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靈魂仍在呼喊——讀《摯愛中華——戴德生》(小望)2022.02.28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2.02.28

小望

 

1905年6月9日清晨,從位於鎮江南馬路(後改名伯先路)走出一支送葬隊伍,隊伍緩緩走過京畿嶺,向西僑公墓走去。這是一支為中國內地會創始人戴德生牧師送葬的隊伍。

1870年7月23日,與戴德生相濡以沫12年半的愛妻瑪麗亞在生完第六個孩子後,由於染上霍亂在鎮江去世。戴德生將其安葬在西僑公墓,墓碑上刻著瑪麗亞和四個早夭兒女的名字。當時戴德生立下遺願,在他去世後,要葬在瑪麗亞和孩子們的身旁。

戴德生是在訪問長沙期間突然去世的,他自1853年來華直至卒年,傾其所有于中國福音事工。這位偉大的英國宣教士在他牽掛服侍一輩子的異國,安息主懷。

掩卷長思,這本《摯愛中華–戴德生傳記》(註1),不時讓人潸然淚下。多年前曾讀過,如今拿來重讀,心中的情緒仍被激蕩,感恩於上帝的信實,也感動於戴德生和書中那些宣教士們的獻上。

 

虔誠榜樣的禱告

“親愛的上帝,如果你賜給我們一個兒子,願他將來為你到中國工作”(第1章:儲物房中的轉變)。在傳記的開頭,是戴德生的父親戴雅各和母親賀美亞的禱告。

1832年5月,戴德生出生。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父親也不斷的向他傳遞有關中國的資訊。

真實的信仰總是要經過掙扎和錘煉,戴德生也不例外。在他15歲去銀行工作的期間,信仰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他不再祈禱,不願上教堂去;他像同事們一般,懷疑信仰的真實性。

只是上帝沒有放棄他,感動他的母親和妹妹持續不斷地為他的得救禱告,直到戴德生自己有了重生的確據,並願意為主所用。上帝垂聽了禱告!

無獨有偶,在近期我讀的另一本傳記《用生命愛中國——柏格理傳》中,年少有為的柏格理也曾迷失,但他的媽媽“每天恒切為兒子禱告,盼望上帝揀選自己的兒子,就像《聖經》上上帝親自揀選哈拿的兒子——先知撒母耳一樣。(注2)”上帝同樣垂聽了禱告。

而1824年生於蘇格蘭的南太平洋瓦努阿圖(過去稱為新赫布裡群島)宣教士約翰•G•佩頓,也在他的自傳中寫到:

“父親那時的禱告是如此深深地影響了我。每次家庭崇拜時,父親跪下來,我們就跪在他旁邊,他為著異教世界可以歸向耶穌,為著每個家人及家庭的需要,常常是竭力地流淚哭求。我們都感覺進入到永生救主的同在當中,來認識祂,愛祂,視祂為我們神聖的朋友”(注3)。

之所以特別感慨於此,在於自己也為人父母,一方面願意將孩子獻給主使用,但是另一方面,想如有一天,他們真要去到“險惡之地”,又感到萬般不舍、擔心和猶豫。這也凸顯出自己何等地小信和軟弱。同時,也看到敬畏主的父母、禱告的父母,對孩子有何等重要正面的影響。

雖然敬虔的家庭中也會出現悖逆的孩子,但作為父母的我們常沒有在信仰上做出敬虔的榜樣。我們為孩子禱告,往往集中於祈求優異的成績、體面的工作、美滿的婚姻……我們很少切切地禱告上帝,讓他們重生得救,明白主在他們身上的帶領(不僅是做宣教士),並義無反顧地跟隨上帝。

 

經歷上帝的信實

讀此書後,我和幾位朋友討論,到底是什麼讓戴德生以及這麼多宣教士,甘心願意放棄優裕的生活、人身的安危,為上帝義無反顧地來到這個陌生且充滿敵意的土地呢?

整本傳記讓人沉思、流淚、感歎,不僅僅是那些看似傳奇曲折的故事,更是在這個故事中,看到上帝的信實:“那召你們的本是信實的,他必成就這事”(《帖前》5:24)。

祂的信實,是促進並堅定宣教士對靈魂真切的牽掛的呼召;祂的信實,是任何環境中必與他的子民同在的保障;祂的信實,是讓上帝的子民可以親自的經歷,並且活在這種同在的甘甜中。

首先,是戴德生父親對他教導:“學會愛你們的聖經……上帝不會說謊,他不會誤導你,他也不會失信”(第1章:儲物房中的轉變)。

對於尋求呼召,戴德生存有如此的仰望:

戴德生回答說:“上帝呼召我把生命獻出了到中國傳道。”“那麼你計畫怎樣到中國去呢?”“我不知道。但我想我會象初期猶太地的十二使徒和七十個門徒一樣,沒有杖,沒有袋,沒有糧,沒有錢,出去時全然倚靠那供應的主” 。

牧師把手輕輕放在戴德生的肩膊上,說:“啊,孩子,當你稍為長大一點,你就會變得聰明一些;這種想法在基督還在地上時是很好的,但現在可不同了。”

許多年之後,戴德生回憶當年舊事,說道:“我現在已經長大多了,但並沒有變得聰明一點。我只是愈來愈相信如果我們遵照主的指示,也完全相信他對初期使傳所作的保證,那麼這些指示和保證在昔日有效,今天也同樣適合我們的時代”(第2章:從阿羅本到郭實獵)。

當他們夫妻面對懷胎七個月即早產的嬰兒夭折後,妻子瑪麗亞寫信給戴德生的母親說:“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把肚子裡的胎兒奉獻給上帝,我想他一定接納我們的心意”(第22章:她是我的珍寶)。

而戴德生所創建的內地會,傳教士並無固定的薪資,只信靠主的供應;所有收入大家分用,不能向外借貸;內地會不會進行募捐,也不設收捐站。(第24章:伯萊墩的奇事)。

經歷喪妻之慟的戴德生,則被上帝擦乾眼淚:

曙光初露,瑪麗亞已到了彌留之間。那天是7月23日。

“親愛的”,戴德生說:“你快要離開我了,你知道嗎?”

……

“是嗎?我不覺得痛苦,只感到疲倦。”

“是的,你要回天家了,你很快便可與主耶穌在一起。”

“親愛的,我很難過。”

說到這裡,瑪麗亞頓了一下,似乎想要控制難過的情緒。“親愛的,你與耶穌同在,不會感到難過吧?”戴德生問。他永遠不會忘記她回答時的眼神,她說:“啊,不,不是的。親愛的,你知道在過去十年中,主與我的靈沒有隔閡。我決不會因往他那裡去而難過;只是在這時候離開你,留下你孑然一身,我才覺得難過。然而,他會與你同在,供給你一切的需要” (第33章:在天家相聚)。

在長沙,戴德生給予最後的勸勉:

他們的話題轉到禱告上去了。戴德生說:“在禱告中,把一切都交托給上帝,這是我們最大的權利”。巴厘(內地會傳教士醫生)說:“但我有時猶豫,感到有些事情實在太微小,不必禱告。”“我並不以為然。在我看來,沒有什麼大事與小事之分。只有上帝才是偉大,我們應當完全信靠他”(第48章:回天家的路)。

這是戴德生一生所經歷的上帝信實的寫照,上帝按著他的應許做了。也正如葛培理在序中說:“戴德生之所以義無反顧,獻身與主,絕非出於一時衝動,或是自我表現,而是他深切關懷到一群尚未認識救主耶穌的人。他一生勇往直前,是由於他愈來愈確信上帝的信實。”

無需更多的筆墨,已經讓我深感慚愧:上帝是信實的,是不改變的,求主讓我們也同樣經歷祂,愛祂。

 

為何君不早來

戴德生離鄉背井,經歷艱險的風浪,走過半個地球,是因為他相信中國人走迷了路,而且千千萬萬人正在毫無希望之中走向滅亡。書中有兩個故事也頗觸動我。

故事一:一位漁夫見到自己的同胞落水,不但不去救援,反而趁機索要高額的費用,最終導致落水者死亡。

“戴德生後來追述這事說:……那些漁夫是否應該為這人的死負責呢?他們有拯救他的工具,可是他們不用!當然他們都是難辭其咎。然而,在我們定他們的罪之前,先想想先知拿單的回答:你就是那人!不願去拯救人的身體,是否就是硬心和惡毒呢?那麼,若不顧靈魂的滅亡,罪豈不更大了嗎?……耶穌基督命令你,命令我,去到地極,把福音傳給萬民聽。” (第17章:見死不救)

故事二:一位寧波的棉花商人倪永發,在橋頭街聽戴德生講道後,從信仰佛教到基督教。

“倪永發問:‘英國人認識福音多久?’‘大概幾百年吧!’戴德生緬碘地回答。“什麼?”倪永發大聲歎道:“為何你直到現在才把它告訴我們。先父尋求真理二十多年,可惜志未籌而身先;為何君不早來?”(第22章:她是我的珍寶)

為何君不早來,為何君仍冷漠?在中國,仍有千萬靈魂在呼喊,我們豈不像這位冷漠的漁夫一樣,漠視同胞的靈魂走向死亡?

 

文化處境下的思考

在書中,還有一個爭論的焦點,就是戴德生的宣教文化處境化的策略。他學習中文、穿著中國人的長衫、留著馬尾辮和研究漢語文學作品,在其他宣教士很少這樣做的時候,他為宣教士群體樹立了許多適應本地文化的典範。

他所做之事頗具爭議卻富有成效。這給我們很多新的嘗試、看見和亮光,但同時也讓我們面對新的挑戰。在《對宣教的五種迷思》提到:在處境化的議題下,深深影響人們的一個迷思,就是:成功處境化福音資訊是推動全球宣教事業取得進展的關鍵。

個人認同作者在文中的思考:

“但此處的關鍵是,戴德生的處境化主要是文化上的,而不是神學上的……他的處境化是為了使福音更為清晰,而不是為了遷就聽眾的舒適,他想努力避免的是無謂的文化性冒犯,同時卻自豪地接受十字架對罪人的冒犯。”“我認為戴德生明白問題的關鍵是在於保持福音的清晰性。在我看來,這與今天一些人宣導的將福音資訊或其他聖經教義處境化的嘗試相距甚遠。”(注4)

在此議題上我們需要很多(合乎聖經的)智慧和建議。《今日基督教》雜誌的編輯柯羅奇在《創造文化:世界潮流中的福音新呼召》中,認為基督徒在面對文化時,應回到人起初受造的身分:藝術家和園丁,來決定如何面對眼前的文化,進而創造文化。福音不能也不可能自外于文化,只有深耕文化並在創造好的文化時,福音才能被傳揚。

戴紹曾在此書的後記中寫到:

“《戴德生——摯愛中華》裡所述有關作門徒的功課,並非單單適用於個人或個別組織。它們都是萬古常新,每位信主的人,無論學生、在職的、受雇的或雇主,都同樣可以學習。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行出來。”

寫此文時,窗外正飄著飛雪,貧瘠的荒寒終究會過去,春天定會來臨。在中華的土地上,千萬靈魂仍在呼喊,我們不能改變中國,但上帝能;我們愛的能力不夠,但十字架的愛永不止息。願福音廣傳中華!

 

注:

  1. 史蒂亞,《摯愛中華——戴德生》,梁元生 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6)。
  2. 阿信,《用生命愛中國——柏格理傳》(大象出版社,2009),5-6。
  3. 約翰•派博,《約翰•G•佩頓的父親》,TGC,2018-10-16。 https://www.tgcchinese.org/article/john-g-patons-father.
  4. 安迪•約翰遜,《對宣教的五種迷思》,TGC,2022-01-17。https://tc.tgcchinese.org/article/5-myths-about-mission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