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是我们的机遇,还是挑战?(董家骅)2021.12.30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1.12.30

董家骅

 

编按】本文为作者改写于他在2021年12月17日“第十三届网络宣教论坛 IMF 2021 ”中的发言:《教会与宣教的机遇与挑战》。

 

2021年随着Facebook把公司名称改为Meta,并勾勒出打造“元宇宙”的愿景,“元宇宙”不论作为一个概念,还是一项技术,都成为热门的话题。在面对科技带来的冲击,教会所面对的真正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面对,而是“如何”回应了。

 

敞开但明辨

在面对充满未知的未来,基督徒需要保持敞开但明辨的心,既不把元宇宙无限美化和神化,变成另类的科技巴别塔,但也不需要把元宇宙无限妖魔化,视为连上帝都无法救赎的地狱深渊!

面对科技的冲击,我们往往在“科技决定论”和“使用者决定论”两种看法间摆荡:前者认为科技的发展决定了人类的未来;后者基本假设科技是中性的,而一切结果单看人类如何使用科技。但真实的情况是,科技既不是中性的,人类也不是纯粹被动地被科技牵着走,人类和所发展出的科技是相互影响的。

 

神学思维力

面对未知,人类既不能完全凭过去来预测未来,但又需要对各种趋势的冲击有所预备,在这样的处境中,神学的反思与协作愈来愈重要!在此,用我在《二十一世纪门徒现场》中所提出的实践神学4个步骤,来反思基督徒该如何回应元宇宙到来的冲击。

 

一、指认当下:表面上发生什么?

其实我们现在所身处的网络世界已经有元宇宙的原型,其应用范围包括:休闲娱乐、艺术创作、教育学习、医疗应用、社交、电商等。

虽然目前人类的科技,不论是AR、VR、MR、XR和各种沈浸式体验的技术,距离实践元宇宙仍有一大段距离,但全球疫情加速了人类社会数位化的脚步,同时随着Facebook的改名、Microsoft加码、NFT的热潮,和各种利益的驱动下,人类社会加速了对实现这愿景的投资与发展。

 

二、探索处境: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这些表面发展的背后,除了商业利益外,还有什么在驱动目前的趋势?我归纳至少有4种渴望为其驱动力:

  1. 对意义与价值的追求

疫情带来实体互动的限制,但为了持续协作,维持甚至提升工作效能,人们发展和适应出各种摄位互动和协作的新模式,渴望创造“意义”和“价值”。

  1. 身份认同的焦虑

过去人们的身份认同能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定型发展,但如今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已愈来愈缺少这样稳定发展身份认同的空间。在身份认同的焦虑中,人们渴望在数位空间中探索不同身份的可能性,并透过编辑虚拟替身来探询自己的身份认同。

  1. 渴望归属

今天不论是在西方社会,或是在亚洲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愈来愈疏离,孤单已成为人们普遍面对的状态。在这样的疏离社会中,人们渴望连结,而科技似乎给予人一种想像,能依此提升连结的频率和深度,找到归属感。

Sherry Turkle在《在一起孤独:科技拉近了彼此距离,却让我们害怕亲密交流?》提到,科技对于迎合人性的软弱有着极强大的力量;数位的连结和算法所创造出来的种种拟人电子装置,能够带给我们不需要付出友谊,却又被陪伴的幻觉。

这样的连结,真的是我们所渴望的吗?

  1. 分配正义的渴望

在贫富差距和资源分配愈来愈不均平的社会中,人们渴望实现在社经资源分配上的正义。区块链技术和互联网3.0所向往的“去中心化”,驱动着许多人去实践梦想,创造更美好、更公正的未来,以实现真正的公平公义。

 

三、神学反思:上帝在做什么?我们被呼召如何参与?

神学反省的目的,最终不是要建构一套确定理论,或是推导出抽象的原则,而是在处境中辨识上帝的作为,并反思我们该如何回应。在此,我用来做神学反思的,是基督教神学叙事的四个阶段主题:创造、堕落、救赎和新创造。

  1. 创造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创》1:1)。这世界是上帝所创造的,而人类又是按照上帝形象所造的,因此我们也渴望创造。从这角度来说,“元宇宙”是我们在真实世界基础上的一种创作,并透过这创作的过程,有机会活出上帝的形象,甚至一瞥上帝永恒的荣耀与美善!

  1. 堕落

在人类选择自己要做自己的上帝后,罪进入了人类的社群,并扭曲了上帝所造的美好世界。因此人类的创造,不论立意和初衷是多么美善,最终都因为我们的罪,而无法带给我们所应许的全然美好!

数位空间的虚拟替身,到底是帮助人类探索身份认同的方式,还是另一种隐藏自我的尝试——如同亚当和夏娃犯罪后,用无花果叶遮蔽自己一样?

韩裔的德国社会学家韩炳哲认为,数位空间消除了空间距离,而这也导致心理距离随之削减,私领域逐渐消失,这发展不利于实现尊重;具名是辨识的基础,也意味着负责、信任和承诺,但在数位空间的匿名沟通中,将会逐渐弱化人与人之间沟通互动的信任关系。(注1)

  1. 救赎

上帝并未放弃堕落的人类。圣子道成肉身,在2000多年前进入到人类所创造和建构的文化中,救赎并医治其中的人们,并以当时人能理解的方式传达神国邻近的好消息,最后甚至被当时的人们和文化制度所谋杀,死在十字架上!

当耶稣在被钉死并复活后,上帝以复活的大能胜过了由这世界军事、经济力量主导的权力结构。基督徒作为耶稣基督的跟随者,也被呼召效法基督,进入人们所生活的各种空间:每个有人生活的空间都是潜在的宣教禾场,而转化与救赎的路,不是透过顺应该主流文化的逻辑,而是既进入其中,又颠覆其逻辑!

  1. 新创造

耶稣的复活开启了上帝的新创造。这提醒我们,这世界没有任何的邪恶能够完全毁坏受造世界。既然十字架作为人类最可悲的失败,也能被转化为得胜荣耀的记号,更何况元宇宙和其延伸所带来的影响。

元宇宙的建构,不是要取代既有的实体关系,而是增加连结交流的更多可能性。如同30年前的留学生要透过买电话卡来与远方的家人通话,而现在的留学生,则可以轻易透过Skype、Facetime和ZOOM与亲友联络。

基督徒是被呼召见证和好的福音。因此面对科技带来的更多新的连结可能中,我们不应以增加更多连结频率为目的,而是以建立真诚的信任关系为目的。

此外,对致力追求公正与公义的基督徒而言,区块链技术和互联网3.0所向往的去中心化也带给我们许多美好的想像。然而元宇宙的世界是否真能达到“去中心化”?又是去哪个中心?元宇宙和区块链技术到底能带来经济的正义,还是在数位空间中更加麻痺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加剧经济和社会阶层的不公义?

这些都直得我们深思……或许,真正带给我们丰盛生命的,不是区块链去中心的技术,而是去自我中心,并以基督为中心!

Fuller神学院的前校长Richard Mouw写到:“神从起初就计画让人类顺从祂创造的目的,这不仅在于个体要通过个人的敬拜来荣耀祂,他们还要让遍地充满人类文化形成的过程和结果,以此荣耀祂。”(注2)

在终末的视野中,人类所创造出来的元宇宙,其中邪恶的部分将会被炼净,而美好的部分能反映出上帝的荣美,也将在新天新地中有份!

 

四、更新实践:创新的目的?

面对元宇宙的到来,我们无法准确预测何时并以何种方式会临到,冲击我们现在的世界,但这是一个好的机会反思该如何面对。

《今日基督教》杂志的编辑柯罗奇在《创造文化》中认为基督徒在面对文化时,虽有不同的姿态(定罪、复制、消费、批判),但任何一个姿态都不应主导我们对文化的回应,而应回到人起初受造的身分——艺术家和园丁——来决定如何面对眼前的文化,进而创造文化。

作为按上帝形象受造的艺术家和园丁,被赋予管理看守,使万物兴盛的使命。因此,不论在真实世界或是数位世界,我们创作的动机和目的至少有二:

首先,见证并反映上帝的荣耀。透过我们的创作,拓展人类有限的想像,让我们的想像力被上帝的启示和圣灵的引导所更新。其次,爱上帝、爱邻舍和彼此关顾。不是掠取或积聚资源,而是为了给予和牺牲地去爱,运用、发明并发展出各种可能的方式,使他人和受造万物兴盛!

 

注:

  1. 韩炳哲,《数位狂潮下的群众危机》(台北市:一行出版社,2020),10-11。
  2. 毛瑞祺(Richard Mouw),〈新加尔文主义:服事 21 世纪普世教会的神学〉,徐西面编,《赫尔曼・巴文克——论荷兰新加尔文主义》(爱丁堡:贤理・璀雅出版社,2019),114。

 

作者为实践神学博士,现任《世界华人福音运动中心》(简称《世界华福中心》)总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