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校园与我 | 我愿像一支芦笛——海外校园30周年纪念(蔡越)2022.06.21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 – [海外校园机构]30周年纪念专辑2022.06.21

蔡越

一、 假如今生无份遇到你

“ 假如我今生无份遇到你,就让我永远感到恨不相逢——让我念念不忘,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这悲哀的苦痛。”(泰戈尔《吉檀迦利》)

那是1993年,我在美国一所大学的图书馆中,读著泰戈尔的《吉檀迦利》,被深深打动,却又感到困惑——那诗句中的“你”,是喻指什么呢?人错过了什么,会永远悲哀呢?

就在这一天,在阅读室的陈列架上,我看到了中文版的《海外校园》杂志。我第一次看到有人谈论“上帝”——张玫珊的《帐篷》,里程的《迢迢真理路》,远志明的《失了大地,得了天空》……

那些真实动人的故事,那些文字背后的深刻寓意,以及,耶稣的话语对人的灵魂的谜一样的吸引力,都让我对这本杂志着迷。而我不知道的是,这本杂志最终成了我一生的朋友!甚至,里面的很多文章,我都能够背诵,比如:

一个生命降生于世,

带着恩典和孤独。

恩典来自上帝创造的美意,

而孤独是由于被创造的人对此一无所知……

正是看到了那打你左脸的人的孤独,

就甘愿让他再打右脸。

正是看到了那夺你里衣的人的孤独,

就甘愿让他把外衣也拿去。

正是看到了那强逼你走一里路的人的孤独,

就甘愿陪他走二里路。

(付明《与你同行——致孤独者》,《海外校园》37期,原文链接https://yzd.oc.org/oc37-02/

二、每一个日子都熠熠生辉

终于有一天,我知道了,人生中那不可错的、若错过了就要日夜悲哀的,是耶稣基督。因为,“除祂以外,别无拯救”(《使徒行传》4:12)。

白马过隙,我从做义工开始,至成为《海外校园》及《举目》的文字编辑——采访、编辑、在基督教文化以及神学中学习,近30年竟然一晃而过了。每一天都像一粒钻石,使我每一个日子熠熠生辉。

1.采访中学习信心

我还记得我采访亚特兰大飞机失事的死难者家属,一位敬虔的弟兄。当他得知太太和两个女儿已经因坠机死亡,唯小女儿尚在医院中抢救时,他向上帝呼求:请给我留下一个吧!请给我留下这最后的一个吧!

然而,小女儿还是伤重不治。

他没有任何怨怼。他对我说:“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约伯记》 1:21)

那时尚年轻的我,是何等的震惊!我目睹了一个敬虔的基督徒在失去亲人时,没有怨恨、愤怒,而是平静顺服——出于信,他顺服神的主权。无论何种遭遇,都赞美祂!(《两种顺服,一样信心—–韩航失事后的故事》,进深特刊第2期,1997年,原文链接https://behold.oc.org/?p=17139)

2.编辑中思考信仰

我也记得我编辑的《天问——“信仰不是用来解释苦难,乃是用来承载苦难》(《海外校园》第11期,原文链接https://yzd.oc.org/oc11-12/)一文,作者马利讲述了神学院温老师漫长深重的苦难。我的心仿佛和她一起嘶喊诘问:“主啊!为什么你坐视你的忠仆受苦?为什么你还沉默?为什么你吝于施行你的大能?”

随着文中她的思索,我渐渐和她一同意识到:

不只《约伯记》,整本圣经都没有给出苦难是“为什么”的答案。圣经甚至不教人怎么对付苦难!

“奇怪!圣经为什么不解释苦难的原因?难道那不是人最需要的?”

是的,人其实不需要了解苦难的原因,因为了解了也没有意义。圣经不在于给人科学或哲学的解释,而是只指向一个目标:“主啊!你是谁?”

“信仰不是用来解释苦难的,重要的是承载苦难。”有主, 人就能走过苦难!

而我编辑神学院教授,乃至院长的文章,更是大好的学习的机会。那些文字带着圣灵的力量,帮助我更深地了解神的属性、基督的救赎,以及,信徒应当如何将信仰落实在生活中!

3.欢乐的小小浪花

在基督教机构工作,免不了是辛苦的,然而更是喜乐的。比如,会有一些小小的浪花:

一篇来稿这样写到:“我亟需男弟兄的安慰!”我一边哈哈笑“我很想知道什么是女弟兄”,一边被作者的真诚坦白深深打动。

还有一篇,讲自己的牧师给很多人施浸礼——“站在河中受洗的,都是昔日倒毙街头的流浪汉!”句子虽然需要修改,但是字里行间足以显示这个教会在传福音方面的兴旺!我的心为之雀跃!

也有作者不经意搞错了亚伯拉罕连夜追击敌人的方向和距离,还有张冠李戴,让彼得说出了保罗的神学观点。有不少人引用新约时,用了“经上说”一词……查阅和研读圣经、搜索资料的过程,就是我在神学方面学习和装备的过程!我常常为此感恩!

更有无数的读者来信,给我们这些编辑增添了力量——

有许多读者写信来说,他/她因为《海外校园》而信主。

有牧者来信说,《举目》提醒他们举目看天,举目看田,激励他们负起神所托付的使命,作无愧的工人……

看到那么多人生命改变,那么多人受到激励,我们OC的所有人,都不禁向永生神发出赞美和感恩!

三、OC亦激励我,参与到传福音的前线。

近年来,我试着写了一些文章,向社会面传递符合基督信仰的价值观,例如:

《沃顿妈妈:我希望你有更好的生活,你却想要更好的世界》。

《老人和我们都是受害者——在美国发免费食品》。

《请叫我蔡青天——在美国当陪审员》,等等。

我在《我希望你有更好的生活,你却想要更好的世界》这篇小文中,讲述了我儿子去医疗条件最差的西非做义工的故事。我当时很担忧,却没有用力阻拦他,因为我知道,上帝对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安排,祂给了每一个人使命。

我再度思考:上帝给我这一生的使命,是什么呢?

你令我生生不息,这是你的心愿。这脆弱的杯子,你反复倒空,又用新鲜的生命将其斟满。

这小小芦笛,你带它翻山越岭,用它吹出常新的旋律。

我生命中所有的严酷与矛盾,全都融化成一个甜蜜的和谐……

我知道我只是作为一名歌手才来到你面前。

我会永远将我思想中所有的虚伪都剔除,

深知你是在我精神中点燃理性明灯的真理。

主啊,就让我的一生单纯正直,

像一支芦笛,供你吹出欢歌!

(泰戈尔《吉檀迦利》)

是的,主啊,我现在再读泰戈尔,心境已和当年不同。然而有一点,我是确定的、永不改变的:

就让我的一生单纯正直,像一支芦笛,供你吹出欢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