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教会关怀陪谈中,接触到了这样的一些弟兄姐妹(姐妹居多)。传统的关怀手段基本失效,你向他们提到圣经上的话、祷告交托等等,他们会很反感,他们更愿意你和他们分享一些经历,而不是道理。更有意思的是,我在 一次讲道中(《罗马书》第九章)曾经讲到神的绝对主权,结果伤到了一位肢体,事后打电话给我又哭又闹的说了我一顿。
这些人基本上都是80年代人,喜欢看村上春树的小说,比如《挪威的森林》,还有安妮宝贝等人的书;喜欢听非常忧郁的音乐、或者新纪元的音乐。在哲学和信仰取向上会比较喜欢克尔 凯郭尔(又译祈克果)的个体宗教体验与内在分裂的体验。他们关注个体的命运,远胜过群体生活;游走在教会的边缘,反感带有任何绝对性的东西;无法理解旧约 的上帝。他们不会轻易相信圣经真理,虽然在口头上好像认同你的观点,但事后又会继续信心的徘徊。
有一些教会因此引入了基督教心理咨询的一些方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上都是小时候曾经受过伤害,在性格上不够健全,容易走极端。有好些都有轻度或严重的抑郁症表现。这些教会在教导上有比较多的侧重于医治、整全人格等特点。
另一些教会认为基督教心理咨询是批了基督教的外衣而已,其本质也是以个人为中心,以成功和快乐为导向的。而传统教会一向强调基督居首位,走十字架道路等真理 的教导。但是这些教会却常常被认为过于教条主义,缺乏温情和同理心,宣讲的真理太过抽象或脱离实际,而让许多有问题的边缘化的基督徒无法融入到教会当中。
如何才能够走近他们?走近他们之后又如何能带他们从创伤中出来?如何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整全和平衡的信仰生活?
希望大家给我一些见解。
作者现居北京。
编者的话:
专门调查美国宗教现象的巴拿研究组织(Barna Group)在2001年出版的书The Second Coming of the Church中发现,在美国称自己为基督徒的人群当中,只有10%不到的人,会欣然拥抱(embrace)基督教的世界观,把他们的信仰在生活中实践出 来。这说明了美国基督教界在这个后现代的世界中,门徒训练做得并不是太好,这是许多教会领袖十分忧心的现象。
《铁证待判》的作者麦道卫(Josh McDowell)在他2006年的新书,也以The Last Christian Generation(《基督教最后的一代》,暂译)为书名,大声疾呼基督教界要重视这个现象。最近,我们接到一位国内传道人的信,对后现代处境下,如何牧养城市教会,提出他的困惑(见上文)。他问题的核心,其实也是如何在后现代社会中,培育出一批有天国使命感、能委身基督的门徒。本期杂志中,我们将以三 篇文章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引起华人教会的讨论与重视,欢迎读者与我们一起来关心。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