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1.12.22
賽啞
備戰聖誕,生活紊亂
聖誕節對於很多基督徒來說,是一年之中最重要、最熱鬧的日子,因此,12月也成了很多基督徒一年中最為忙碌的日子:排練詩歌、話劇、小品,準備佈道會,佈置聚會(家庭),買禮物,朋友、家人團聚,再加上年底工作壓力也遠勝平時,導致許多基督徒的“發條”不得不擰到最緊,像個陀螺一樣轉個不停。
往往經歷過如此忙碌的一段時間之後,我們的生活節奏會被完全打亂,需要花很長時間去調整和恢復。因此這個聖誕節,我們可以不要如此忙碌嗎?嘗試著“躺平”一下?
在大部分基督徒的眼裡,聖誕節的意義重大。尤其當下聖誕節越來越商品化,逐漸成為“剁手節”的今天,很多教會更是致力於挽回這個基督教節日的“話語權”。傳福音、邀請更多人來教會,帶領慕道友決志……總之,教會不能失去這塊陣地。
我想,這些想法都很好。但問題在於,我們是不是在這些所謂“美好的事情”上,投入了太多的時間、精力,以致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以及屬靈生命,都受到了影響。
據我所知,很多弟兄姐妹為著排練聖誕節的節目而請假,或者犧牲了陪伴家人的時間;很多教會直接給每個小組下達任務,而導致小組的正常查經、禱告會時間被占用,小組牧養秩序被打亂。
台上的表演,竟是最後一次時空交集?
筆者上大學時,每週日晚上,團契都是有禱告會的。筆者記得,在辦聖誕節活動的那個週天晚上,連續3年,參加禱告會的人數沒有超過3個人(平時一般有20多人參加)。當然,一次人數減少,並不是什麼大事,可能大家比較累,休息調整一陣就好了。
但是經過觀察,我們發現,聖誕節過後,大家參與團契、教會生活的意願明顯降低。當帶領者關心問候時,他們會以準備期末考試為由來解釋。緊接著經歷1個多月的寒假,再開學時,很多人就不來團契了,無論如何苦口婆心勸說,都不來了。
當然,筆者所舉的例子,只是學生團契的情況;而且,我想,參與聖誕節,也不是導致弟兄姐妹不願意來團契的主要原因,但無論如何,聖誕節耗費的大量精力,在其中都起了某些作用,或是“添油”,或是“加醋”。
作為當時的帶領人,好幾個聖誕節時,我在台下欣賞弟兄姐妹在台上的表演,但那時又怎會料到,那竟是我和某些人最後一次的時空交集?聖誕節之後,我給他們打過電話,發過信息,但在同一個校園中,竟再也沒見過。
後來在和幾位學弟學妹交流時,他們告訴我,其實在準備聖誕節的過程中他們壓力非常大,一方面學業重,另一方面排練又耗費大量的時間,但又似乎不能抱怨,因為都是為上帝做的。
當我問他們,有沒有想過換個方式過聖誕節,比如不用像往常一樣準備節目,有位學弟表示,從小到大他老家的教會,聖誕節就是要表演節目,到了求學的城市,教會也是這麼過聖誕節,所以他完全沒想過聖誕節還有其他的方式。甚至如果不這麼過,他心裡沒有安全感。
聖誕節的真諦
就像上面這位學弟一樣,很多弟兄姐妹對於聖誕節的觀感,都是來自教會的傳統,一旦這些外在的形式被剝離,有些人會覺得毫無安全感,無所適從。我覺得教會可以做的,是引導弟兄姐妹靜下心來,思考聖誕節的真諦。
很有意思,對於成長在基督徒家庭的我來說,我曾經長時間認為,聖誕節就是一個很熱鬧的大派對——小時候是別人費心費力地準備這個派對,我只負責吃喝玩樂;後來我也開始參與準備派對中;再到後來常常身心俱疲,無比空虛。
世俗的文化、教會的熱衷,給我們造成一種錯覺,以為聖誕節就應該是很熱鬧的。直到過了20年聖誕節,我才開始發覺,原來聖誕節和白鬍子老爺爺、蠢萌的麋鹿、松樹、雪花,還有像星星一樣一閃一閃的小燈帶等等,沒有任何關係。
甚至,聖誕節不僅僅是慶祝耶穌基督的生日。在我的家鄉,有各種偶像的生日,人們為慶祝他們神明的生日殺豬宰羊、大擺筵宴。如果我們的慶祝只是在這等意義上,那麼我們大概辜負了聖經作者故意不告訴我們耶穌確切生日的“良苦用心”。
有這麼一個小故事,說的是一戶人家小孩出生了,親朋好友都獻上各種美好的祝福,但有一位賓客卻說,這個小孩子將來會死的,聽了這話主人自然很生氣——我們都知道,死是人的結局,沒有人生來是為了預備死。但是耶穌的降生,卻是為了將來的受死、復活。
這是一個完整的故事。當我們記念耶穌降生的時候,我們其實也在記念祂的死與復活。祂的死勝過了這個世界罪對我們的威脅與轄制;祂的復活給我們帶來永生的盼望和喜樂。因此,我們會把耶穌降生的那個夜晚,叫做“平安夜”。這個嬰孩,祂來到這個星球的意義,和其他人完全不同,祂給這個罪惡世界帶來了拯救,給痛苦的人類帶來了真正的平安。
再思恩典,學會“躺平”
親愛的弟兄姐妹,當我們在聖誕節忙於辦佈道會或福音營等活動,我們對著慕道友唱著“耶穌給你平安,耶穌給你真平安……”時,我們是否先得到了平安?
當我們戴著兩個黑眼圈,渾身透露著疲憊和慌亂,向人講述這個關於“平安”的大好信息時,人們是否從我們身上看到平安?
當我們呼召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耶穌面前來,你們就必得著安息”時,我們自己是否依然擔著許多重擔(比如聖誕節)而不能安息?
我們是否因著要籌備一場周全、完備的活動勞心勞力,卻忽略了我們也需要在這位嬰孩的恩典裡安息?我們是否在兩個月裡,忙到無暇靈修,就連正常小組牧養都被打亂,以至於陷入長久的靈命低潮期?
我們是否相信,在這個動蕩不安的世界,我們所傳遞出的內裡的平安,因著聖靈的工作,比外在的形式更有力量,以此吸引人來就近基督?
提出以上這些問題,筆者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否定教會舉辦的聖誕活動,只是希望我們來深刻地反思: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是罪疚感、責任感,還是怕脫離傳統而不安,覺得這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我們的安全感到底建立在什麼之上?
在一切“行動”之前,我以為,我們需要先回到耶穌的恩典中——我們並沒有,也不需要付上任何代價,去得到這平安。這平安是耶穌基督所做成的,祂道成肉身,祂的死,祂的復活——祂付上了全部的代價,使我們得到這平安。我們需要的是領受這平安,並且在我們的生命中活出這平安,使人可以感受到這平安。
我們不是不舉辦任何活動,而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們的心需要被恩典覆蓋。做或不做,我們都是在基督的恩典下,我們都有從祂而來的平安。
前些時候,互聯網上流行一個詞,叫“躺平”。這是一種求而不得、從而放棄的消極心態。但是作為基督徒,我們所得的平安,並不需要我們去換取,一切都是耶穌所成就的,一切也都在祂的掌管之下——我們是有底氣和自由去“躺平”的。
這不是消極放縱,也不是無所事事,而是把我們的不安全感、把我們自以為能換取上帝祝福的小心思、把我們害怕沒做好事情被上帝懲戒的擔憂,都卸在基督的恩典中。傳統的形式不能桎梏我們的心,年末的傳福音“KPI”,也不會使我們充滿罪疚感,上帝不是那個錙銖必較、鐵面無情的自動販賣機。
當我們回到恩典當中,我們才能更清楚地審視我們所做的一切。當我們的心裡有平安,我們無論做什麼,都不會陷入忙亂焦慮;當我們心裡有自由,任何事都不會讓我們覺得心力耗盡。
所以,說到底,我們不是在討論聖誕節要不要過,或者怎麼過的問題,心若能“躺平”,怎麼過都不是問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