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来自一位姐妹的电邮,她与我分享她去参加的阿根廷权能布道家安卡罗(Carlos Annacondia)举办的权能布道大会。信中提到:当晚讲员只讲了大约20分钟的道,而且信息乱七八糟,只不断地重复一句话:凡劳苦担重担的,上帝说 今天就要给你们平安、喜乐。此外,也有很多人晕倒、哭泣及大喊。而且场面完全失控,还劳烦工作人员将一位失控的妇女带走……
读后,我不禁问自己:这叫“圣灵的大能”吗?里面显然问题重重。
首先,被誉为“阿根廷复兴之父”的安卡罗,在整个布道会中,只花了那极短的20分钟来宣讲神的话,不仅不断重复同样的内容,更是支离破碎的──他告诉了听 众,“凡劳苦担重担的可以到耶稣这里来得平安”(《太》11:28),却忽略接下去的经节说,“当柔和谦卑、负我(耶稣)的轭、学我的样式” (11:29-30)。
这几节经节原本是要告诉我们,我们当学效主耶稣,背负世上许多的苦难和担子,因为我们晓得在基督里的轭,永远不会 过于我们能承受的,我们能不断从主手中支取力量,胜过苦难,并借此得着安息(参《林后》1:7)。但如果断章取义,那么就只是类似“健康与成功福音”了, 会误导人忽视现实生活苦难的真实性。在一个时间有限的布道聚会中,讲员不更应把握机会,将十字架赦罪的真义阐明吗?
第二,会众失控的情绪和场面,是应该的吗?我们很难想像,住在我们心中的圣灵,会是这一切失控情绪的主导者。我们应再次反省及祷告,求那真理的圣灵,教导我们有智慧地去辨别诸灵,免得邪灵在我们困惑当中有机可乘,因为圣灵的自由与圣道的次序是不相冲突的。
正如林鸿信博士(现任台湾神学院院长)引加尔文的话说:“上帝的话代表的是一种规范,圣灵代表的是一种自由,二者不可分开,必须是规范中的自由,又是自由中的规范。”这说明了,灵恩要有、也必须有神的话支持。
第三,一个刻意标榜“神医”的布道会,有否圣经基础呢?恐怕没有,因为这犹如一个表演及示范魔术的娱宾大会。但圣经明说,信道是本于听道(《罗》10:14﹐17),因此,聚会的中心应该是十字架的信息,而非权能医治。我们绝不能本末倒置。
巴刻(J. I. Packer)在他的书《重寻圣洁》(Rediscovering Holiness)中,将基督徒的成圣生活,归纳为5项元素:
1. 成圣的条件:借着基督,因信称义。
2. 成圣的基础:与基督同死同复活。
3. 成圣的媒介:圣灵。
4. 成圣的方式:与罪恶争战。
5. 成圣的标准:神的律法。
除了圣道、圣灵的引导及人的谦卑和悔改之外,我们真的还有其它途径得以成圣吗?
并且,我们不应混淆属灵与肉身(或物质)的祝福。虽然全人(包括心灵和身体)的医治是可能的,但不是必然的,也不是我们应该去向神强求的。我们总不能忘记, 使徒(如保罗)求肉体医治的祷告,也有不蒙应允的时候(《林后》12:8-9)。“主的恩典够你用”,也是神给我们的应许。因此,疾病得治,绝不该是我们的终极要求!
在权能医治、权能布道会风靡之际,基督徒必须问一个问题:受苦是否还有必要?权能布道是否会使我们变成不能忍耐的小孩,老是在天父面前叫嚷道:“我现在就要(财富、健康、祝福)!现在给我!”
有些灵恩运动人士,甚至将他们的领袖,温约翰(John Wimber)的原意都歪曲了。温约翰认为“神医”(divine healing),是“真神介入的结果”,不同于“信心治疗”(faith healing)之“本于人的信心,而非耶稣”。然而,现在大部分“权能聚会”所呈现的,往往是后者。这是一种傲慢,更有把“权能”置于人本的倾向。
其实,圣经要我们重视的,是十字架的苦难。耶稣更严厉地要求人们先计算代价,才选择走受苦十字架的道路(《路》14:25-33)。因为祂不单知道这条路,祂也亲身体验过──祂是那位被钉十架的弥赛亚。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十架神学,也着重于基督的受苦,因为十架向世人彰显的,不是神的荣耀与大能,却是羞辱、穷乏、饥渴及死亡。这都是世人看为愚蠢及软弱的,但背后所隐藏的才是神救赎的大能与恩典。这本是十字架的吊诡(paradox)。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的名言:“当基督呼召一个人,祂是呼召他去死”,是耶稣上述命令的最佳诠释。
正视苦难,圣经作者所发出的感人哀歌才能彰显出真正的意义,因为他们坚信在窘境中有神的护佑(providence),能教导我们敢于面对充满患难的真实人生。约伯在苦难中对神的紧随和仰望 (虽然健康财富都失去了),给我们作了榜样。耶稣的一生和教会历史,也都说明了一个事实:没有受苦就没有得胜、没有十架就没有冠冕、没有死亡就没有复活。 这真理,是否被“权能聚会”遗漏了?
我们都喜爱类似“得胜有余”的圣经应许,可是岂不知条件是要经过挑战、挣扎和流泪的幽谷么?今天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无痛宗教”呢?抑或是一个虽有苦难、心中却有平安、且顺服及委身的真正信仰呢?
“基督这样受害,又进入祂的荣耀。”(《约》24:26)何不仰望如此基督十架呢?何不思想那吊诡的空坟墓呢?
作者现居马来西亚,任职记者。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