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現代處境下城市教會的牧養困境(利未)

利未
本文原刊於《舉目》24期

      最近在教會關懷陪談中,接觸到了這樣的一些弟兄姐妹(姐妹居多)。傳統的關懷手段基本失效,你向他們提到聖經上的話、禱告交托等等,他們會很反感,他們更願意你和他們分享一些經歷,而不是道理。更有意思的是,我在 一次講道中(《羅馬書》第九章)曾經講到神的絕對主權,結果傷到了一位肢体,事後打電話給我又哭又鬧的說了我一頓。

這些人基本上都是80年代人,喜歡看村上春樹的小說,比如《挪威的森林》,還有安妮寶貝等人的書;喜歡聽非常憂鬱的音樂、或者新紀元的音樂。在哲學和信仰取向上會比較喜歡克爾 凱郭爾(又譯祈克果)的個体宗教体驗與內在分裂的体驗。他們關注個体的命運,遠勝過群体生活;遊走在教會的邊緣,反感帶有任何絕對性的東西;無法理解舊約 的上帝。他們不會輕易相信聖經真理,雖然在口頭上好像認同你的觀點,但事後又會繼續信心的徘徊。

        有一些教會因此引入了基督教心理諮詢的一些方法,得出的結論基本上都是小時候曾經受過傷害,在性格上不夠健全,容易走極端。有好些都有輕度或嚴重的抑鬱症表現。這些教會在教導上有比較多的側重於醫治、整全人格等特點。

        另一些教會認為基督教心理諮詢是批了基督教的外衣而已,其本質也是以個人為中心,以成功和快樂為導向的。而傳統教會一向強調基督居首位,走十字架道路等真理 的教導。但是這些教會卻常常被認為過於教條主義,缺乏溫情和同理心,宣講的真理太過抽象或脫離實際,而讓許多有問題的邊緣化的基督徒無法融入到教會當中。

        如何才能夠走近他們?走近他們之後又如何能帶他們從創傷中出來?如何幫助他們建立一個整全和平衡的信仰生活?
希望大家給我一些見解。

作者現居北京。

編者的話:
專門調查美國宗教現象的巴拿研究組織(Barna Group)在2001年出版的書The Second Coming of the Church中發現,在美國稱自己為基督徒的人群當中,只有10%不到的人,會欣然擁抱(embrace)基督教的世界觀,把他們的信仰在生活中實踐出 來。這說明了美國基督教界在這個後現代的世界中,門徒訓練做得並不是太好,這是許多教會領袖十分憂心的現象。

《鐵證待判》的作者麥道衛(Josh McDowell)在他2006年的新書,也以The Last Christian Generation(《基督教最後的一代》,暫譯)為書名,大聲疾呼基督教界要重視這個現象。最近,我們接到一位國內傳道人的信,對後現代處境下,如何牧養城市教會,提出他的困惑(見上文)。他問題的核心,其實也是如何在後現代社會中,培育出一批有天國使命感、能委身基督的門徒。本期雜誌中,我們將以三 篇文章對這個問題提出一些初步的探討,希望能引起華人教會的討論與重視,歡迎讀者與我們一起來關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