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到泉源──《海外校园》成立五周年纪实(3之3)(蔡越)

 

引领到泉源──《海外校园》成立五周年纪实(3之1)

引领到泉源──《海外校园》成立五周年纪实(3之2)

 

感时花溅泪——心底的共鸣

这些文章发表后,很多读者流着泪写信来抒发自己的感受。有些读者说,他(她)们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只是因为他们不认识神,所以心灵的创伤,久久不能愈合。有一位留学生的太太在信中说:“我现在就处在和荣子当初一样的情况中。我简直要疯了,有时我的情绪会完全失控,常有‘大家同归于尽’的念头。前两天,另一个留学生的太太可怜我,拿了这期《海外校园》上荣子的文章给我看,我才想到,或许我可以走出绝境。荣子信耶稣得了救,我也愿意信。”

另一位名叫蒋用的读者在1997年1月写信给《海外校园》说:“我成为读者半年多了,感谢神让我从电脑网络上发现了你们的杂志。这份刊物给了我不同以往的启示,让我从无神论的束缚中走了出来,开始了解上帝。虽然我还没有受洗,但我已决志把自己交给上帝,让耶稣成为我的救主,重新做个让上帝喜悦的人。”

《海外校园》的长期读者,当时在美国加州学习的白尼思,在《海外校园》创刊后不久,曾致信编辑部:“我一直在向从大陆来的留学生传福音。但是,有时候除了为他们祷告之外,我无法为他们解难答疑。感谢神,借着《海外校园》向海外中国学生、学者见证祂的永能和神性。刊物中一篇篇见证,有力地触动了那些在无神论的阴影下徬徨、难以自拔的学者的心灵,挪动了拦阻他们认识神的障碍。一些从来不肯参加查经班的留学生,读了《海外校园》后开始研读圣经;一些一向高傲的学者,肯谦卑地求教指点。”

两年后,白尼思再次从科州兴高采烈地传播喜讯:“这里有一位丹佛大学的材料工程博士生,读了《海外校园》第7期的《张生的婚姻》,已于96年10月决志归主了。神借着这些文章开他的心窍,领他进入真理。我相信,像他这样借着《海外校园》而逐渐迈入真道的大陆学人还有许许多多。”

像这样的鼓励还有很多。如美国纽约州的读者张庆安来信说:“《海外校园》的文章水准非常高,每位作者都在诚挚地叙述他的心灵争战及最后得胜的喜悦,因此特别感人和有说服力。”

署名为“华东一群大学生基督徒”的读者们也在《美好的礼物》一文中写道:“就如小鹿渴慕溪水,我们这一群被主拣选的婴孩,是何等渴望拥有一份帮助我们生命成长、联络我们生命传递、融合我们生活流动的属灵刊物。就这样,我们与《海外校园》不期而遇,神把这份美好的礼物送入了我们心中。”

“《海外校园》以其深邃隽永的文风、远近高低的视角、情发于衷、理长于思的特色融基督真理与生活实践、福音分享、知识传播于一炉,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在神的光、神的爱中上下求索的凝思者、默祷者、呼吁者和歌唱者的多影画面,从而激发了我们要负起神所托付的使命,向着标杆直跑的信心和决心……”

当然,不是每个阅读这刊物的人都对信仰一见钟情。一位署名“平底锅”的读者,直截了当地指出:“最初促使我跟你们接触的,一定是好奇,只能是好奇……既然你们相信‘灵’,就不要给我讲那么多‘理’。”

这位读者“不要给我讲那么多‘理’”的说法,给了《海外校园》很大的提醒:“面对上帝的存在这类本体问题,很多时候是不可表达的,非文字语言所能传明,只能从心灵深处感受和相通。但对古今中外无数的基督徒而言,上帝的‘恩典和真理’却是真实的经历和认识,是合情而合‘理’的;有时可以用思维说理的形式探讨,有时则用一些见证或文艺故事来表达,让人在具体处境的实例中得到启发,从而体验寻索。”(苏文峰编语)

感性、理性、灵性三者并用,不陷入唯理主义的陷阱,成为《海外校园》的主要编辑原则。

同时,这位读者的来信,也启发了《海外校园》热情鼓励慕道友“不避不讳、大胆发问”。从1994年起,《海外校园》上连续刊登“探索问答”,请基督徒作者和读者们讨论一些最敏感、最尖锐的问题,例如“上帝是因人们的心理需要而存在的,相信上帝是最理想的精神归宿”、“上帝为什么不拯救苦难?”……

编者说:“我们都是过来人,对所信的有把握,不怕挑战,欢迎质疑。”

 

最爱泉边行不足——展望未来

感谢神的特别祝福,如今的《海外校园》,已发行到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每期印两万本,而实际阅读的人数则以数倍计。很多教会、团契拿它作为向慕道友传福音的敲门砖,或是基督徒小组谈道、讨论的材料。

从1997年起,《海外校园》在双月刊之外,又新增了每年两期的进深特刊,专为造就初信者。两年来也出版了6本海外校园丛书。同时,《海外校园》编者亦看到,“按目前中国留学生和新移民的增加速度,不出20年,北美华人教会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学人将成为主力。他们不仅成为会友的多数,而且将成为长执、传道人或福音机构的重要同工。我们今天如何培训中国学人,将直接影响今后海外及国内教会领导者的品质。”(《海外校园》97年6月的通讯)

因此,《海外校园》已决定跨出现有的文字事工范围,进行中国学人的培训工作,例如推荐介绍并出版培训材料,出版事工手册,举办事奉者培训班、作者进修营、中国学人培训营等。

 

结语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凡是太阳和月亮能照到的地方,就有背井离乡的中国人。”人们说。

可是,“并不是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都是流浪者。”(远志明语)

只要,他的心找到了永恒的家园——上帝;

只要,他的生命接通了活水的源头——上帝;

《海外校园》愿与每位寻路者同行;愿她,就是这些寻路者的足迹。

 

本文原刊于《海外校园》26期,原文链接http://ocfuyin.org/oc26-4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