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谢谢你如此教我
父亲节,上大一的女 儿,将一个外面印有非洲儿童手捧透亮自来水、灿烂欢笑的卡片递给我。我在女儿神秘目光的注视下,读著里面的小字。右面的抬头印着“Gifts that change lives”,左面的抬头是:“Dear Dad, thanks for teaching me to be like Christ. Happy Father’s Day!”我疑惑地问女儿:“这是什么呢?”她甜甜地说:“爸爸,我想不出来今年能买什么礼物给你,你总说什么都不缺。所以,我做了一件你一定高兴的事。 以你的名义,捐钱给这个叫做World Vision(世界宣明会,或译世界展望会)的基督教慈善机构。他们会用这钱,向全球贫穷孩子提供生活用品。他们把我感谢你的话,印在这个感谢卡里。这就 是我今年给你的父亲节礼物。”
这礼物真叫我高兴!
分别的字义明白了,但合为一词后,仅是两字的意义叠加呢,还是另有新意?我居然在1980年版的《汉英词典》中,找到了“慈善”一词,其对应为 “charitable”,“benevolent”和“philanthropic”三个英文单词。我又借助不同版本的英文词典,知道这三个单词的词义 各有侧重,但总体来讲,是以博爱、同情、仁慈之心,慷慨地把自己的钱和物,无偿送给需要的人──当然多是贫穷、病残、妇幼、老人等社会弱势之人。
三、圣经要人行慈善
有人说,耶稣要祂的门徒传福音,可是并没有具体教导基督徒要行慈善。鉴于后现代文化非常注重语词本身及其背后的意义,我拿起圣经,想查考一下,基督徒是否需要参与慈善事业?若是,基督徒的慈善与其他信仰者的异同为何? 希伯来、希腊文、亚兰文,我都一字不通,英文也好不到哪儿去。好在能读中文。我翻遍圣经中文和合本,仅找到一处有“慈善”二字。《箴言》22:9说:“眼目 慈善的,就必蒙福,因他将食物分给穷人。”对照新国际版英文:“A generous man will himself be blessed, for he shares his food with the poor.”可知,这里被神祝福的慈善,直指慷慨对待穷人。
按《经文 汇编》粗略统计了一下,中文圣经有超过200处,使用了“慈”作为词头,其中150多条是“慈爱”,对应的英文,主要是 “love”,“mercy”,“kindness”。其余包括了“慈悲”、“慈惠”、“慈心”、“慈怜”、“恩慈”等等,英文则对之以 “grace”,“compassionate”等。所有这些字的核心都是“爱”。中文能表达出“爱”,只是中文却未能表达出那种无偿的、不变的爱与恩典 的关系。
中文圣经与“善”关联的词句,有超过180条以“善”作为词头,如“善”、“善恶”、“善行”、“善人”、“善果”、“善事”、“善良”、“善美”、“善道”、“行善”等等。其英文的基本用词是一个“good”。
在圣经中,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创世记》2:9的“善恶树”一词中。英文此处“good and evil”的“善”,与前文创世经节中“神看着是好的”(God saw that it was good)的“好”,用的是同一个词“good”。
但是,单从字面上解释“善”,会很容易忽略“善”的标准问题。因为自从人类始祖吃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后,人人都以自己为善,而圣经反复强调的是神本为善 (《代上》16:34;《拉》3:11;《诗》100:5,135:3,136:1,143:10,147:1;《耶》33:11;《鸿》1:7),且要 我们行神看为善的、而不是自己看是善的(《申》6:18;《王下》20:3)。可惜,世人都不能行出神所要求的善(《诗》53:1-3;《罗》 3:12)。
以主耶稣为榜样,笔者认为,关于基督徒的慈善行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思考:
1. 神就是爱(就是“慈”,《约壹》4:8),神本为善,二者和谐统一(《代上》16:34)。主耶稣是古往今来唯一完全的慈善家。 2. 圣经是我们行善的指南(《提后》2:21,3:17)。
3. 得救、成圣、进入永生都不是靠慈善行为(《太》19:16-21),因没有人能有完全的慈善,只能凭信心领受神的恩典,即领受神的慈善。然而,重生得救之 人,必然会行各样善事(《提前》5:10),因为,神拯救人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要他们去行善(《弗》2:10)。
4. 慈善行为是蒙神喜悦和祝福的(《诗》112:9;《林后》9:9;《徒》9:36-40;《弗》6:8)。
5. 基督徒的慈善行为,是出于内心深处对神的恩典的感激,好叫自己的行事为人对得起主(《西》1:10),因为神施恩给我们,是要我们行善(《林后》9:8)。所以,出于感恩的慈善行为,不是为自己,是为主(《门》6)。
6. 基督徒的信心不在嘴上,是在心里,且表露在行为上(《雅》2:14-18)。慈善行为是我们信心的重要见証(《多》2:7-8;《门》6)
7. 要及时行善(《箴》3:27-28),知善而不行是一种罪(《雅》4:17)。这种乐捐奉献的行为,不仅在主内要多做(《林后》8:1-15,9:1-15),在教会外也同样要提倡(《多》3:1;《林后》9:6-12)。
8. 求圣灵在慈善行为上坚固我们(《帖后》2:17),让我们不是出于勉强,而是出于甘心(《门》14),不是凭自己,而是靠主的名(《徒》4:9-10)。
9. 基督徒的慈善不限于奉献金钱和时间,更在于奉献全人(《罗》12:1)。
四、动了慈心的故事
以上数条,相信许多基督徒并非不知道,但为什么常做不到,以致被不信的人指责呢?我没有用严格的统计学方法去分析是否基督徒慈善行为不如人,我也不去妄议每 一个其它信仰者慈善的动机,更不敢论判他们是否不会被神拯救,只想对照耶稣的言行,看看我们基督徒有没有亏欠神的恩典和荣耀。
《路加福音》10:25-37,主耶稣在回答如何承受永生、如何爱神爱人时,讲了一个“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这是一个具体的出钱、出力、出时间,帮助弱势的陌生 人的慈善故事。具有深刻意义的是,故事中行慈善的榜样,是以色列人所不齿的撒玛利亚人。这个“外邦人”为什么要帮助陌生人呢?一个理由──动了慈心。
2006年4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头条,也登了一条“动了慈心”的故事。
话说1996年,南京市农业银行号召职员,向贫困山区的儿童捐献冬衣。李思俭将自己儿子的一件棉衣捐出来时,想到穷孩子既没寒衣,上学也会有困难。于是她在 棉衣口袋中塞进一张纸条:“孩子,当你穿上这件棉衣时,我们就算认识了……如果你上学遇到了困难,请与我联系。我可以帮助你!”下面是地址和电话。
当年冬天,陕西南部山区的12岁小女孩王翠,收到了这件棉衣,也保存了小纸条。但她当时并未打扰李思俭。她和自己父亲一起做工,并坚持唸书。2005年夏 天,王翠成为山村中有史以来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可惜的是,她却因家贫,无力支付学费,眼看不能入学。于是王翠向不相识的李思俭发出了求助信。
信经过了三次转投,到达了九年中换了六个工作部门的李思俭手中。此时,她丈夫已下岗数年,儿子正在唸大二,还有八旬老父母要赡养,全家亦在节衣缩食中。然 而,李思俭说:“做出的承诺,一定要兑现。”毅然将刚得到的2,000元奖金寄给了王翠,使这个穷孩子跨进了东北农业大学……
我不知道事件中的主人公是否信耶稣,但我相信耶稣喜悦她的善行,哪怕她尚为“外邦人”,因为我们的主亦常常对外邦人动慈心。(《太》20:34;《可》1:41)
五、摆脱文化的束缚
是的,中国人有慈善心,中国基督徒也有善行。但若与西方国家,比如与美国相比,差距是巨大的。
2005年11月24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第四版,有一长篇文章,题目是〈中国慈善,呼唤全社会参与〉。文中的统计资料说,截至2005年,中华慈善总会每年收 到的捐赠,75%来自国外,仅15%来自中国富人,10%来自普通民众。中国的企业99%未捐赠过,而美国85%的捐款来自个人,10%来自企业,5%来 自大型基金会。2002年中国人均捐款0.92元,占当年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0.012%。美国2003年人均捐赠460美元,占当年人均 GDP2.17%。中国90%的公民没有为慈善事业尽过力,仅3%的人曾当过志愿义工,而美国几乎人人有捐赠,44%的人做过志愿义工。
正当我读此文,为中国能开诚布公地讨论慈善事业而高兴时,11月29日又刊出另一文章,叫做〈慈善,凭啥拿美国来比〉。文章虽也承认慈善没有贫富之分,却 说:“一个乞丐是绝对不会施舍的……只有充分盈余的人才会有能力在经济上去帮助别人。”并说社会“需要的不仅是一颗同情心,还需要充分的资源”,更以马斯 洛的“需要层次论”来作为理论依据。似乎穷就不能慈善。
是的,美国有钱,但美国的慈善事业并不仅依靠世界首富盖茨和第二大富豪巴菲特,把 数百亿美元或把个人财富的大部分捐出来维持的,而是无论贫富,无论老幼,都把慈善作为理所当然来参加。难怪“9.11”后,总统夫人劳拉.布什,在鼓励美 国人民同心抗灾时,敢于把美国是世界上慈善捐献量最大、参与人最多的国家,做为战胜困难的重要信心依据。
中国曾经贫穷,现今也只有少数人富有。但已富起来的人,多有善行吗?不,中国的首富排行榜和慈善行为是无关的,而西方则比较一致。贫穷的人不能施舍吗?在西方不是,在中国也不完全是。前面提到的李思俭并不富,但却行善在王翠身上。
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国几十年来视慈善为伪善,现在又总体缺乏信仰,即行善的动力,加上贪污腐败浸透到包括慈善机构的所有领域,又片面滥用马斯洛学说,还受中国血缘宗族观念束缚……一张社会文化的大网,窒息著中国的慈善事业。在其中的基督徒,也多受牵连。
西方国家,虽然正在越来越远离神,但基督牺牲的大爱,对国民的影响终究由来已久。即便对于不信的人,耶稣的慈心善行,也以文化的形式,从小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所以无论是“财主”还是“穷寡妇”都有慈善行动。
六、教我以你的名义……
当基督徒说“我不够富,无力捐献”时,请再仔细读一读《马可福音》12:41-44,想想我们是仍在文化中,还是在神的国度里。若是在神的国度里,就当效法 行善,因为行善属乎神(《约参》11),祂为我们的富足,自己成了贫穷(《林后》8:9)。所以弟兄姊妹们,让我们首先敢正视“我们缺乏慈善”这种不讨神 喜悦的行为,承认我们在这方面得罪了神,辜负了祂的恩惠。
当我们检讨自己没有什一奉献,没有捐助“邻舍”时,亦不要以社会和他人的错误,掩饰我们内心抗拒慈善的罪性。在知罪认罪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悔罪。以下即是笔者的自省,以及对中国基督徒缺乏慈善行为的原因,简单分析:
第一、或因个人对耶稣的拯救恩典认识不足,或因后现代教会受世俗影响,越来越偏向把神的恩典局限在物质层面的祝福上,忽略“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太》 8:19、20),和做工不必带金银甚至两件褂子的教导(《太》10:9-10),不了解、或忘了自己的一切均是神所赐的,所以不愿或不敢,为了福音广传 而甘心过清贫生活。如今西方教会日渐没落,原因众多,但信徒、包括传道人,越来越远离弱势人群是原因之一。
第二、错误地将得救不凭慈善行 为,与慈善本身对立起来。更不明白人真得救后,一定会因感恩而行善。当我们以“你们行善并不能得永生”,来掩饰自己见别人缺乏却只用嘴说,愿你们穿得暖, 吃得饱,却不给实际捐助的恶行时,也许我们自己并没有得救(《雅》2:14-17)。这种罪,必在主的日子里,区分绵羊、山羊时,被鉴别出来(《太》 25:31-46)。
第三、我们对弱势人群,尤其和我们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缺乏恻隐之心,即缺乏博爱。“恻”所谓伤之切也,“隐”指痛之深也。我们不能体谅他人的伤痛,是因为我们没有耶稣那种视每个人为宝贵的爱心。在主那里,爱不分亲疏,爱甚至要扩及到仇敌。
第四、我们虽然信主,但生命却没有改变。我们也许成了“教徒”和“传教者”,但还没有成为门徒和“传道者”。我们仍是自我中心,或是以自己小小的家庭为中 心、自己熟悉的亲友为中心、自己的本族本国为中心、自己的教会为中心。只要以自己为中心,把主耶稣关在门外,就会贪得无厌,就会总觉得自己不够富,就会论 断弱势者贫穷伤残的原因、甚至动机,而不肯行慈善。偶而行之也是为了给自己积功德,或是应付责任。
是的,我们不能因慈善蒙救赎换永生,我们也不能因慈善成圣完全。但天父本为慈善,让祂的独子耶稣为我们行了最大的慈善。从此,我们蒙恩的人,就不再有任何理由不在世上行慈善。
作者来自中国,现居美国加州,在某生物制药公司从事科研工作。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