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經濟學”幫你操練敬虔!(廖啟宏)2022.01.24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2.01.24

廖啟宏

 

很多人在新年立下新希望,彷彿在迎接新的一年時,我將會更健康、更聰明、更快樂,留下去年那一個舊的自己。

雖然立下了新希望,但是我們望著那已經成為曬衣架的跑步機,或是堆滿灰塵的勵志書籍時,仍不禁感歎自己總是難以堅持。有人笑話說新年新希望是“一月一日雄心壯志、二月一日假裝沒事”。根據一份2016年的實證研究(註1), 91%的新年新希望是以失敗告終。

Sendhil Mullainathan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是一位有名的行為經濟學家。他說:“對於行為經濟學來說,1月總是一個好月份:很少有事情能像新年新希望一樣生動地說明自我控制。不過,2月甚至更好,因為它讓我們可以研究為什麼這麼多新年新希望失敗。”(註2)

以經濟學理解新年新希望

經濟學是解釋人類在面對有限的資源時,如何以最優化的決策,使自己的報酬(或是總體的滿足程度)達到最大化。在面對不同時間的報酬時,傳統的經濟模型認為一位理性的經濟人(Homo Economicus),可以輕鬆而細緻地將所有未來的報酬收益和成本相加,然後選擇一個最優的選項。

然而,當我們以這樣的理論預測新年新希望的行為時,會發現理論和實證的差距很大。

即使我們理性上知道,選擇規律的生活、減輕體重、不抽煙酗酒對我們的長期報酬收益是最高的,但實證結果表明大部分人都無法堅持。而這理論和實證的差異幅度是有系統性又顯著的。這說明我們需要修正我們的假設和研究方法。

2017年,芝加哥大學行為經濟學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模型可以完美地解釋,我們的新年新希望為什麼總是失敗。塞勒與很多行為經濟學家認為,人在面對決策時有兩個部分:有遠見的自我(計畫者planner)和短視的自我(行動者doer)。

這兩者之間的內在張力造成消費者的困境:有遠見的自我的目標,是增加長期幸福感和報酬收益。而短視的自我,則關注短期決策和當下的滿足。有遠見的自我意識到短視的自我的本質,可以使用意志力來減少他的短期消耗,但是每當應用意志力來減少短期消耗時,就會產生心理成本。

這種自我的雙重性質也被現代心理學所採用,並得到了最近神經科學研究的支持(註3)。

 

無法堅持的兩個原因

筆者嘗試以行為經濟學來提供兩個原因,解釋在新年新希望的行為上,為什麼會有過度樂觀,但是卻無法堅持的情形。

原因一:貼現率(discount rate

貼現率(discount rate)是假設收益或成本隨著時間而遞減的一個常數因數,而這個遞減的速度在一開始是最快的。

比如說,當我今天要決定下週五晚上在健身房鍛煉,還是躺在沙發上吃薯片時,我內心的盤算是:去健身房的效益和躺在沙發上吃薯片的幸福和滿足感都是未來的效用,在遞減之後權衡兩者,我很可能會選擇去健身房。因為去健身房可以使身體健康,活得長久。

但到了下週五,我可能會陷入糾結。因為躺在沙發上吃薯片的幸福和滿足感現在就可以達到,不需要打折(遞減)。但是上健身房的未來效益是打折的,因為未來才會實現。這和一周前的選擇截然不同,解釋了為什麼當我們面對短期誘惑時,根本無法招架。也難怪我們太容易屈服於眼前的誘惑。

英文諺語“一鳥在手,勝過百鳥在林”(A bird in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正描述這樣的心態。

貼現率的觀念,解釋了我們為什麼立新希望的時候會過度樂觀:我們經常忘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所面對的選擇會因為折現率而不斷改變。這是新年新希望經常失敗的關鍵原因之一。

原因二: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第二個原因是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也叫剝奪厭惡(divestiture aversion)。簡單地說,當一個人擁有某樣物品時,對於它的價值評估會大於尚未擁有的時候。也就是人們會放大已經擁有物件的價值。

塞勒使用稟賦效應來解釋股市中投資人的非理性行為。

在股市中,許多投資人看見手上持有的股票正在慘跌,因為稟賦效應,不理會理性的公司的前景分析,過分放大手中持有股票的價值,緊緊抓牢不願賣掉。投資人厭惡剝奪,不喜歡放掉手中已經有的商品。結果最後血本無歸才後悔莫及。

這個效應也可以用來解釋新希望之所以失敗告終。

對於很多人而言,目前的生活方式、嗜好選擇就是他們所擁有的無形對象,他們會放大這些生活習慣的價值。所以當嘗試著把舊的習慣拿掉時,會引發他們的稟賦效應,他們會厭惡生活習慣被更改、剝奪。這個過程需要更大的誘因,才能讓他們一點一點離開原本已經擁有的習慣。

達成目標的三大方法

在瞭解為什麼新年新希望容易失敗之後,我們要怎樣説明自己達成目標?行為經濟學家的理論和實證結果也提供了幾個建議。

方法一:減少新希望的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

當我們的目標必須要多次多方才能達成時,經濟學家建議降低每一次行動的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邊際成本指的是在每次行動所引發的金錢、時間、心理成本。

舉例來說,如果目標是經常去健身房讓身體健康,那麼健身房的月費是“固定成本”——不管你每個月去多去少,都得繳同樣的費用,這不是影響你去不去健身房的主因。

邊際成本,才是影響我們每次上健身房的主因。這包括去前的準備、通勤的時間、油錢等。邊際成本也可以理解成每當我們起心動念要去鍛煉,到真正開始鍛煉,中間必須要跨越的障礙或絆腳石。如果能夠將邊際成本最小化,就比較容易持衡。

因此,經濟學建議我們在考慮一些新習慣時,跳脫固定成本的考慮(如月費),而是如何最小化邊際成本。這個邊際成本有可能是到健身房的距離、運動地點的可及性,也有可能是運動前的準備。如果把邊際成本降低,你會發現你每次需要跨過的門檻會變低,就更容易去運動。

方法二:預先承諾(Pre-Commitment

很多人在做新年新希望的時候,不過是隨口說說,不付出真感情。如此要成功也是奇跡。

預先承諾(Pre-Commitment)是預先建立自己的一套行為規則。也就是賽勒說的,讓有遠見的自我,和短視的自我達成共識,確保短期決策始終與我們的長期目標保持一致。如此一來,預先承諾能夠大大簡化決策步驟,也減低意志力的心理成本。對達到目標來說是比較不費心神的。

舉例而言,我們希望能夠為退休養老儲蓄。如果每個月必須要強迫自己減少消費,我們會發現我們每個月都是處在短視和遠見的自己中掙扎。但是如果設定每個月的薪水自動撥款一部分到儲蓄或退休金帳戶,就很容易成功。因為這個計畫是符合長期的預先承諾,在短期的操作上也不會耗費意志力的心理成本。

方法三:不是抵抗壞習慣,而是享受新習慣

持續克制會導致大腦資源枯竭,使我們抵抗下一個誘惑時的能量就會減少。因此在選擇不同的選項時,儘量花心思讓自己去享受新的習慣,而不是花精神去抵抗舊的壞習慣。例如選擇鍛煉,而不是抵抗垃圾食物。雖然新習慣的養成與需要意志力,但相較起抵抗美食所耗費的腦力是比較少的。

當鍛煉成為一種習慣,它所需要耗費的腦力資源會越來越少。

     

經歷上帝的應許

大部分人的新年新希望不外乎是自我提升、身體健康等,但是保羅卻勸提摩太:“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前》4:8)

這不是說保養身體不好,但是不管我們如何地保持體態,今生終究會過去。唯有敬虔愛主,是今生和來生都有幫助。因此,一個有智慧的門徒,應當努力操練敬虔和學習如何與神同行。

透過相信耶穌基督,我們已經因為祂在十架上的代價而稱義了;但是要成聖,卻需要一生之久。經常思考主的話語,長時間並持恒地與主相親,必經歷祂的扶持:“願賜平安的神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又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摘。那召你們的本是信實的,他必成就這事。”(《帖前》5:23、24)

既然我們已經瞭解了新年新希望失敗的原因,與達成目標的有利因素,我們就可以依靠神,減少讀經的邊際成本、預先承諾讀經計畫、享受讀經過程,有恆地閱讀神的話,操練成聖的功夫,不致懊惱“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參《羅》7:18)

用行為經濟學完成讀經計劃

筆者在2021年開始的時候,立下新希望:要把聖經從頭到尾念一遍。

在降低邊際成本方面,我把聖經放在起床第一眼看到的地方,如此我一坐下來就能拿起聖經讀,減少中間的拖延、掙扎、和其他花費的時間。在預先承諾方面,我選擇一個讀經計畫,讓自己整年跟著計劃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完成。

我也讓自己去接受和享受這個過程:我更瞭解神在聖經中啟示祂自己的心意,並且再一次對真理有全面的認識。另外,我還有一個出人意外的收穫,就是兒子看到我每天早上讀經後,也跟著一起讀,讀後再彼此分享心得。如此,每天早上起床後,我們從匆忙應付、準備上班上學,到變成親子交流、討論神的話語,成為令我相當享受的寶貴時光。

我不但在2021年底達成了目標,而且在與神親近的過程中,更體會神的恩惠如耶利米的讚美:“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至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我心裡說:‘耶和華是我的份,因此,我要仰望祂。’”(《哀》3:22-24)

除了從行為經濟學知道我們為什麼容易失敗、怎麼樣比較容易讓新年新希望成功外,我們更需要讓神的話語親自來激勵、感動我們,好持守所立的志。而最重要的,就是凡事靠主:“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參《羅》7:25)

盼望我們一同在2022年做出合神心意的決定!

註:

  1. https://discoverhappyhabits.com/new-years-resolution-statistics/.
  2. https://thedecisionlab.com/thinkers/economics/sendhil-mullainathan/.
  3.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8/08/180822090455.htm.

作者現為加州州政府發展服務部研究主管與金融部首席經濟學家,並在加州大學任教。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