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教札记之十五:鹰架与脚手架(末雁)

末雁

本文原刊于《举目》25期

        “拆毁有时,建造有时”(《传》3:3b)。

         小时候经过建筑工地,看见用毛竹搭起的一层层架子,工人跨在架子上,从腰间挂著的一把篾丝中抽出几根当作绳子,把毛竹架子固定住,然后在每一层架子上铺上竹篱笆, 人就站在上面砌墙。父亲告诉我这个叫“脚手架”,等脚手架拆除了,就表示房子盖好了。以后每次看见建筑工地的脚手架总是很期待,想看看新房子会是啥模样?

         有一回与台湾的朋友聊起盖房子,他们听不懂什么是脚手架,于是我如此这般描述一番,他们恍然大悟,告诉我这种架子在台湾叫“鹰架”。同一样东西,却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名称,这引起我的一些联想。

          宣教前辈戴德生说过:“所有的外籍宣教士,有如搭建房屋时围绕在房屋四周的架子,房子越早完工,架子就越早拆除,这对于福音尚未传遍的宣教工场愈好。或是把 它搬移至别处,以便能在别处发挥同样的作用。”(注1)外来宣教士就像房子外面的架子,里面的新房子就像中国的本土教会。

         为帮助建立中国教会,外来宣教士们付出了极大的心力,有的甚至付上生命的代价。他们传福音,牧养信徒,培训同工,扶持中国教会领袖。可是也有一些外来宣教士作了“脚手 架”:绑手绑脚的架子,指手画脚的架子。这些无形的“脚手架”遮住了里面本土教会新生命的风采,而使同工们落入缩手缩脚的境况。

       “脚手架”型宣教士的产生,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不能忍受拆除的痛苦。从拓荒到建堂成立教会,一个宣教士要经历多少的艰难险阻,多长的艰苦岁月。教会中每一 个弟兄姊妹的故事都在他/她的心上;教堂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有他/她的血汗。离开这一切,实在割舍不下!于是终生看守城池,不离不弃。

        第二个原因是不能放心放手,唯恐新的同工经不起风雨,担不起重任,所以时时指指点点,处处捂著盖著,以免辛苦打下的江山毁于一旦。

        与传统“脚手架宣教士”相反的,是现代类型的“蜻蜓宣教士”,五湖四海到处游行。有人描述他们是“讲一篇道,送两本书,吃三餐饭,拍四张照片,给五十元钱,提六十条意见,七大神学思想,八大信仰教条,久久不能明白,十足莫名其妙。”

        外来的宣教士应该是做“鹰架”。它是中国本土教会腾飞的平台,同时它又能飞往新的工场,建造神的新家。虽然人不会记得围在房子四周的架子,但神却看重宣教士神圣的牺牲精神,中国教会更会不忘记宣教士们的血和汗。神的新家是啥模样?这是每一个外来宣教士要思考的问题。

注:
1. 史蒂亚著,《戴德生属灵操练》,证主出版社,1998,108-9页。

作者原住上海,后移居美国。曾在大陆边远地区参加扶贫工作,现在神学院进修。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