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河对岸——面对无处安放的失落感(小望)2022.04.25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22.04.25

小望

 

自三月开始,国内的疫情开始大范围地反复著。过去经历武汉疫情时的情绪,再次席卷、淹没自己:悲伤、愤怒、恐慌,以及各种隔离后带来的压抑,一种盛世蝼蚁的哀伤爬上心头,不但丧失安息,甚至比以前更强烈地有深深的无力感。

黄有璨写到:

“所谓‘无力’,其实源自于你原本对于一个事物有某些美好的预期,也觉得这些美好是自己触手可及的,但由于某些突发的不可控事件,你发现事情完全与你的原本预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原本你预期中的‘美好’进入到某种‘非常不美好’的状态,甚至你对此也完全无能为力,感觉自己再做什么都有种‘徒劳’的感受,此时你就会产生深深的‘无力感’”。(注1)

剖析无力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无力感的存在,就像想控制却无法止住的咳嗽,或是告诉自己要休息却无法抑制的失眠。当我自己去思考、去默想自己的状态时,我发现自己很多地方已经失去焦点。

 

信息的失焦

这种失焦首先体现在面对、处理外部的信息上;当身处一个悲观情绪和信息不断的群体社会环境中,失焦无疑会放大无力感。

在这个时代中,我们有一种错觉,就是认为获取越多的信息,就会越有安全感、越善分辨,可以更好的掌控自己的生活和预期——这其实是一种“如上帝能知道善恶”(参《创》3:5)的诱惑和僭越。

《如何阅读一本书》提到:我们为了理解(understand)一件事,并不需要“知道”(know)和这件事情相关的所有事情;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注2 )

同样波兹曼也说:

“不管是在口头文化还是印刷术文化中,信息的重要性都在于它可能促成某种行动……在电报时代之前,“信息-行动比”基本是平衡的,所以大多数人有一种能够控制他生活中突发事件的感觉……但在电报创造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失去了行动的能力,因为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新闻存在的语境”。(注3)

“假信息并不意味着错误的信息,而是意味着使人产生误解的信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注4)

这并非否定科技带来的工具性提升的作用以及信息的功用,而是警惕滥用媒介以及信息,同时警惕媒介的隐喻性,以及科技未必中立性。黄有璨建议:“如果你已经感受到‘无力感’开始对你带来一些显著的负面影响,并且你也感受到自己身边的信息环境充斥着大量负面和悲观,那你也许可以先下意识适当隔绝和过滤一下你的信息环境。”(注5)

如使徒约翰的劝勉:我们刚强而非无力,在于我们的心里常存上帝的道,而非对世界的爱和世界上的事。(参《约壹》2:14-15)对信息过度关注,就失去了对上帝的专注和仰望,也失去了对身边之人的关心。

因此,我在祷告的时候,为了能够专心,我就把手机放在别的房间;如果是用手机来网络连线祷告,那就确保在可以听到对方声音的情况下,不要让自己轻易拿到手机,以免同时忍不住刷信息、看回复。

晚上休息的时候,可以尝试不把手机带进卧室。即使我们强烈知道刷手机的危害性,仍然可能抵挡不住从一条信息刷到另一条信息,从一个购物链接刷到另一条链接,直到浑浑噩噩中进入睡眠……很多时候我们知道如何做是对的,却不愿意。

 

感觉的失焦

无力感容易放大自己的不好的感觉,并恶性循环,停滞不前尝试行动。“感觉”并非不好,但感觉不一定靠得住。毕德生道:

“感觉的确在很多事情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在信仰一事上却完全不可靠。保罗·雪瑞简单明了地说道,圣经很少浪费时间讨论我们的感觉。我们活在一个‘讲究感性的时代’,我们以为如果我们缺乏感觉,事情做起来就没有真实感而言,然而上帝的智慧却不同:我们可以从行动中产生新的感觉,远比等候感觉来产生新的行动要快得多。”(注6)

先知以利亚就曾错用了感觉。当他在迦密山上大胜假先知,王后耶洗别对他发出追杀令后,他逃到了犹大的别是巴,独自在旷野走了一日,来到一棵罗腾树下;坐在那里埋怨“耶和华啊,罢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为我不胜于我的列祖。”(《王上》19: 4)

在面对理想与处境间落差的无力时,以利亚放大自己的感受,极端到向上帝求死。但令我惊讶的是,耶和华没有直接劈头盖脸地责备他,说你太矫情了,太玻璃心了,太不属灵了;为什么自己想得太多,不想不就行了吗……

上帝反而不断地给予恩典:首先上帝两次给他食物吃,然后再引导他在何烈山与上帝相遇,使他灵性复苏。因为人需要的不只是责备:“你难道你不知道争战的胜败在乎耶和华吗?”,而是更需要安慰和应许:“争战的胜败在乎耶和华,他在掌权,他能施行拯救!”

上帝细致入微的关怀和恩典,不但帮助我们胜过自己的放大的失落感,进而促成人力所能及的行动。

 

接受的失焦

无力感的生成在于落差感。信仰常常会让我们陷入一种错觉,认为在归信后,世界就立刻变得美好,生活也理应全无差错——有人称其为“成功神学”。

我们要学习接受一个事实: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不但如此,就是我们这有圣灵初结果子的,也是自己心里叹息,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罗》8:22-23)

1753年,约拿单·爱德华兹写信给远方的女儿以斯帖,重病的她当时已活不过5年了。在文章《我们的世界一团糟,但我们的未来是光明的》中,作者说:

“除了拥有高超的神学之外,爱德华兹也同样是一个付诸行动的人……然而……在信中……爱德华兹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他“深深地挂虑”以斯帖,因为她不在“所见”和“所及”之处……他不能将他的女儿带入永恒之中。他不能带领任何的家庭成员跨过约旦河。这件事情在他的能力之外。(注8)

接受不能接受之事,并非是消极的宿命论或心灰意冷的躺平,而是真正在谦卑中承认自己的有限。无力感很多时候,最大的重点不是无能无力,而是不甘心,不甘心于自己的平庸和不甘心于自己的局限,这种看似承认自己无力,难道不也是另一种骄傲吗?

基督徒的安全感和对生活的把握,是先要谦卑的看到并承认自己的有限。承认自己灵里贫穷的人是有福的;接受世界的现状,同时学习看到耶稣基督全然的护理和和掌权,如在枝头的鸟儿,从来不担心树枝是否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上帝赐给它的一双翅膀。

前段时间在工作汇报中,我还调侃自己:面对新的工作,让我深深感到万事开头难,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话,改变我的看法:万事开头难,中间难,到最后都难。

是的,承认世事的确艰难而多舛。但“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参《林前》13:7、8)。在洪水泛滥时爱永不失败,没有任何事情能歪曲神对我们生命的旨意(参《罗》8:31-39)。

是的,承认生活是不确定的,我们虽然生如朝雾,但是我们对天上之家的确定性却多到不能再多了(参《约一》5:13-15)在等候中交托,在忍耐中盼望,上帝护理的生活,强大到时常从悲伤里剪辑出欢乐来 。

 

内心的失焦

疫情或嘈杂的处境,只是加速或放大了无力感,而非产生无力感的根本原因。最根本的原因,乃是源于我们里面:“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参《箴》4:23)。

对于基督徒而言,我们的焦点是三一上帝。有时候我们可以预备安静的环境,有时也需要学习在杂芜的环境中,学习心的安静,使自己重新对焦上帝。

很奇妙,每一年的受难周和复活节的默想都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或许这就是要常常默想我们以为熟悉的,甚至觉得枯燥的“福音”。如,在今年的受难周的默想中,让我触动最大的是受难周的第4日(周三),也是传统上一般教会认为的耶稣基督的静修日。

这一天,圣经中没有记录耶稣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经过了周二一天在圣殿里的辩论,耶稣一定很累了。相信这一日,耶稣不只需要身体上的休息,同时也有静修祷告,从天父那里得力量和安慰,来面对几天后的十字架刑罚。这是耶稣无声的休息,就如乐谱中的休止符。

我们常常不愿意休息,心无法安放。而常用的借口之一,是“尽本份”。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很清楚,我们想掌控自己的人生,尝试靠着自己从无力感中挣脱,去获取自己的安全感。

于是,我们的身体和灵魂总是得不到安息,即使身体安坐在椅子上,可心灵却拼命“劳作”。安息与行动的平衡失序,也带来身份的错位。回归对焦于基督、带来救赎的安息,是在圣父的旨意里开始,在圣子的死亡和复活之中实现,也借着居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在我们心中运行。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上帝,因他笑脸帮助我,我还要称赞他。(《诗》42:5)”我们虽站在无力感如疾风暴雨的此岸,但只要在基督里,就能看见对岸。

 

注:

1、黄有璨,《我们要如何应对强烈的“无力感”?》https://mp.weixin.qq.com/s/I-2AmqmbGZrgGFLJiah_cQ

2、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郝明义、朱衣 译(商务印书馆,2004),8。

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 译(中信出版社,2015),84-85。

4、尼尔·波兹曼,128。

5、同注1。

6、尤金·毕德生,《天路客德行囊》,郭秀娟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40。

7、Owen Strachan,《我们的世界一团糟,但我们的未来是光明的》,TGC, https://www.tgcchinese.org/article/world-mess-future-bright

8、同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