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你向着宝座跌撞前去……(陈恩加)2022.03.26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2.03.26

陈恩加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诗篇》23:1

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

——《约翰福音》10:11

 

早期牧人代表什么?

说起牧羊人,许多人会想起一些奇闻轶事,比如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笔下的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因为十分喜爱旅行,就去做了牧羊人,在放羊的时候意外遇见了撒冷王麦基洗德后,卖掉了羊群,开启了他跌宕起伏的“奇幻之旅”。

又比如, 16世纪有一天,一位埃塞俄比亚牧羊人发现,自己的羊突然变得好动,不停地跳来跳去,成了一只只“蹦迪的羊”。他觉得很奇怪。后来发现,原来羊吃了一种灌木树上的红色果实,才变成这样。他尝了几颗后,发现自己也感到异常兴奋、精力倍增。他将果实送给了修道院的僧侣。僧侣为了避免在夜晚长时间的祈祷过程中昏睡,便用这种果实来提神——这就是咖啡。

早期,牧羊人代表的是比较负面的形象,比方表示一个人处于社会的底层。圣经中也有不少的例子,如,约瑟提醒全家人,“凡牧羊的,都被埃及人所厌恶”(《创》46:34)。因为,埃及人以农业为主,而羊群会吃农作物。

在先知时代,牧羊人又象征著审判和隔离,比如,“住沿海之地的基利提族有祸了……沿海之地要变为草场,其上有牧人的住处和羊群的圈”。(《番》2:5-6)

先知阿摩司,也曾用自己先前卑微的牧羊人的身份,与如今受到呼召的先知形象做对比:“我原不是先知,也不是先知的门徒;我是牧人,又是修理桑树的”。(《摩》7:14)

因此,从职业的角度来看,不会有许多人向往成为又辛苦、社会地位又不高的牧羊人。

 

我必不至缺乏背后的迷思

在广为人知的《诗篇》23篇第1节中,大卫将耶和华比作地位不高、被边缘化的“牧者”。这不像在其他诗篇里,他常常称耶和华是自己的山寨、磐石、盾牌。其原因在于第一句:“我必不致缺乏。”

在大卫的心里,牧羊人地位的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来当这位牧羊人。

正如一位武力高强的武士,即使脱下戎装,成为平民,仍具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魄力。因此,大卫才能自然地说出“我必不至缺乏”。

有趣的是,许多喜爱《诗篇》23篇的人,他们往往聚焦于“我必不至缺乏”,而非“耶和华是我的牧者”。为什么呢?

以色列人走旷野的时候,即使有吗哪吃,但他们记得最清楚的,也是最爱拿来抱怨的,是“在埃及的时候不花钱就吃鱼,也记得有黄瓜、西瓜、韭菜、葱、蒜”(参《民》11:5)。虽然耶和华赐下吗哪,但以色列人更在意能否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类似的,对于很多人而言,耶和华成为自己的牧者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自己的欲望能得到满足,生活一无所缺。这是许多人所理解的“不至缺乏”。

这恰恰显示出两种错误:混淆一般的礼物与真正的礼物,以及轻看牧者付出的代价。

 

混淆一般的礼物与真正的礼物

作为羊,自然渴望有丰盛的牧草吃,有甘冽的清水喝,还有可以舒舒服服躺下的地方睡觉。同样,作为人,也有不算过分的需求——对于病人而言,是健康的身体;对于单身的人,可能是美好的爱情;对于孩子而言,可能是理想的学校;而中年人,想的可能是成功的事业……

然而作为基督徒,如果你对“不至缺乏”的理解,只停留在这些“一般的礼物”上,那就太浅薄了!信主也许带给了我们某些属地的满足,但那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属天的平安、喜乐和慰藉。就像对大卫来说,青草地、可安歇的水边,的确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苏醒的灵魂和指明的义路。

不仅如此,我们不至缺乏,并非因为欲望不断得到满足,而是因为耶稣基督自己成为了我们“最大的欲望”——这才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真正的礼物”。正如大卫在说,“耶和华是我的产业,是我杯中的份”(《诗》16:5);雅各也提到:我们经历的试验,会让我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参《各》1:3-4)。这在KJV里的翻译是,“perfect and entire, wanting nothing”,意思是有了主之后,对其他的事物都无所欲求。

因此,认识神,而非得到看得见的祝福,才是我们不至缺乏的原因。诚如巴刻(J. I. Packer)在其名著《认识神》(Knowing God)中所说:

“只要你知道在世上主要的事务是认识神,人生大部份问题就会自动有条有理。”(Once you become aware that the main business that you are here for is to know God, most of life’s problems fall into place of their own accord.)

 

牧者的代价,岂可轻忽?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断头王后》(Marie Antoinette)里有句名言:“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予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这里的她,指的是在法国大革命中被送上了断头台的玛丽王后。她早早便成为了法国王后,但缺乏王后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反而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我们人身上的罪,也会把我们的灵魂送上断头台,为自己的罪中之乐付出代价。然而,有一位牧人却替我们上了断头台。

曾经的我们,必至缺乏,因为我们不认识这位牧人。但因祂亲自的显现、呼召和牺牲,我们如今可以不至缺乏——不至缺乏赦罪的平安,不至缺乏得救的喜乐,不至缺乏神圣的呼召,不至缺乏有福的人生。

正是这位牧者,替我们付出代价,让我们得到了这些礼物。

大卫口中的牧者,指的是以色列的神耶和华。新约时代的我们,每当提到这位牧者时,自然就会想到耶稣基督,那位说“我是好牧人”(参《约》10:11),并以肉身真正践行了这句话的人。

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成为了我们的好牧人,这背后的代价,不仅仅是上十字架。 “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太》8:20); “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参《太》20:28);大卫也做过牧羊人,不被父亲重视(参《撒上》16:11)。相比之下,耶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被人嗤之以鼻:“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参《约》1:46)不仅如此,耶稣还被自己家乡的人厌弃(参《太》13:57),如“先知在本地是没有人尊敬的”(参《约》4:44)……

这一切,都表明了好牧人的代价。然而不止于此,这位好牧人竟然“为羊舍命”、“并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我们能不至缺乏——有肥美的牧草吃、干净的泉水喝,是因为有一位牧人替我们吞下了我们罪孽结出的苦果,挡住了那本该由我们亲尝的、绑着蘸满了醋的海绵的苇子,喝下了本该由我们饮用的、父神愤怒咒诅的苦杯。

路易斯维尔主权恩典教会(Sovereign Grace Church of Louisville)的牧师C.J. Mahaney,在其所著的Christ Our Mediator: Finding Passion at the Cross中,如此形容耶稣基督从父神手里接过的苦杯:

“祂将要喝下这苦杯中的一切,而且喝到一滴都不剩。祂不仅会喝完那原是为我们准备的、充满愤怒的苦杯……而如今你和我却发现,自己手中竟然握著另一杯,那是救恩之杯。从这又新又宝贵的救恩之杯中,我们发现,自己可以源源不断地喝——持久地、无尽地、永远地喝……因为救恩之杯总是如此满溢。”

耶和华是我们的牧者,耶稣基督更是我们的好牧人。当数算著好牧人带给我们的永恒利益时,我们千万不要忘记牧人所付的代价。

 

结语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牧师和诗人施礼透(Edward Shillito),看到许多从战场上退下,带着伤痕与绝望回到故乡的年轻人,创作了一首诗歌《累累伤痕的耶稣》(Jesus of the Scars),最后一节是这么写的:

其余神灵健硕无比,但你如此虚弱;

他们乘骏骑,但你向着宝座跌撞前去;

唯有上帝的伤口,能对我们的伤口言说。

没有哪个神灵伤痕累累,唯独你是。

正因为耶稣基督这位好牧人伤痕累累,我们这群羊才不至缺乏。愿祂付出重大代价所蕴含的深意,能在我们的信仰之路上不断回响,激励我们不断地爱戴与追随祂。

 

作者码农一枚,热爱阅读、写作与健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