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 – [海外校園機構]30週年紀念專輯2022.06.21
蔡越
一、 假如今生無份遇到你
“ 假如我今生無份遇到你,就讓我永遠感到恨不相逢——讓我念念不忘,讓我在醒時夢中都懷帶著這悲哀的苦痛。”(泰戈爾《吉檀迦利》)
那是1993年,我在美國一所大學的圖書館中,讀著泰戈爾的《吉檀迦利》,被深深打動,卻又感到困惑——那詩句中的“你”,是喻指什麼呢?人錯過了什麼,會永遠悲哀呢?
就在這一天,在閱讀室的陳列架上,我看到了中文版的《海外校園》雜誌。我第一次看到有人談論“上帝”——張玫珊的《帳篷》,里程的《迢迢真理路》,遠志明的《失了大地,得了天空》……
那些真實動人的故事,那些文字背後的深刻寓意,以及,耶穌的話語對人的靈魂的謎一樣的吸引力,都讓我對這本雜誌著迷。而我不知道的是,這本雜誌最終成了我一生的朋友!甚至,裡面的很多文章,我都能夠背誦,比如:
一個生命降生於世,
帶著恩典和孤獨。
恩典來自上帝創造的美意,
而孤獨是由於被創造的人對此一無所知……
正是看到了那打你左臉的人的孤獨,
就甘願讓他再打右臉。
正是看到了那奪你裡衣的人的孤獨,
就甘願讓他把外衣也拿去。
正是看到了那強逼你走一里路的人的孤獨,
就甘願陪他走二里路。
(付明《與你同行——致孤獨者》,《海外校園》37期,原文鏈接https://yzd.oc.org/oc37-02/)
二、每一個日子都熠熠生輝
終於有一天,我知道了,人生中那不可錯的、若錯過了就要日夜悲哀的,是耶穌基督。因為,“除祂以外,別無拯救”(《使徒行傳》4:12)。
白馬過隙,我從做義工開始,至成為《海外校園》及《舉目》的文字編輯——採訪、編輯、在基督教文化以及神學中學習,近30年竟然一晃而過了。每一天都像一粒鑽石,使我每一個日子熠熠生輝。
1.採訪中學習信心
我還記得我採訪亞特蘭大飛機失事的死難者家屬,一位敬虔的弟兄。當他得知太太和兩個女兒已經因墜機死亡,唯小女兒尚在醫院中搶救時,他向上帝呼求:請給我留下一個吧!請給我留下這最後的一個吧!
然而,小女兒還是傷重不治。
他沒有任何怨懟。他對我說:“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約伯記》 1:21)
那時尚年輕的我,是何等的震驚!我目睹了一個敬虔的基督徒在失去親人時,沒有怨恨、憤怒,而是平靜順服——出於信,他順服神的主權。無論何種遭遇,都讚美祂!(《兩種順服,一樣信心—–韓航失事後的故事》,進深特刊第2期,1997年,原文鏈接https://behold.oc.org/?p=17139)
2.編輯中思考信仰
我也記得我編輯的《天問——“信仰不是用來解釋苦難,乃是用來承載苦難》(《海外校園》第11期,原文鏈接https://yzd.oc.org/oc11-12/)一文,作者馬利講述了神學院溫老師漫長深重的苦難。我的心彷彿和她一起嘶喊詰問:“主啊!為什麼你坐視你的忠僕受苦?為什麼你還沉默?為什麼你吝於施行你的大能?”
隨著文中她的思索,我漸漸和她一同意識到:
不只《約伯記》,整本聖經都沒有給出苦難是“為什麼”的答案。聖經甚至不教人怎麼對付苦難!
“奇怪!聖經為什麼不解釋苦難的原因?難道那不是人最需要的?”
是的,人其實不需要瞭解苦難的原因,因為瞭解了也沒有意義。聖經不在於給人科學或哲學的解釋,而是只指向一個目標:“主啊!你是誰?”
“信仰不是用來解釋苦難的,重要的是承載苦難。”有主, 人就能走過苦難!
而我編輯神學院教授,乃至院長的文章,更是大好的學習的機會。那些文字帶著聖靈的力量,幫助我更深地瞭解神的屬性、基督的救贖,以及,信徒應當如何將信仰落實在生活中!
3.歡樂的小小浪花
在基督教機構工作,免不了是辛苦的,然而更是喜樂的。比如,會有一些小小的浪花:
一篇來稿這樣寫到:“我亟需男弟兄的安慰!”我一邊哈哈笑“我很想知道什麼是女弟兄”,一邊被作者的真誠坦白深深打動。
還有一篇,講自己的牧師給很多人施浸禮——“站在河中受洗的,都是昔日倒斃街頭的流浪漢!”句子雖然需要修改,但是字裡行間足以顯示這個教會在傳福音方面的興旺!我的心為之雀躍!
也有作者不經意搞錯了亞伯拉罕連夜追擊敵人的方向和距離,還有張冠李戴,讓彼得說出了保羅的神學觀點。有不少人引用新約時,用了“經上說”一詞……查閱和研讀聖經、搜索資料的過程,就是我在神學方面學習和裝備的過程!我常常為此感恩!
更有無數的讀者來信,給我們這些編輯增添了力量——
有許多讀者寫信來說,他/她因為《海外校園》而信主。
有牧者來信說,《舉目》提醒他們舉目看天,舉目看田,激勵他們負起神所託付的使命,作無愧的工人……
看到那麼多人生命改變,那麼多人受到激勵,我們OC的所有人,都不禁向永生神發出讚美和感恩!
三、OC亦激勵我,參與到傳福音的前線。
近年來,我試著寫了一些文章,向社會面傳遞符合基督信仰的價值觀,例如:
《沃頓媽媽:我希望你有更好的生活,你卻想要更好的世界》。
《老人和我們都是受害者——在美國發免費食品》。
《請叫我蔡青天——在美國當陪審員》,等等。
我在《我希望你有更好的生活,你卻想要更好的世界》這篇小文中,講述了我兒子去醫療條件最差的西非做義工的故事。我當時很擔憂,卻沒有用力阻攔他,因為我知道,上帝對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安排,祂給了每一個人使命。
我再度思考:上帝給我這一生的使命,是什麼呢?
你令我生生不息,這是你的心願。這脆弱的杯子,你反復倒空,又用新鮮的生命將其斟滿。
這小小蘆笛,你帶它翻山越嶺,用它吹出常新的旋律。
我生命中所有的嚴酷與矛盾,全都融化成一個甜蜜的和諧……
我知道我只是作為一名歌手才來到你面前。
我會永遠將我思想中所有的虛偽都剔除,
深知你是在我精神中點燃理性明燈的真理。
主啊,就讓我的一生單純正直,
像一支蘆笛,供你吹出歡歌!
(泰戈爾《吉檀迦利》)
是的,主啊,我現在再讀泰戈爾,心境已和當年不同。然而有一點,我是確定的、永不改變的:
就讓我的一生單純正直,像一支蘆笛,供你吹出歡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