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宇宙,是我們的機遇,還是挑戰?(董家驊)2021.12.30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1.12.30

董家驊

 

編按】本文為作者改寫於他在2021年12月17日“第十三屆網絡宣教論壇 IMF 2021 ”中的發言:《教會與宣教的機遇與挑戰》。

 

2021年隨著Facebook把公司名稱改為Meta,並勾勒出打造“元宇宙”的願景,“元宇宙”不論作為一個概念,還是一項技術,都成為熱門的話題。在面對科技帶來的衝擊,教會所面對的真正議題,已經不是“要不要”面對,而是“如何”回應了。

 

敞開但明辨

在面對充滿未知的未來,基督徒需要保持敞開但明辨的心,既不把元宇宙無限美化和神化,變成另類的科技巴別塔,但也不需要把元宇宙無限妖魔化,視為連上帝都無法救贖的地獄深淵!

面對科技的衝擊,我們往往在“科技決定論”和“使用者決定論”兩種看法間擺盪:前者認為科技的發展決定了人類的未來;後者基本假設科技是中性的,而一切結果單看人類如何使用科技。但真實的情況是,科技既不是中性的,人類也不是純粹被動地被科技牽著走,人類和所發展出的科技是相互影響的。

 

神學思維力

面對未知,人類既不能完全憑過去來預測未來,但又需要對各種趨勢的衝擊有所預備,在這樣的處境中,神學的反思與協作愈來愈重要!在此,用我在《二十一世紀門徒現場》中所提出的實踐神學4个步驟,來反思基督徒該如何回應元宇宙到來的衝擊。

 

一、指認當下:表面上發生什麼?

其實我們現在所身處的網路世界已經有元宇宙的原型,其應用範圍包括:休閒娛樂、藝術創作、教育學習、醫療應用、社交、電商等。

雖然目前人類的科技,不論是AR、VR、MR、XR和各種沈浸式體驗的技術,距離實踐元宇宙仍有一大段距離,但全球疫情加速了人類社會數位化的腳步,同時隨著Facebook的改名、Microsoft加碼、NFT的熱潮,和各種利益的驅動下,人類社會加速了對實現這願景的投資與發展。

 

二、探索處境: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這些表面發展的背後,除了商業利益外,還有什麼在驅動目前的趨勢?我歸納至少有4種渴望為其驅動力:

  1. 對意義與價值的追求

疫情帶來實體互動的限制,但為了持續協作,維持甚至提升工作效能,人們發展和適應出各種攝位互動和協作的新模式,渴望創造“意義”和“價值”。

  1. 身份認同的焦慮

過去人們的身份認同能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定型發展,但如今隨著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已愈來愈缺少這樣穩定發展身份認同的空間。在身份認同的焦慮中,人們渴望在數位空間中探索不同身份的可能性,並透過編輯虛擬替身來探詢自己的身份認同。

  1. 渴望歸屬

今天不論是在西方社會,或是在亞洲社會,人與人的關係愈來愈疏離,孤單已成為人們普遍面對的狀態。在這樣的疏離社會中,人們渴望連結,而科技似乎給予人一種想像,能依此提升連結的頻率和深度,找到歸屬感。

Sherry Turkle在《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提到,科技對於迎合人性的軟弱有著極強大的力量;數位的連結和演算法所創造出來的種種擬人電子裝置,能夠帶給我們不需要付出友誼,卻又被陪伴的幻覺。

這樣的連結,真的是我們所渴望的嗎?

  1. 分配正義的渴望

在貧富差距和資源分配愈來愈不均平的社會中,人們渴望實現在社經資源分配上的正義。區塊鏈技術和互聯網3.0所嚮往的“去中心化”,驅動著許多人去實踐夢想,創造更美好、更公正的未來,以實現真正的公平公義。

 

三、神學反思:上帝在做什麼?我們被呼召如何參與?

神學反省的目的,最終不是要建構一套確定理論,或是推導出抽象的原則,而是在處境中辨識上帝的作為,並反思我們該如何回應。在此,我用來做神學反思的,是基督教神學敘事的四個階段主題:創造、墮落、救贖和新創造。

  1. 創造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創》1:1)。這世界是上帝所創造的,而人類又是按照上帝形象所造的,因此我們也渴望創造。從這角度來說,“元宇宙”是我們在真實世界基礎上的一種創作,並透過這創作的過程,有機會活出上帝的形象,甚至一瞥上帝永恆的榮耀與美善!

  1. 墮落

在人類選擇自己要做自己的上帝後,罪進入了人類的社群,並扭曲了上帝所造的美好世界。因此人類的創造,不論立意和初衷是多麼美善,最終都因為我們的罪,而無法帶給我們所應許的全然美好!

數位空間的虛擬替身,到底是幫助人類探索身份認同的方式,還是另一種隱藏自我的嘗試——如同亞當和夏娃犯罪後,用無花果葉遮蔽自己一樣?

韓裔的德國社會學家韓炳哲認為,數位空間消除了空間距離,而這也導致心理距離隨之削減,私領域逐漸消失,這發展不利於實現尊重;具名是辨識的基礎,也意味著負責、信任和承諾,但在數位空間的匿名溝通中,將會逐漸弱化人與人之間溝通互動的信任關係。(註1)

  1. 救贖

上帝並未放棄墮落的人類。聖子道成肉身,在2000多年前進入到人類所創造和建構的文化中,救贖並醫治其中的人們,並以當時人能理解的方式傳達神國鄰近的好消息,最後甚至被當時的人們和文化制度所謀殺,死在十字架上!

當耶穌在被釘死并復活後,上帝以復活的大能勝過了由這世界軍事、經濟力量主導的權力結構。基督徒作為耶穌基督的跟隨者,也被呼召效法基督,進入人們所生活的各種空間:每個有人生活的空間都是潛在的宣教禾場,而轉化與救贖的路,不是透過順應該主流文化的邏輯,而是既進入其中,又顛覆其邏輯!

  1. 新創造

耶穌的復活開啟了上帝的新創造。這提醒我們,這世界沒有任何的邪惡能夠完全毀壞受造世界。既然十字架作為人類最可悲的失敗,也能被轉化爲得勝榮耀的記號,更何況元宇宙和其延伸所帶來的影響。

元宇宙的建構,不是要取代既有的實體關係,而是增加連結交流的更多可能性。如同30年前的留學生要透過買電話卡來與遠方的家人通話,而現在的留學生,則可以輕易透過Skype、Facetime和ZOOM與親友聯絡。

基督徒是被呼召見證和好的福音。因此面對科技帶來的更多新的連結可能中,我們不應以增加更多連結頻率為目的,而是以建立真誠的信任關係為目的。

此外,對致力追求公正與公義的基督徒而言,區塊鏈技術和互聯網3.0所嚮往的去中心化也帶給我們許多美好的想像。然而元宇宙的世界是否真能達到“去中心化”?又是去哪個中心?元宇宙和區塊鏈技術到底能帶來經濟的正義,還是在數位空間中更加麻痺人們對正義的追求,加劇經濟和社會階層的不公義?

這些都直得我們深思……或許,真正帶給我們豐盛生命的,不是區塊鏈去中心的技術,而是去自我中心,並以基督為中心!

Fuller神學院的前校長Richard Mouw寫到:“神從起初就計畫讓人類順從祂創造的目的,這不僅在於個體要通過個人的敬拜來榮耀祂,他們還要讓遍地充滿人類文化形成的過程和結果,以此榮耀祂。”(註2)

在終末的視野中,人類所創造出來的元宇宙,其中邪惡的部分將會被煉淨,而美好的部分能反映出上帝的榮美,也將在新天新地中有份!

 

四、更新實踐:創新的目的?

面對元宇宙的到來,我們無法準確預測何時並以何種方式會臨到,衝擊我們現在的世界,但這是一個好的機會反思該如何面對。

《今日基督教》雜誌的編輯柯羅奇在《創造文化》中認為基督徒在面對文化時,雖有不同的姿態(定罪、複製、消費、批判),但任何一個姿態都不應主導我們對文化的回應,而應回到人起初受造的身分——藝術家和園丁——來決定如何面對眼前的文化,進而創造文化。

作為按上帝形象受造的藝術家和園丁,被賦予管理看守,使萬物興盛的使命。因此,不論在真實世界或是數位世界,我們創作的動機和目的至少有二:

首先,見證並反映上帝的榮耀。透過我們的創作,拓展人類有限的想像,讓我們的想像力被上帝的啟示和聖靈的引導所更新。其次,愛上帝、愛鄰舍和彼此關顧。不是掠取或積聚資源,而是為了給予和犧牲地去愛,運用、發明並發展出各種可能的方式,使他人和受造萬物興盛!

 

註:

  1. 韓炳哲,《數位狂潮下的群眾危機》(台北市:一行出版社,2020),10-11。
  2. 毛瑞祺(Richard Mouw),〈新加爾文主義:服事 21 世紀普世教會的神學〉,徐西面編,《赫爾曼・巴文克——論荷蘭新加爾文主義》(愛丁堡:賢理・璀雅出版社,2019),114。

 

作者為實踐神學博士,現任《世界華人福音運動中心》(簡稱《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

4 responses to “元宇宙,是我們的機遇,還是挑戰?(董家驊)2021.12.30”

  1. […] [6] 董家驊,《元宇宙,是我們的機遇,還是挑戰?》舉目官網,2021.12.30, https://behold.oc.org/?p=53754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