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值得反思的误判&引向救赎的偶然——对话《东京教父》(晋达&小旭)2022.04.02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2.04.02

晋达&小旭

 

《东京教父》,是英年早逝的日本动画大师今敏(こん さとし Kon Satoshi, 1963-2010,编注)执导的作品,2003年获东京国际动画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一说起“教父”这个词,人们想到的,很可能是1970年代美国电影《教父》,只手遮天的黑手党,以及尔虞我诈、生死相斗。然而,这部《东京教父》和黑手党全然无关,而是更贴近“教父”一词的原意,即孩童在出生之际,被指定一个“教父”或“教母”,为孩子取名,陪伴孩子成长,并在孩童成长时,教导其信仰……

不过,这部电影里的“教父”人选,实在出乎人意料,竟是3位东京街头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因赌博而失去家庭的“前自行车赛选手”大叔老金、年过半百的跨性别认同者哈娜,以及离家出走的少女美由纪。

圣诞夜,他们竟然在垃圾堆里,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婴。

哈娜给孩子取名“清子”。在哈娜的坚持和推动下,他们决定带着“清子”寻找她的亲生父母,由此踏上了漫长的旅程,并如同“教父”般守护她。

 

影片中的偶然救赎

寻亲的过程跌宕起伏,处处有神奇的“巧合”和“偶然”,不幸与幸运可谓浑然一体。他们3人都不禁感叹,这个婴孩“受到上帝的宠爱”,是“上帝派来的使者”。

荧幕前的我们,也感叹这简直是上帝写的剧本,因为那些充满了小小的奇迹和救赎性的情节,仿佛背后有一位美善而掌权的上帝在运作。

影片的编剧和镜头语言运用,都十分精巧。如果将剧中大大小小的“巧合”组合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每一个“偶然”的发生,都有很深的含义。

寻找清子父母的过程中,得到的种种线索,不断引向这3个“教父”各自的过往,也不断考验人性的选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与牵挂且愧对的人和解。可以说,3个人虽然成了清子的“教父”,但最后被“救赎”的,却是他们自己。

在一次关于《东京教父》的访谈中,导演今敏提到:

“我并不想将无家可归者看作是弱者、不幸的代表,或社会的包袱。与其把他们等同于现实存在的无家可归者,不如将他们看作是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的‘软弱’与‘悔恨’的象征更合适……他们的不幸并非无家可归。生命的黯淡和光鲜不再,才是真正的痛苦。我认为,重拾生命的光明,对他们来说才是真正的幸福。本片的内容,正是要向大家展现救赎的过程。” (注1)

 

若没有这么多幸运的偶然

这部影片的剧情设计、人物发展,对于“救赎”过程的展现,是很有说服力的。而这个“救赎”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由“偶然”事件所推动的。这不禁让我们怀疑:若没有这么多幸运的“偶然”,是否难以成就那童话般的结局?

导演今敏对此回答:

“幸运与不幸只是一线之隔,一切都取决于人面对现实的态度。‘命运’、‘因缘’和‘偶然’,既无法预测,也不能逃避。你必须接受现实。人对既成事实的应对方式,能够改变未来。”(同注1)

笔者非常同意今敏对于“人的选择”的重视。不过,他似乎对“命运”持不可知,甚至比较悲观的态度,却对人对“命运”的影响力非常乐观。反观我们基督信仰,所秉持的态度是:“我虽不知明天发生什么,但我知谁掌管明天”(注2)。这让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带着盼望生活。

此外,人的选择、人对既成事实的应对方式,许多时候受限于人的“软弱”,是否造成了更多的“悔恨”? 而当我们认识到有一位良善、全能的上帝在护理我们的世界和生活,认识到祂赐我们自由做发自本心的选择,但也有能力指引我们的选择(注3);当我们明白我们经历的一些事情可能随机且偶然,但是上帝使“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8:28)——我们就因信靠上帝的掌权而有盼望,因为祂的恩典胜过我们的软弱。

有意思的是,尽管《东京教父》并不是基督信仰内涵的片子,但实际上却促使人思考“上帝叫万事相互效力”。而且,恰恰因为这部作品并不是基督信仰的片子,那些精巧的剧情设计,反倒不会让人觉得太刻意和说教。

 

边缘群体中奇迹的珍贵

《东京教父》中的3位主人公——玩物丧志的中年男性,被迫在夹缝中生存的跨性别者,怀着对父母的不满与罪疚感而离家出走的少女,都是日本社会中不被接纳、却又屡见不鲜的群体。时至如今,仍旧如此。

3人找寻清子父母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经历,都巧妙地覆蓋到日本社会的许多阴暗面:消费主义横行、大量的资源和食物浪费、冷漠的人群、黑社会组织、藏在黑暗里的肮脏而充斥着毒品的街道角落、日本人不愿接近的异国族群社区、街边流窜的少年流氓团伙、半夜道貌岸然却醉酒寻衅的男人,以及因种种苦难而变得偏执甚至疯狂的人……

在这样一个高楼林立,却不能为人提供一个居所的城市,比起那些随处可见、虽然可以自给自足却麻木如同行尸走肉的人,“奇迹”却更有可能出现在这些边缘群体当中。这是观众在这部影片中体会到的巨大反差。

整部影片虽然在略显颓废的情境中进行,3个人的对话却是幽默诙谐的。并且,剧中和人语言不通却心灵相通的西裔母亲,夜店的“妈妈桑”,不逊人情面、平等行医的医生,年轻的护士,以及最后出场的那没有露脸的年轻父母……都让观众心里觉得非常温馨。

大概,正是因为那些人正在经历缺乏,或曾经缺乏过,他们才会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并愿意帮助别人,同时对生活持有美好的愿景。

也大概正因如此,奇迹才更加有可能眷顾他们——不,奇迹已经眷顾了他们。在众人都冷漠的社会中,亲情和温暖居然诞生在这些不起眼的角落里,不可不谓奇迹。

值得一提的是,像3位“教父”这样出于“自身原因”,而非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从而生活困难的街头流浪者,在日本的社会制度下,是无法向政府领取救济的。如此就更加突显了他们生活的困顿。而当奇迹来临时,亦更能凸显奇迹的珍贵和感人。

 

对基督教的呈现和映射

讲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影片当中对基督教元素的使用,以及传递出的信息。

本片开场,耶稣降生的舞台剧以“平安夜”这首圣诗结束之后,牧师拍著讲台,向台下的流浪汉(哈娜和老金也在其中)激昂高呼:“耶稣之所以降生在马槽中,是为了救赎流离失所的人……给孤独的人创造生存空间!”

这个布道信息,面向流浪汉可以说是恰切的。不过,阴暗的镜头语言、演员的演技手法(例如牧师讲道时,作出的夸张而滑稽的神情),使人对教会中的圣诞聚会产生些许负面的印象。

形成反差的是,在教堂之外,普普通通的生活中,却正发生著大大小小的、可谓神迹的“奇迹“。如果排除掉故意抹黑基督教的可能性,导演今敏想要传达的,恐怕是:神迹并不只在教会中发生!神迹就在你每天柴米油盐的一点一滴中,就在你注意不到的细节里,甚至在被你轻看的人群当中。这点值得基督徒反思。

在影片中,今敏通过很多细节,继续解构基督教。

比如,片中不断以各种方式出现1225这组数字(代表圣诞节)。

再比如,被人丢弃的婴儿,取名为“清子”(きよこ),即是“平安夜”的日文谐音。

“清子”被发现时,黄皮肤、黑头发,哇哇啼哭,被3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围着。而开场圣剧中扮演小耶稣的娃娃,白皮肤、黄头发,红润的脸蛋带着笑意,被3个东方博士拜见……

虽然不知道今敏这样对比的意图如何,但如此的镜头语言,结合主人公们在寻亲之路上充满奇迹的经历,可能会给观众这样一种印象:“清子”才是带来救赎的,而非那位不知民间疾苦、高高在上的上帝之子。

对于真正认识耶稣的人来说,上面的印象显然是一种误判。

就像影片中,哈娜在把“清子”递给西泽幸子,深感快慰之余,吟诗两句:“人生债终清,除夕钟鼓鸣。”殊不知,人生的债务只有基督能替我们偿清。尊贵的神子甘愿放下一切,来到世间成为人,为人类受苦。祂甚至上了十字架,乃是为我们的罪、我们的软弱、我们的悔恨做了赎价“ 因为“软弱”和“悔恨”。如主的门徒保罗所感:“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祂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祂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林后》8:9)

或许,耶稣被误判是我们基督徒做得不够的缘故——若我们没有走进流离失所的人,为孤独的人创造生存空间,没有带着“东京三教父”那样的热心肠去护送“清子”踏上寻亲之旅……我们的基督便不会被认出来。

因为,对于很多人而言,我们才是他们读到的第一本“福音书”。

 

注:

  1. https://www.douban.com/note/91631340/?_i=6280586ujViWl2 。
  2. 经典圣诗:《我知谁掌管明天》, I Know Who Holds Tomorrow
  3. “人心筹算自己的道路,唯耶和华指引他的脚步。”(《箴》16:9)

作者晋达是带着宣教之心进入日本职场服事的动画人。

 小旭是在芝加哥服事年轻人的90后传道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