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2.05.07
劉加恩
隨著世界的變化,混亂不斷地發生。不論是天災,抑或是人禍,都讓人愈來愈經歷到世界的動盪與不安。
早有教導
對於這種情況,聖經早就給予了信徒很好的教導——從《使徒行傳》第4章可以看到,初代教會採取了凡物公用的方式,回應世代,並且幫助信徒從容面對困境。
《使徒行傳》完整地敘述了這事的始末:在第三章,記錄彼得與約翰在聖殿醫治瘸腿者,而後講道,引發了宗教領袖的注意。到第四章,他們派人捉拿使徒,關到監牢中審問。在審問的過程中,這些人看出使徒的膽量,知道他們是跟隨耶穌的,便警告使徒不要再奉耶穌的名講道,隨即將他們釋放。他們回到了教會,眾人以禱告回應了這個逼迫的事件。
至於眾人齊心合意的禱告,包含兩個部分:
第一,引用舊約的經文,提到信徒遭受迫害的必然。也提到希律、彼拉多等人對耶穌的迫害,提到使徒之所以能夠坦然面對困難的環境,是因為他們知道這些事早已在聖經中寫明,是無可逃避的。既然相信耶穌是神所預備的彌賽亞,他們便早有準備,知道要去面對因信仰而來的迫害,並深信雖有困難,神卻必然保守。
第二,即便明白,他們仍甚為恐懼,於是求上帝的幫助,使他們能夠放膽傳講耶穌基督的福音,更透過生活中的作為,彰顯基督的生命。
使徒們剛剛因為行神蹟、傳講耶穌,受到了逼迫,故而眾人謙卑地在上帝面前祈求夠用的恩典與力量,讓他們可以繼續宣講耶穌基督的福音。
毫無保留
奇特的地方在於,禱告結束之後,聚會的地方震動,眾人都被聖靈充滿,於是來到了第4章最後凡物公用的經文——那時許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的。
從經文的描述中,我們看見,當時教會中的人,都願意彼此相顧。其實初代教會的成員,相當多元。然而不論各人的社會地位、經濟能力如何,沒有任何一個人說東西是自己的,反而都願意拿出來共用。
這使人看到“團契”之意,即願意把自己所擁有的,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層面的,都拿出來與人分享。那是一種毫無保留、願意在人前表達真誠和真實自我的態度。
經文特別記載了一個叫巴拿巴的人。這個人原名為約瑟,但大部分的時候,我們不太記得這個名字,而是稱呼他為巴拿巴——聖經特別解釋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勸慰子”,就是很會鼓勵人、安慰人的人。
這讓我們知道,巴拿巴不只將自己的田產賣了,分享出來公用,他在教會中,也很會安慰人,很願意鼓勵人。他願意與人分享——不單單是分享金錢,更是分享生命。
我相信,在一個美好的團契中,人們願意顧念別人的需要,不是只顧自己而不管他人,更不是利用他人讓自己得到好處。人們寧可自己可能虧損,也仍願與弟兄姊妹分享所擁有的。因為相信主耶穌復活的大能,於是眾人都一起蒙大恩!
真正的肢體關係
從第3章可以發現,諷刺的是,來到聖殿禱告的人,以及後來的宗教領袖,都應當是最有可能知道耶穌是彌賽亞的人,但他們卻又是最陰暗的人。這提醒我們,當我們進入末世,除了要留意福音傳遍天下的機會之外,更要留意聖經的另一個預言,亦即在末世當中,會有許多從內部產生的異端邪說。我們會受到他們愈來愈猛烈的攻擊,就好像初代教會受到逼迫一樣。
應對異端最好的方式,是牢牢委身基督信仰群體。被異端影響的人,往往都是信仰群體的邊緣人。他們沒有真實面對自己的生命,沒有真正的同伴,與弟兄姊妹也沒有親密聯結,只是表面上參與聚會,看起來好像在信仰群體中。於是,他們便成為各樣異端攻擊的首要目標。
許多在福音機構工作的人,或是早已熟悉教會運作方式的人,也很容易受到這樣的挑戰——常常以為自己這樣就可以了,卻忽略了每個人都需要有真正的教會、團契關係,才能面對環境的壓力與逼迫。
真正的肢體關係,不建立在權力結構底下,而是要讓別人真實地瞭解我們的狀況,能夠隨時提醒甚至責備我們。
雖然我們與第一世紀的信徒處境不盡相同,且在現今的生活當中,也不太容易做到凡物公用。因此或許我們更需要求神給恩典,使得自己能夠真正委身於信仰群體,讓自己真的在教會裡面,跟一群會對我們說真話的弟兄姊妹在一起。
否則,那些服事、宣教、教導的高言大智,很容易流於口號。唯有真實地與人在一起,願意與人分享自己的生命狀況,才有可能真切體會福音的重要,也才有可能真正成為福音的出口、基督的見證。
作者是中華福音神學院新約專任教師,亦為台北內湖信友堂牧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