为别人敬拜的障碍。

有时候,我们在教会或是团契讲话、祷告,照本宣科,说的一些话像是“标准作业程序”,语言和逻辑不但让第一次来的朋友莫名其妙,其实自己也不一定明白在说什么。而一旦拿掉了这些,我们好像不知道该怎么说,说什么了。

其实,回归自然,祷告、报告,和介绍、发言,表达口语化,讲道避免动辄提原文(希腊文、希伯来文)和某某译本怎么说(这些可以留给培训或主日学的场合),不但更有亲切感、真实感,也使聚会的气氛从云山雾罩成为拨云见日,宾至如归。在这里举几个例子,读者可以举一反三。

例如,“我们把聚会交在主手中”,或可说“我们一同聆听和遵行主的话”。“主!我们欢迎你来到我们聚会当中。”这是反客为主的讲法,不如说:“主!我们恭敬来到你面前。”至于高喊“哈利路亚”、“阿们”有时不但沦于口号,甚至喊错了对象。

“哈利路亚”的原意是“你们要赞美耶和华”(见《诗篇》 146-150篇每一篇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敬拜的人彼此对说的,对上帝喊这句话,是喊错了对象,逻辑上是不通的。同时,若只向上帝一再重复说“我们赞美你”,而没有说出内容,在诚意和内涵上也打了折扣(试想,如果和女朋友这样说话,大概会把对方吓跑或气跑了)。我们可以参考《诗篇》145篇,大卫祷告中的赞美,从“赞美你”开始,之后有丰富的内容,是出于真实而深刻的经历,和真诚的存心与态度。

还有一个例子是“阿们”,这个词是希伯来文(不是英文)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真心确认自己所说的或同意对方所说的。听道理解后或祷告结束时以自然的方式说声“阿们”无可厚非(许多粤语教会用意译“诚心所愿”表达),但不能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呓语或口号。

有时主持聚会的人大喊发问:“阿们不阿们呀?”在许多人不了解这个表达的意思时,不如说:“有没有同感?”其实“阿们”是会众认同时的自发回应,不应该是主持人在台上不断要求的(参《林前》14:16)。

 

结语

主耶稣来到世界,以人的形像和语言与人来往,把充满奥秘的福音与天父的心,以人人能懂的方式,让世人听见、明白。写圣经和翻译的人,用“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来说明这个了不起的事实。如此,我们这些被主托付,把好消息报给世界上每一个人的,是承袭“道成肉身”的方式,还是像犹太人一样,建立一种单向的封闭文化,要求别人“肉身成道”呢?

 

作者现居美国纽泽西,从事新药研发多年,并在若歌教会事奉。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