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教会培育事工的挑战(彭怡珍)2022.07.30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2.07.30

彭怡珍

 

2022年,全球进入了后疫情的状态。绝大部分国家重启了公共场所,教会也跟着恢复了实体的聚会。然而,信徒却未能恢复疫情前的出席率。

目前大部分的教会,在恢复主日实体崇拜的同时,提供同步线上直播,周间聚会仍然维持在线上进行的过渡模式。很难预估这样的模式会持续多久,教会的培育事工能否维持动力,或是产生其他新的动力,挑战又是如何?机会又在哪里?

笔者 于2022年5月份,完成了一份针对后疫情教会的培育事工的质性研究。与14位牧者访谈的结果,反映出教会必须重新深度思考几个议题:

 

什么是教会的本质?

首要议题,关乎教会的本质,包括聚会的意义,聚会的目的等。

培育事工里,必须重新传递和教育信徒对教会和聚会的认识,让信徒清楚自己的定位、角色和参与的方式,而不是像完成任务一样维持聚会的习惯,或是像只关注自己喜好的消费者。要让信徒不论线上或是线下,都积极参与聚会。

实体聚会的暂停,也让我们重新思考教会的本质,思考是什么把跟随基督的人联系在一起、在一起有什么意义和益处(Hansen & Leeman, 2021)。

Addo(2021)在他的研究专文里,特别强调“信徒们在线上的聚集,实际上是使虚拟的空间变成一个属灵的空间”(47)。这个属灵的空间,不能只靠聚会的带领方塑造,是要靠所有的信徒,靠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线上的空间产生“群体感”、“关系感”(49)。

对于很多教会而言,线上的聚会,固然方便,却牺牲了近距离的接触,以及对聚会的专注。牧者们反应,聚会的品质有所下降。这或许就应该帮助信徒,重新思考基督身体聚集的意义,提供实际、简易的操作方法,增加线上聚会的品质和动力。

当我们读到《希伯来书》10章25节:“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 要留意,不要让这命令的焦点,停留在“不可停止”上,而是要实践出“倒要彼此……”。

 

教会需要“小型群体”

另外一个议题,就是信徒们对小群体、真实、亲近的友谊,有更多的需求(Marty, 2021; Shellnutt, 2021)。

研究结果反映出,因为疫情限制了大规模的聚会,反而促成一些新的小型群体建立。

多数受访的牧者都表示,教会开始发展新的小型群体 (micro community) ,例如10人以下的门训小组,两三个人的属灵伙伴,五六个人的读经小组,由牧师带领的祷告小组等。这些都是顺应疫情产生的,也得到信徒们非常好的回应 (Shellnutt, 2021)。

这些新的小型群体,给教会带来了新的成长动力。相较于牧者所反映的团契和主日学品质下降,这些小型群体的目的明确、人数较少、亲密感高,个人分享机会较多,也较深……牧者们表示,这种培育模式,在后疫情中较吸引信徒。

这个模式,和成人教学法所提出的核心学习原则相符,就是帮助学习者参与和主导自己的学习(Knowles, Holt III, &Swanson, 2005)。学习者的经验和生活能够融合在学习的内容里,学习者的需要也被聆听和尊重。并且,在此过程中,有更深的关系建立……

这样的模式,会创造学习的动力。

 

疫情中的收获

最后,必须深度思考:教会从疫情得到了什么?

面对未来,似乎不能照着过去的模式依样画葫芦(Shellnutt, 2021)。在重新适应和调整的过程中,能够让教会继续充满力量前进的,不仅是信徒之间无形的连结,还有对教会的目标和使命的认同。

Cho(2021)强调,后疫情线上的聚会,不仅仅是透过线上进行崇拜或者沟通。信徒在线上的聚集,就是教会的群体——重点不是线上崇拜,重点是教会,教会的群体。我们所关注的,不只是聚会的进行,更是有上帝同在的教会群体(14-15)。

教会的本质,也反映出教会的目标和使命。这是教会应当在培育环节里继续不断传递的。

 

受苦神学,末世危机

对牧者作质性研究的结果还反映出,疫情中信徒更多思考受苦的神学和末世的危机。牧者因此在这两方面,有更多的机会传递圣经末世观里的盼望和警醒态度。

疫情造成信徒的分散,将过去教导和服事皆集中在教会的模式打破,产生了一个新的契机,鼓励信徒更关注建造自己的内心世界、家庭生活、职场里的影响力……这些不是教会外的建造,而是教会见证的延伸,如同一位受访牧者所述:“鼓励更多家庭的见证,把信徒往教会外推,不是往教会里拉。”

另一位牧者也发现,疫情期间以传福音为目的的小组,带来了信徒成长的动力,让信仰的力量更多发挥到教会以外,让教会传扬福音、影响世界的目标和使命,更深、更实际地落实生活。而且这样的观念,让教会在疫情之后,保持了如前的向心力。

受访的一位牧师提到,疫情开始时,让信徒减缓焦虑、得到安慰,是祷告会持续下来的动力。疫情后,牧师带领信徒持续代祷的动力,则变成为世界祷告。

Adegboyega (2021)在他的研究专文里也提到,在疫情危机期间,基督徒再度见证了圣灵如何更新人的生命、使信徒超越苦难,激发生命的潜力,活出基督信仰的核心价值,包括盼望、赦免和爱,使人能够使用各样创新的方式,继续丰富信仰的生命力(227)。

教会在疫情之中有机会和空间,去深刻思考许多重要议题,包括聚会的意义、群体属灵的关系、最核心的目标和使命等,并将这些反思体现在实际的培育活动中,让后疫情的教会更聚焦于教会的核心定位,更切实、更专注地“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参《弗》4:12)。

 

平衡的培育模式

教会在后疫情中逐渐重新建立新的规律时,可以花一些时间寻找最适合自己堂会的培育模式。

在强化信徒之间的属灵陪伴关系方面,可以增加一些培育环节,例如:提供简单的教导,让信徒学习在聚会里成为别人属灵的祝福,在生活里创造固定的属灵的友谊,找到属灵的归属和成长动力……这些都能够增加信徒个人与群体成长的动力。

在如何将信仰落实到生活方面,要更关注教导的整合性,向信徒不断地示范基督信仰的核心价值在职场的体现、在家庭生活里的表达、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等,鼓励信徒从丰富的教会生活转向丰盛的生命见证。

最后,在推动向社区见证福音方面,除了继续教会过去的福音策略,也要在培育事工的过程中,唤醒基督徒对生命核心价值的重视。正如James Wilhoit(2021) 在他对疫情的反思里提到:

不是疫情的考验改变了我们,而是我们对疫情考验的回应改变了我们,是生命真正的内涵带我们度过了疫情的考验。我们在基督信仰里的核心价值和内涵,才是真正塑造教会未来的力量(Porter, et al, 2021, 20)。

 

参考资料:

  1. Addo, G. (2021). Join the Holy Spirit on Zoom: African Pentecostal churches and their liturgical practices during COVID 19. Approaching Religion. 11(2), 45-61. https://doi.org/10.30664/ar.107728.
  2. Adegboyega, A., Boddie, S., Dorvie, H., Bolaji, B., Adedoyin, C., & Moore, S. E. (2021). Social distance impact on church gatherings: socio-behavioral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31(1-4), 221-234. https://doi.org/10.1080/10911359.2020.1793869.
  3. Cho, A. (2021). For the church community after COVID-19. Dialog: A Journal of Theology. 60(1), 14-21. https://doi.org/10.1111/dial.12642.
  4. Knowles, M. S., Holt III., E. F., & Swanson, R. A. (2005). The adult learner: the definite classic in adult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Burlington, MA: Elsevir.
  5. Marty, P. W. (2021). The post-pandemic church. Christian Century.138(6), 3.
  6. Porter, S. L., Chandler, D. J., Kapic, K. M., Tan, S., Barton, R. H., Wilhoit, J. C., & Peace, R. (2021). Teach me what I do not see: lessons for the church from a global pandemic. Journal of Spiritual Formation and Soul Care. 14(1), 7-30. https://doi.org/10.1177/1939790921992604.
  7. Shellnutt, K.(2021). Church after the pandemic(Covid-19). Christianity Today. 65(5), 68-71.

作者现为正道神学院基督徒教育与塑造助理教授与副教务长。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