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1.12.22
赛哑
备战圣诞,生活紊乱
圣诞节对于很多基督徒来说,是一年之中最重要、最热闹的日子,因此,12月也成了很多基督徒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日子:排练诗歌、话剧、小品,准备布道会,布置聚会(家庭),买礼物,朋友、家人团聚,再加上年底工作压力也远胜平时,导致许多基督徒的“发条”不得不拧到最紧,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
往往经历过如此忙碌的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的生活节奏会被完全打乱,需要花很长时间去调整和恢复。因此这个圣诞节,我们可以不要如此忙碌吗?尝试着“躺平”一下?
在大部分基督徒的眼里,圣诞节的意义重大。尤其当下圣诞节越来越商品化,逐渐成为“剁手节”的今天,很多教会更是致力于挽回这个基督教节日的“话语权”。传福音、邀请更多人来教会,带领慕道友决志……总之,教会不能失去这块阵地。
我想,这些想法都很好。但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在这些所谓“美好的事情”上,投入了太多的时间、精力,以致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属灵生命,都受到了影响。
据我所知,很多弟兄姐妹为著排练圣诞节的节目而请假,或者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多教会直接给每个小组下达任务,而导致小组的正常查经、祷告会时间被占用,小组牧养秩序被打乱。
台上的表演,竟是最后一次时空交集?
笔者上大学时,每周日晚上,团契都是有祷告会的。笔者记得,在办圣诞节活动的那个周天晚上,连续3年,参加祷告会的人数没有超过3个人(平时一般有20多人参加)。当然,一次人数减少,并不是什么大事,可能大家比较累,休息调整一阵就好了。
但是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圣诞节过后,大家参与团契、教会生活的意愿明显降低。当带领者关心问候时,他们会以准备期末考试为由来解释。紧接着经历1个多月的寒假,再开学时,很多人就不来团契了,无论如何苦口婆心劝说,都不来了。
当然,笔者所举的例子,只是学生团契的情况;而且,我想,参与圣诞节,也不是导致弟兄姐妹不愿意来团契的主要原因,但无论如何,圣诞节耗费的大量精力,在其中都起了某些作用,或是“添油”,或是“加醋”。
作为当时的带领人,好几个圣诞节时,我在台下欣赏弟兄姐妹在台上的表演,但那时又怎会料到,那竟是我和某些人最后一次的时空交集?圣诞节之后,我给他们打过电话,发过信息,但在同一个校园中,竟再也没见过。
后来在和几位学弟学妹交流时,他们告诉我,其实在准备圣诞节的过程中他们压力非常大,一方面学业重,另一方面排练又耗费大量的时间,但又似乎不能抱怨,因为都是为上帝做的。
当我问他们,有没有想过换个方式过圣诞节,比如不用像往常一样准备节目,有位学弟表示,从小到大他老家的教会,圣诞节就是要表演节目,到了求学的城市,教会也是这么过圣诞节,所以他完全没想过圣诞节还有其他的方式。甚至如果不这么过,他心里没有安全感。
圣诞节的真谛
就像上面这位学弟一样,很多弟兄姐妹对于圣诞节的观感,都是来自教会的传统,一旦这些外在的形式被剥离,有些人会觉得毫无安全感,无所适从。我觉得教会可以做的,是引导弟兄姐妹静下心来,思考圣诞节的真谛。
很有意思,对于成长在基督徒家庭的我来说,我曾经长时间认为,圣诞节就是一个很热闹的大派对——小时候是别人费心费力地准备这个派对,我只负责吃喝玩乐;后来我也开始参与准备派对中;再到后来常常身心俱疲,无比空虚。
世俗的文化、教会的热衷,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圣诞节就应该是很热闹的。直到过了20年圣诞节,我才开始发觉,原来圣诞节和白胡子老爷爷、蠢萌的麋鹿、松树、雪花,还有像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的小灯带等等,没有任何关系。
甚至,圣诞节不仅仅是庆祝耶稣基督的生日。在我的家乡,有各种偶像的生日,人们为庆祝他们神明的生日杀猪宰羊、大摆筵宴。如果我们的庆祝只是在这等意义上,那么我们大概辜负了圣经作者故意不告诉我们耶稣确切生日的“良苦用心”。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户人家小孩出生了,亲朋好友都献上各种美好的祝福,但有一位宾客却说,这个小孩子将来会死的,听了这话主人自然很生气——我们都知道,死是人的结局,没有人生来是为了预备死。但是耶稣的降生,却是为了将来的受死、复活。
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当我们记念耶稣降生的时候,我们其实也在记念祂的死与复活。祂的死胜过了这个世界罪对我们的威胁与辖制;祂的复活给我们带来永生的盼望和喜乐。因此,我们会把耶稣降生的那个夜晚,叫做“平安夜”。这个婴孩,祂来到这个星球的意义,和其他人完全不同,祂给这个罪恶世界带来了拯救,给痛苦的人类带来了真正的平安。
再思恩典,学会“躺平”
亲爱的弟兄姐妹,当我们在圣诞节忙于办布道会或福音营等活动,我们对着慕道友唱着“耶稣给你平安,耶稣给你真平安……”时,我们是否先得到了平安?
当我们戴着两个黑眼圈,浑身透露著疲惫和慌乱,向人讲述这个关于“平安”的大好信息时,人们是否从我们身上看到平安?
当我们呼召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耶稣面前来,你们就必得着安息”时,我们自己是否依然担著许多重担(比如圣诞节)而不能安息?
我们是否因着要筹备一场周全、完备的活动劳心劳力,却忽略了我们也需要在这位婴孩的恩典里安息?我们是否在两个月里,忙到无暇灵修,就连正常小组牧养都被打乱,以至于陷入长久的灵命低潮期?
我们是否相信,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我们所传递出的内里的平安,因着圣灵的工作,比外在的形式更有力量,以此吸引人来就近基督?
提出以上这些问题,笔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否定教会举办的圣诞活动,只是希望我们来深刻地反思: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是罪疚感、责任感,还是怕脱离传统而不安,觉得这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我们的安全感到底建立在什么之上?
在一切“行动”之前,我以为,我们需要先回到耶稣的恩典中——我们并没有,也不需要付上任何代价,去得到这平安。这平安是耶稣基督所做成的,祂道成肉身,祂的死,祂的复活——祂付上了全部的代价,使我们得到这平安。我们需要的是领受这平安,并且在我们的生命中活出这平安,使人可以感受到这平安。
我们不是不举办任何活动,而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的心需要被恩典覆蓋。做或不做,我们都是在基督的恩典下,我们都有从祂而来的平安。
前些时候,互联网上流行一个词,叫“躺平”。这是一种求而不得、从而放弃的消极心态。但是作为基督徒,我们所得的平安,并不需要我们去换取,一切都是耶稣所成就的,一切也都在祂的掌管之下——我们是有底气和自由去“躺平”的。
这不是消极放纵,也不是无所事事,而是把我们的不安全感、把我们自以为能换取上帝祝福的小心思、把我们害怕没做好事情被上帝惩戒的担忧,都卸在基督的恩典中。传统的形式不能桎梏我们的心,年末的传福音“KPI”,也不会使我们充满罪疚感,上帝不是那个锱铢必较、铁面无情的自动贩卖机。
当我们回到恩典当中,我们才能更清楚地审视我们所做的一切。当我们的心里有平安,我们无论做什么,都不会陷入忙乱焦虑;当我们心里有自由,任何事都不会让我们觉得心力耗尽。
所以,说到底,我们不是在讨论圣诞节要不要过,或者怎么过的问题,心若能“躺平”,怎么过都不是问题。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