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2.05.07
刘加恩
随着世界的变化,混乱不断地发生。不论是天灾,抑或是人祸,都让人愈来愈经历到世界的动荡与不安。
早有教导
对于这种情况,圣经早就给予了信徒很好的教导——从《使徒行传》第4章可以看到,初代教会采取了凡物公用的方式,回应世代,并且帮助信徒从容面对困境。
《使徒行传》完整地叙述了这事的始末:在第三章,记录彼得与约翰在圣殿医治瘸腿者,而后讲道,引发了宗教领袖的注意。到第四章,他们派人捉拿使徒,关到监牢中审问。在审问的过程中,这些人看出使徒的胆量,知道他们是跟随耶稣的,便警告使徒不要再奉耶稣的名讲道,随即将他们释放。他们回到了教会,众人以祷告回应了这个逼迫的事件。
至于众人齐心合意的祷告,包含两个部分:
第一,引用旧约的经文,提到信徒遭受迫害的必然。也提到希律、彼拉多等人对耶稣的迫害,提到使徒之所以能够坦然面对困难的环境,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事早已在圣经中写明,是无可逃避的。既然相信耶稣是神所预备的弥赛亚,他们便早有准备,知道要去面对因信仰而来的迫害,并深信虽有困难,神却必然保守。
第二,即便明白,他们仍甚为恐惧,于是求上帝的帮助,使他们能够放胆传讲耶稣基督的福音,更透过生活中的作为,彰显基督的生命。
使徒们刚刚因为行神蹟、传讲耶稣,受到了逼迫,故而众人谦卑地在上帝面前祈求够用的恩典与力量,让他们可以继续宣讲耶稣基督的福音。
毫无保留
奇特的地方在于,祷告结束之后,聚会的地方震动,众人都被圣灵充满,于是来到了第4章最后凡物公用的经文——那时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的。
从经文的描述中,我们看见,当时教会中的人,都愿意彼此相顾。其实初代教会的成员,相当多元。然而不论各人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如何,没有任何一个人说东西是自己的,反而都愿意拿出来共用。
这使人看到“团契”之意,即愿意把自己所拥有的,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的,都拿出来与人分享。那是一种毫无保留、愿意在人前表达真诚和真实自我的态度。
经文特别记载了一个叫巴拿巴的人。这个人原名为约瑟,但大部分的时候,我们不太记得这个名字,而是称呼他为巴拿巴——圣经特别解释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劝慰子”,就是很会鼓励人、安慰人的人。
这让我们知道,巴拿巴不只将自己的田产卖了,分享出来公用,他在教会中,也很会安慰人,很愿意鼓励人。他愿意与人分享——不单单是分享金钱,更是分享生命。
我相信,在一个美好的团契中,人们愿意顾念别人的需要,不是只顾自己而不管他人,更不是利用他人让自己得到好处。人们宁可自己可能亏损,也仍愿与弟兄姊妹分享所拥有的。因为相信主耶稣复活的大能,于是众人都一起蒙大恩!
真正的肢体关系
从第3章可以发现,讽刺的是,来到圣殿祷告的人,以及后来的宗教领袖,都应当是最有可能知道耶稣是弥赛亚的人,但他们却又是最阴暗的人。这提醒我们,当我们进入末世,除了要留意福音传遍天下的机会之外,更要留意圣经的另一个预言,亦即在末世当中,会有许多从内部产生的异端邪说。我们会受到他们愈来愈猛烈的攻击,就好像初代教会受到逼迫一样。
应对异端最好的方式,是牢牢委身基督信仰群体。被异端影响的人,往往都是信仰群体的边缘人。他们没有真实面对自己的生命,没有真正的同伴,与弟兄姊妹也没有亲密联结,只是表面上参与聚会,看起来好像在信仰群体中。于是,他们便成为各样异端攻击的首要目标。
许多在福音机构工作的人,或是早已熟悉教会运作方式的人,也很容易受到这样的挑战——常常以为自己这样就可以了,却忽略了每个人都需要有真正的教会、团契关系,才能面对环境的压力与逼迫。
真正的肢体关系,不建立在权力结构底下,而是要让别人真实地了解我们的状况,能够随时提醒甚至责备我们。
虽然我们与第一世纪的信徒处境不尽相同,且在现今的生活当中,也不太容易做到凡物公用。因此或许我们更需要求神给恩典,使得自己能够真正委身于信仰群体,让自己真的在教会里面,跟一群会对我们说真话的弟兄姊妹在一起。
否则,那些服事、宣教、教导的高言大智,很容易流于口号。唯有真实地与人在一起,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生命状况,才有可能真切体会福音的重要,也才有可能真正成为福音的出口、基督的见证。
作者是中华福音神学院新约专任教师,亦为台北内湖信友堂牧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