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峰
編註:1997年至2000年,[海外校園機構]共發行了8期“進深特刊”,當時是在何種情境下發行的呢?
近幾年來,海外﹙尤其在北美﹚中國學人的“信主熱”方興未艾。在世界各地的《海外校園》讀者,常捎來親友同學信主的喜訊。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隱憂。例如,在福音聚會中舉手決志者甚眾,但相對的,其流失率也十分驚人:不少人一時的熱情已過,逐漸趨向冷淡;許多人雖已公開受洗,但其生命、生活並無明顯的改變;不少自認為是基督徒的,對人、對事、對是非善惡的標準,與從前大同小異……
這些情況令許多關心中國學人的同道們痛定思痛之後,不得不反省:我們當如何做,才能領人真正“歸主”而非單單“信主”?
我認為,有三項基要真理,是每一位初信的中國學人(也包括所有人)必須清楚認識的,否則將重蹈上述覆轍:
一、何謂重生得救?
許多“決志”的中國學人之所以舉手甚至受洗,是僅在頭腦中(head)相信神的存在或承認耶穌是人類的救主,但卻未曾打開心門(heart)接受祂為個人的救主;許多人單從理性上承認人都會“犯錯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卻從未在聖靈光照中徹底知罪、認罪;有些人籠統地承認自己有與生俱來的罪性,卻未具體鑒察自己的罪行和罪念。
正如德國神學家潘霍華在《追隨基督》一書所說:“教會裡面普遍性地宣稱罪的赦免……以為在知識上接受這一套觀念便足夠,不需要一顆憂傷痛悔的心……(以為)蒙饒恕而不需要悔改,受洗而不需要遵守教會的紀律,領聖餐而不需要認罪,獲赦免而不需要個人的懺悔。”
若我們繼續傳講這種“廉價的恩典”,會使許多人誤以為已完成了入教的手續,穩穩得到進天堂的門票。實際上,他們卻從未真正入門。
我們必須強調,“悔改”就是從罪中一百八十度轉回,它和“認罪”是一體的兩面,是每一個重生得救者不可或缺的經歷。
二、何謂作主門徒?
有些人在海外“入教”,就像一些求神拜佛的人一樣,是為了得好處。這與很多國內家庭教會的基督徒信主時就準備“入獄”,成為強烈的對比。
我們深信,作主門徒,與成為“教徒”截然不同。門徒是甘願撇下一切跟隨主的人;是完全捨己,天天背起十字架跟從主的人;是渴慕榮耀的天國,為要進入,願意如基督在“山上寶訓”所說,挖出那叫他跌倒的眼睛的人。若在佈道會呼召或文字宣教時,有意無意用信主的好處利誘人,卻未闡明作主門徒的代價,這是誤人子弟!
三、何謂信靠主?
中國古代的文明起源於多災多難的黃河流域,孕育了中國人自古以來或向命運順從,或想憑藉自強不息的毅力去戰天鬥地。中國學人多年來從艱苦險惡的環境中成長,也已習慣自我奮鬥,因而在得救、得勝的路上走得特別吃力。他們總想靠自己的努力成聖,因此很難交託、信靠。就像一個坐在車上的人不敢卸下重擔,因為不習慣!
我們認為:信而靠之,仰而望之,交而託之,都是初信的學人特別該有的經歷。它們與聖經中所說的靠聖靈行事、回轉像小孩,是相關的功課。學會了,才能體驗“得安息”的愉悅。
因此,為了幫助本刊初信的讀者在真道上進深,在靈命上成長;《海外校園》在兩年前己經構思,決定除了出版佈道性的雙月刊外,更在1997年另增加兩期進深特刊。本期首先討論的主題是“罪”。我們特以親身見證、來信與對話、心靈獨白、歷史長廊中的信息……等各種角度,特別針對中國學人常提出的困惑,分享對這項基要課題的體會。
我們期盼藉著這份進深特刊及同類的書刊,每位曾經決志信主的讀者都如《馬可福音》第8章那位被主醫治的瞎子一般,不是僅能看見、但看得模糊不清,而是再次被主重撫心靈的眼睛,“定睛一看,就復了原,樣樣都看得清楚”。
本文原刊於《進深特刊》第1期(1997年5月1日),原文鏈接https://behold.oc.org/?p=20988。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