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爸我先立界线——读《为孩子立界线》(小望)2022.06.29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22.06.29

小望

十岁多的孩子似乎已经有了“气死父母不偿命”的觉悟和决心。在与父母怄气的时候,他们总会“精准打击”:似乎只要说什么、做什么以及什么态度、能让你忍受不了,他们就一定会说,会做,且摆着一副“你能把我怎么样”的态度。

结果,父母一顿发火,孩子一肚想法,不欢而散……

这段时间我们几个家庭共读《为孩子立界线》(注1)。我买书常有在扉页记录购书时间的习惯。因此发现这本书居然购买于10年前。

10年前,儿子还刚出生,我想当时,我应该是要立志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爱心的好爸爸。可这10年,孩子个头已经很高,我的立志似乎还是个婴儿,不见长大。即使我还曾给孩子开玩笑说,这几年爸爸是不是挺厉害的,特别是脱发厉害。

看到之前读此书时所画的线和点点标注,一边感慨时间无情的流逝,一边也哀叹于自己成长得太过缓慢。好在上帝的恩典够用,让我知道,“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因为上帝比我更爱孩子,相信上帝最终会为孩子写下一个比我想像更好的故事。

整本书的结构

这本书的内容并不难读,难的可能是一些观念的挑战。比如,本书反复强调的“界线”。

“界线是界定一个人的所有权界线,它限定了这个人的结束以及另一个人的开始……如果他在一个对自己该有的界线(即他该负的责任),以及他人该有的界线(即他们该负的责任)不清不楚的关系中成长……就会想要控制别人,自己却失去控制……界线的要素是自治、负责、自主和爱心。”(8)

在我们熟悉的“家文化”中,似乎并不强调界线的重要和共识。中国人的和合性,正如太极图中的阴阳:太阴中有少阳,太阳中有少阴。太过倾向于“在一起的人我界线的不明朗”,而同时“相爱相杀式”打包处理问题。

在本书列举的一些具体案例,或许也给我们诸多挑战。比如在第10章中《不必永远发脾气》中的“积极律”提到,孩子面对看电视和做作业的选择。这个场景对家长来说太熟悉不过了。大多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离开网络或电视去做作业,但作者却说:“请记得,你的工作不是让他喜欢离开电视去做功课,乃是鼓励他负起责任来做对的事情,他需要靠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来发展自己的认同感。”(162)

整本书结构非常清晰,从目录就可以看出。作者分了三个篇章来阐述内容。

第一篇:孩子为何需要界线。强调给孩子立界线的重要性以及孩子的未来就在今天,需要有界线的父母。第二篇:孩子需要知道界线的十律。分别为:因果律、责任律、能力律、尊重律、动机律、评估律、积极律、嫉妒律、主动律和显露律。第三篇:与孩子立界线的实践,有6个步骤。

个人建议,在看完第一章之后,可以先看第三篇。在第三章的基础上再去学习界线的十律,或许可以更清晰轻松地知道,这十律不只是一些看似严格的规条。正如在“六个步骤”中的提醒:你的孩子真的不完美;所谓问题的表像底下才是真正的问题;时间不是万灵丹。

先为己立界线

整本书读下来最直接的感受,不是终于找到如何教养孩子的方法,而是这不就是为我这成人而写的吗?

首先不是为孩子立界线,而是自己先清晰界线,为自己立界线,并且自己操练这个界线,成为孩子的榜样。“在你开始劝导孩子守界线之前,自己先要身体力行。不单是你自己立界线,而是关乎你的生活。你需要努力与主联结,在灵性上、情绪上、美好的品格上成长;你需要主所拥有的一切来帮助你过日子。”(226)

这就需要父母谦卑的承认自己和孩子一样,是一个时刻需要恩典的罪人。我们都是非天生愿意受规范者,甚至在某些方面大人还要向孩子学习。

前段时间因为疫情,我和孩子被迫长期共处一室。这期间,少有预期中的其乐融融,父慈子孝,而更多的挑战是如何约束彼此的情绪,并带出积极、有效的改变。

有一次,早上上网课,儿子竟然趴在桌子上昏昏欲睡。我提醒他要端正上课的态度,并问他晚上做了什么。而他回应我的态度让我觉得他并没有尊重我,也没有认知到这件事很严重。我怒不可遏,几乎要跳起来管教他。

妻子在一旁,拉住我,让我先控制下情绪,再处理冲突。在那一刻,似乎怒气占据我的心头,我狠狠地摔门而出,然后在一个空旷的山脚独自坐了一个上午。

晚上再和妻子提到早上的事情时,我说:“我心中十分懊恼,不仅仅是因为孩子的表现和态度,还有一大部分是因为自己。”我看到我外在被怒气控制的可怕,也看到自己内心的动机中,除了对孩子的爱,还有一种深深想控制对方的欲望,且对孩子的爱也包含了太多条件。

在本书第八章“超越,因为我是妈妈”中,就特别强调如何在动机律上给孩子以界线。作者说:“有条件的爱不是稳定不变的爱,当父母亲的爱有条件的时候,他们只会在孩子乖或听话的时候才和孩子有关联,孩子不乖的时候,就收回他们的爱”。(128)

训练孩子拥有好的动机前,父母必须先在自己的动机上悔改,并且借此把自己和孩子一同带到上帝面前。书中类似“父母先成为榜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在《青春的契机》中,保罗区普也说:

“你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并非是孩子与你之间的关系,而是孩子与上帝之间的关系。而你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怀着敬拜、 信心和顺服的灵,带领你的孩子来到耶稣面前……上帝对父母的呼召,是要借着我们,在孩子的生活中,把耶稣的生命呈现出来。也就是说,仅仅是去述说上帝的恩典还是不够,你还得以身作则,帮助孩子面对自己的罪时,先能实际的在生活中活出耶稣的样式。” (注2 )

温柔而坚定

或许了解理论总是相对容易的,最大的挑战是操练。在操练“界线”时,可以用两个词概括本书:一是温柔;二是坚定。

温柔的意思不单单是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不在怒气冲动下做出(任何错误的)决定。同时,也指向界线的前提是恩典和爱。当然,这恩典和爱的源头,是来自那位先爱了我们并天天忍耐我们的上帝。

作者说:“设立界线和爱孩子并非两者选其一的事。首要的是爱,其次才是定界限。(128)

“你不应该让孩子觉得,你们之间全部的关系只是有关界线的问题,要确定里头也有关爱、乐趣和自由时间。但他也确实需要知道,成长的功课一辈子都要学习,才有可能“行事为人对得起主,凡事蒙他喜悦,在一切善事上结果子、渐渐地多知到上帝”。(237)

其次,是坚定。坚定指向避免太过严厉或撤回界线这两个极端。

改变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单靠一个事件,不是简单而粗暴的严苛,没有智慧的条条框框的约束,而是在这个过程中预期孩子会有的怀疑和反复,并要有耐心容许孩子一再地试验。要避免采用“直升机父母”的心态,就是总是想要降临到他们的生活中拯救他们。大多数的成功,都是从过去的错误中学习的结果。

同时,在界线上需要贯彻始终。“有位父亲告诉我说:‘你需要比孩子多一次坚守立场,如果他破坏规则一万次,你必须坚持一万零一次,然后你就赢了。’” (129)

当然最终的目标不是赢得这次胜利,而在在坚定中赢得孩子的心。

立体的阅读

当然任何一本书都是有限的。当我们提到界线的时候,很容易把它简单而粗暴地来理解成为一种“规范”,再简单而粗暴地执行,并忽略行为背后的“动机”,变成只看重行为的类“律法主义者”。然而,“人只能够在一种有恩典的气氛中将规则和律法内化,否则他们所经验到的,就是令他们恨恶的规条,判他有罪的东西,或两者皆俱,因为律法是惹动忿怒的”。(127)

在《子女心父母情》中作者说:“行为不是根本的问题,内心的情况才是症结,请记住,心是生命的控制中枢。父母往往只注意子女的行为,因此偏离了方向……那些惹人生气的行为成了你注意的焦点”。(注3)

当然本书,也在强调爱的动力和动机的重要。在读此书的同时,还可以阅读《子女心父母情》、《青春的契机》、《给他们恩典》等。

这本最终的目标,不只是父母靠某些技巧把孩子训练成为一个彬彬有礼、有界线、有责任的人,而是在救恩中看到(父母和孩子)自己的无力,转而依靠上帝的恩典。

父母尽上自己的本份的同时,要让圣灵改变孩子的心。让孩子活出依靠上帝,目中有人,心中敬畏上帝的人。我们不能只用(暂时)“有效”的方法,而是要用合乎圣经的方法。

或许,对于父母而言,就是现在要有所行动;行动,永远不会太迟。

注:

  1. 亨利•克劳德、约翰•汤森德,《为孩子立界线》,吴苏心美 译,(海天出版社,2010)。
  2. 保罗•大卫•区普,《青春的契机》,娄晓兰 译,(台福传播中心,2009),295。
  3. 泰德•特里普,《子女心,父母情:牧养孩子的心》,庞慧修 译,(南方出版社,2012),1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