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灵魂仍在呼喊——读《挚爱中华——戴德生》(小望)2022.02.28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22.02.28

小望

 

1905年6月9日清晨,从位于镇江南马路(后改名伯先路)走出一支送葬队伍,队伍缓缓走过京畿岭,向西侨公墓走去。这是一支为中国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牧师送葬的队伍。

1870年7月23日,与戴德生相濡以沫12年半的爱妻玛丽亚在生完第六个孩子后,由于染上霍乱在镇江去世。戴德生将其安葬在西侨公墓,墓碑上刻着玛丽亚和四个早夭儿女的名字。当时戴德生立下遗愿,在他去世后,要葬在玛丽亚和孩子们的身旁。

戴德生是在访问长沙期间突然去世的,他自1853年来华直至卒年,倾其所有于中国福音事工。这位伟大的英国宣教士在他牵挂服侍一辈子的异国,安息主怀。

掩卷长思,这本《挚爱中华–戴德生传记》(注1),不时让人潸然泪下。多年前曾读过,如今拿来重读,心中的情绪仍被激荡,感恩于上帝的信实,也感动于戴德生和书中那些宣教士们的献上。

 

虔诚榜样的祷告

“亲爱的上帝,如果你赐给我们一个儿子,愿他将来为你到中国工作”(第1章:储物房中的转变)。在传记的开头,是戴德生的父亲戴雅各和母亲贺美亚的祷告。

1832年5月,戴德生出生。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父亲也不断的向他传递有关中国的资讯。

真实的信仰总是要经过挣扎和锤炼,戴德生也不例外。在他15岁去银行工作的期间,信仰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不再祈祷,不愿上教堂去;他像同事们一般,怀疑信仰的真实性。

只是上帝没有放弃他,感动他的母亲和妹妹持续不断地为他的得救祷告,直到戴德生自己有了重生的确据,并愿意为主所用。上帝垂听了祷告!

无独有偶,在近期我读的另一本传记《用生命爱中国——柏格理传》中,年少有为的柏格理也曾迷失,但他的妈妈“每天恒切为儿子祷告,盼望上帝拣选自己的儿子,就像《圣经》上上帝亲自拣选哈拿的儿子——先知撒母耳一样。(注2)”上帝同样垂听了祷告。

而1824年生于苏格兰的南太平洋瓦努阿图(过去称为新赫布里群岛)宣教士约翰•G•佩顿,也在他的自传中写到:

“父亲那时的祷告是如此深深地影响了我。每次家庭崇拜时,父亲跪下来,我们就跪在他旁边,他为著异教世界可以归向耶稣,为著每个家人及家庭的需要,常常是竭力地流泪哭求。我们都感觉进入到永生救主的同在当中,来认识祂,爱祂,视祂为我们神圣的朋友”(注3)。

之所以特别感慨于此,在于自己也为人父母,一方面愿意将孩子献给主使用,但是另一方面,想如有一天,他们真要去到“险恶之地”,又感到万般不舍、担心和犹豫。这也凸显出自己何等地小信和软弱。同时,也看到敬畏主的父母、祷告的父母,对孩子有何等重要正面的影响。

虽然敬虔的家庭中也会出现悖逆的孩子,但作为父母的我们常没有在信仰上做出敬虔的榜样。我们为孩子祷告,往往集中于祈求优异的成绩、体面的工作、美满的婚姻……我们很少切切地祷告上帝,让他们重生得救,明白主在他们身上的带领(不仅是做宣教士),并义无反顾地跟随上帝。

 

经历上帝的信实

读此书后,我和几位朋友讨论,到底是什么让戴德生以及这么多宣教士,甘心愿意放弃优裕的生活、人身的安危,为上帝义无反顾地来到这个陌生且充满敌意的土地呢?

整本传记让人沉思、流泪、感叹,不仅仅是那些看似传奇曲折的故事,更是在这个故事中,看到上帝的信实:“那召你们的本是信实的,他必成就这事”(《帖前》5:24)。

祂的信实,是促进并坚定宣教士对灵魂真切的牵挂的呼召;祂的信实,是任何环境中必与他的子民同在的保障;祂的信实,是让上帝的子民可以亲自的经历,并且活在这种同在的甘甜中。

首先,是戴德生父亲对他教导:“学会爱你们的圣经……上帝不会说谎,他不会误导你,他也不会失信”(第1章:储物房中的转变)。

对于寻求呼召,戴德生存有如此的仰望:

戴德生回答说:“上帝呼召我把生命献出了到中国传道。”“那么你计画怎样到中国去呢?”“我不知道。但我想我会象初期犹太地的十二使徒和七十个门徒一样,没有杖,没有袋,没有粮,没有钱,出去时全然倚靠那供应的主” 。

牧师把手轻轻放在戴德生的肩膊上,说:“啊,孩子,当你稍为长大一点,你就会变得聪明一些;这种想法在基督还在地上时是很好的,但现在可不同了。”

许多年之后,戴德生回忆当年旧事,说道:“我现在已经长大多了,但并没有变得聪明一点。我只是愈来愈相信如果我们遵照主的指示,也完全相信他对初期使传所作的保证,那么这些指示和保证在昔日有效,今天也同样适合我们的时代”(第2章:从阿罗本到郭实猎)。

当他们夫妻面对怀胎七个月即早产的婴儿夭折后,妻子玛丽亚写信给戴德生的母亲说:“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把肚子里的胎儿奉献给上帝,我想他一定接纳我们的心意”(第22章:她是我的珍宝)。

而戴德生所创建的内地会,传教士并无固定的薪资,只信靠主的供应;所有收入大家分用,不能向外借贷;内地会不会进行募捐,也不设收捐站。(第24章:伯莱墩的奇事)。

经历丧妻之恸的戴德生,则被上帝擦干眼泪:

曙光初露,玛丽亚已到了弥留之间。那天是7月23日。

“亲爱的”,戴德生说:“你快要离开我了,你知道吗?”

……

“是吗?我不觉得痛苦,只感到疲倦。”

“是的,你要回天家了,你很快便可与主耶稣在一起。”

“亲爱的,我很难过。”

说到这里,玛丽亚顿了一下,似乎想要控制难过的情绪。“亲爱的,你与耶稣同在,不会感到难过吧?”戴德生问。他永远不会忘记她回答时的眼神,她说:“啊,不,不是的。亲爱的,你知道在过去十年中,主与我的灵没有隔阂。我决不会因往他那里去而难过;只是在这时候离开你,留下你孑然一身,我才觉得难过。然而,他会与你同在,供给你一切的需要” (第33章:在天家相聚)。

在长沙,戴德生给予最后的劝勉:

他们的话题转到祷告上去了。戴德生说:“在祷告中,把一切都交托给上帝,这是我们最大的权利”。巴厘(内地会传教士医生)说:“但我有时犹豫,感到有些事情实在太微小,不必祷告。”“我并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没有什么大事与小事之分。只有上帝才是伟大,我们应当完全信靠他”(第48章:回天家的路)。

这是戴德生一生所经历的上帝信实的写照,上帝按着他的应许做了。也正如葛培理在序中说:“戴德生之所以义无反顾,献身与主,绝非出于一时冲动,或是自我表现,而是他深切关怀到一群尚未认识救主耶稣的人。他一生勇往直前,是由于他愈来愈确信上帝的信实。”

无需更多的笔墨,已经让我深感惭愧:上帝是信实的,是不改变的,求主让我们也同样经历祂,爱祂。

 

为何君不早来

戴德生离乡背井,经历艰险的风浪,走过半个地球,是因为他相信中国人走迷了路,而且千千万万人正在毫无希望之中走向灭亡。书中有两个故事也颇触动我。

故事一:一位渔夫见到自己的同胞落水,不但不去救援,反而趁机索要高额的费用,最终导致落水者死亡。

“戴德生后来追述这事说:……那些渔夫是否应该为这人的死负责呢?他们有拯救他的工具,可是他们不用!当然他们都是难辞其咎。然而,在我们定他们的罪之前,先想想先知拿单的回答:你就是那人!不愿去拯救人的身体,是否就是硬心和恶毒呢?那么,若不顾灵魂的灭亡,罪岂不更大了吗?……耶稣基督命令你,命令我,去到地极,把福音传给万民听。” (第17章:见死不救)

故事二:一位宁波的棉花商人倪永发,在桥头街听戴德生讲道后,从信仰佛教到基督教。

“倪永发问:‘英国人认识福音多久?’‘大概几百年吧!’戴德生缅碘地回答。“什么?”倪永发大声叹道:“为何你直到现在才把它告诉我们。先父寻求真理二十多年,可惜志未筹而身先;为何君不早来?”(第22章:她是我的珍宝)

为何君不早来,为何君仍冷漠?在中国,仍有千万灵魂在呼喊,我们岂不像这位冷漠的渔夫一样,漠视同胞的灵魂走向死亡?

 

文化处境下的思考

在书中,还有一个争论的焦点,就是戴德生的宣教文化处境化的策略。他学习中文、穿着中国人的长衫、留着马尾辫和研究汉语文学作品,在其他宣教士很少这样做的时候,他为宣教士群体树立了许多适应本地文化的典范。

他所做之事颇具争议却富有成效。这给我们很多新的尝试、看见和亮光,但同时也让我们面对新的挑战。在《对宣教的五种迷思》提到:在处境化的议题下,深深影响人们的一个迷思,就是:成功处境化福音资讯是推动全球宣教事业取得进展的关键。

个人认同作者在文中的思考:

“但此处的关键是,戴德生的处境化主要是文化上的,而不是神学上的……他的处境化是为了使福音更为清晰,而不是为了迁就听众的舒适,他想努力避免的是无谓的文化性冒犯,同时却自豪地接受十字架对罪人的冒犯。”“我认为戴德生明白问题的关键是在于保持福音的清晰性。在我看来,这与今天一些人宣导的将福音资讯或其他圣经教义处境化的尝试相距甚远。”(注4)

在此议题上我们需要很多(合乎圣经的)智慧和建议。《今日基督教》杂志的编辑柯罗奇在《创造文化:世界潮流中的福音新呼召》中,认为基督徒在面对文化时,应回到人起初受造的身分:艺术家和园丁,来决定如何面对眼前的文化,进而创造文化。福音不能也不可能自外于文化,只有深耕文化并在创造好的文化时,福音才能被传扬。

戴绍曾在此书的后记中写到:

“《戴德生——挚爱中华》里所述有关作门徒的功课,并非单单适用于个人或个别组织。它们都是万古常新,每位信主的人,无论学生、在职的、受雇的或雇主,都同样可以学习。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行出来。”

写此文时,窗外正飘着飞雪,贫瘠的荒寒终究会过去,春天定会来临。在中华的土地上,千万灵魂仍在呼喊,我们不能改变中国,但上帝能;我们爱的能力不够,但十字架的爱永不止息。愿福音广传中华!

 

注:

  1. 史蒂亚,《挚爱中华——戴德生》,梁元生 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
  2. 阿信,《用生命爱中国——柏格理传》(大象出版社,2009),5-6。
  3. 约翰•派博,《约翰•G•佩顿的父亲》,TGC,2018-10-16。 https://www.tgcchinese.org/article/john-g-patons-father.
  4. 安迪•约翰逊,《对宣教的五种迷思》,TGC,2022-01-17。https://tc.tgcchinese.org/article/5-myths-about-mission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