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2.07.30
彭怡珍
2022年,全球進入了後疫情的狀態。絕大部分國家重啟了公共場所,教會也跟著恢復了實體的聚會。然而,信徒卻未能恢復疫情前的出席率。
目前大部分的教會,在恢復主日實體崇拜的同時,提供同步線上直播,周間聚會仍然維持在線上進行的過渡模式。很難預估這樣的模式會持續多久,教會的培育事工能否維持動力,或是產生其他新的動力,挑戰又是如何?機會又在哪裡?
筆者 於2022年5月份,完成了一份針對後疫情教會的培育事工的質性研究。與14位牧者訪談的結果,反映出教會必須重新深度思考幾個議題:
什麼是教會的本質?
首要議題,關乎教會的本質,包括聚會的意義,聚會的目的等。
培育事工裡,必須重新傳遞和教育信徒對教會和聚會的認識,讓信徒清楚自己的定位、角色和參與的方式,而不是像完成任務一樣維持聚會的習慣,或是像只關注自己喜好的消費者。要讓信徒不論線上或是線下,都積極參與聚會。
實體聚會的暫停,也讓我們重新思考教會的本質,思考是什麼把跟隨基督的人聯繫在一起、在一起有什麼意義和益處(Hansen & Leeman, 2021)。
Addo(2021)在他的研究專文裡,特別強調“信徒們在線上的聚集,實際上是使虛擬的空間變成一個屬靈的空間”(47)。這個屬靈的空間,不能只靠聚會的帶領方塑造,是要靠所有的信徒,靠他們積極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線上的空間產生“群體感”、“關係感”(49)。
對於很多教會而言,線上的聚會,固然方便,卻犧牲了近距離的接觸,以及對聚會的專注。牧者們反應,聚會的品質有所下降。這或許就應該幫助信徒,重新思考基督身體聚集的意義,提供實際、簡易的操作方法,增加線上聚會的品質和動力。
當我們讀到《希伯來書》10章25節:“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 要留意,不要讓這命令的焦點,停留在“不可停止”上,而是要實踐出“倒要彼此……”。
教會需要“小型群體”
另外一個議題,就是信徒們對小群體、真實、親近的友誼,有更多的需求(Marty, 2021; Shellnutt, 2021)。
研究結果反映出,因為疫情限制了大規模的聚會,反而促成一些新的小型群體建立。
多數受訪的牧者都表示,教會開始發展新的小型群體 (micro community) ,例如10人以下的門訓小組,兩三個人的屬靈夥伴,五六個人的讀經小組,由牧師帶領的禱告小組等。這些都是順應疫情產生的,也得到信徒們非常好的回應 (Shellnutt, 2021)。
這些新的小型群體,給教會帶來了新的成長動力。相較於牧者所反映的團契和主日學品質下降,這些小型群體的目的明確、人數較少、親密感高,個人分享機會較多,也較深……牧者們表示,這種培育模式,在後疫情中較吸引信徒。
這個模式,和成人教學法所提出的核心學習原則相符,就是幫助學習者參與和主導自己的學習(Knowles, Holt III, &Swanson, 2005)。學習者的經驗和生活能夠融合在學習的內容裡,學習者的需要也被聆聽和尊重。並且,在此過程中,有更深的關係建立……
這樣的模式,會創造學習的動力。
疫情中的收穫
最後,必須深度思考:教會從疫情得到了什麼?
面對未來,似乎不能照著過去的模式依樣畫葫蘆(Shellnutt, 2021)。在重新適應和調整的過程中,能夠讓教會繼續充滿力量前進的,不僅是信徒之間無形的連結,還有對教會的目標和使命的認同。
Cho(2021)強調,後疫情線上的聚會,不僅僅是透過線上進行崇拜或者溝通。信徒在線上的聚集,就是教會的群體——重點不是線上崇拜,重點是教會,教會的群體。我們所關注的,不只是聚會的進行,更是有上帝同在的教會群體(14-15)。
教會的本質,也反映出教會的目標和使命。這是教會應當在培育環節裡繼續不斷傳遞的。
受苦神學,末世危機
對牧者作質性研究的結果還反映出,疫情中信徒更多思考受苦的神學和末世的危機。牧者因此在這兩方面,有更多的機會傳遞聖經末世觀裡的盼望和警醒態度。
疫情造成信徒的分散,將過去教導和服事皆集中在教會的模式打破,產生了一個新的契機,鼓勵信徒更關注建造自己的內心世界、家庭生活、職場裡的影響力……這些不是教會外的建造,而是教會見證的延伸,如同一位受訪牧者所述:“鼓勵更多家庭的見證,把信徒往教會外推,不是往教會裡拉。”
另一位牧者也發現,疫情期間以傳福音為目的的小組,帶來了信徒成長的動力,讓信仰的力量更多發揮到教會以外,讓教會傳揚福音、影響世界的目標和使命,更深、更實際地落實生活。而且這樣的觀念,讓教會在疫情之後,保持了如前的向心力。
受訪的一位牧師提到,疫情開始時,讓信徒減緩焦慮、得到安慰,是禱告會持續下來的動力。疫情後,牧師帶領信徒持續代禱的動力,則變成為世界禱告。
Adegboyega (2021)在他的研究專文裡也提到,在疫情危機期間,基督徒再度見證了聖靈如何更新人的生命、使信徒超越苦難,激發生命的潛力,活出基督信仰的核心價值,包括盼望、赦免和愛,使人能夠使用各樣創新的方式,繼續豐富信仰的生命力(227)。
教會在疫情之中有機會和空間,去深刻思考許多重要議題,包括聚會的意義、群體屬靈的關係、最核心的目標和使命等,並將這些反思體現在實際的培育活動中,讓後疫情的教會更聚焦於教會的核心定位,更切實、更專注地“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參《弗》4:12)。
平衡的培育模式
教會在後疫情中逐漸重新建立新的規律時,可以花一些時間尋找最適合自己堂會的培育模式。
在強化信徒之間的屬靈陪伴關係方面,可以增加一些培育環節,例如:提供簡單的教導,讓信徒學習在聚會裡成為別人屬靈的祝福,在生活裡創造固定的屬靈的友誼,找到屬靈的歸屬和成長動力……這些都能夠增加信徒個人與群體成長的動力。
在如何將信仰落實到生活方面,要更關注教導的整合性,向信徒不斷地示範基督信仰的核心價值在職場的體現、在家庭生活裡的表達、對社會和文化的影響等,鼓勵信徒從豐富的教會生活轉向豐盛的生命見證。
最後,在推動向社區見證福音方面,除了繼續教會過去的福音策略,也要在培育事工的過程中,喚醒基督徒對生命核心價值的重視。正如James Wilhoit(2021) 在他對疫情的反思裡提到:
不是疫情的考驗改變了我們,而是我們對疫情考驗的回應改變了我們,是生命真正的內涵帶我們度過了疫情的考驗。我們在基督信仰裡的核心價值和內涵,才是真正塑造教會未來的力量(Porter, et al, 2021, 20)。
參考資料:
- Addo, G. (2021). Join the Holy Spirit on Zoom: African Pentecostal churches and their liturgical practices during COVID 19. Approaching Religion. 11(2), 45-61. https://doi.org/10.30664/ar.107728.
- Adegboyega, A., Boddie, S., Dorvie, H., Bolaji, B., Adedoyin, C., & Moore, S. E. (2021). Social distance impact on church gatherings: socio-behavioral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31(1-4), 221-234. https://doi.org/10.1080/10911359.2020.1793869.
- Cho, A. (2021). For the church community after COVID-19. Dialog: A Journal of Theology. 60(1), 14-21. https://doi.org/10.1111/dial.12642.
- Knowles, M. S., Holt III., E. F., & Swanson, R. A. (2005). The adult learner: the definite classic in adult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Burlington, MA: Elsevir.
- Marty, P. W. (2021). The post-pandemic church. Christian Century.138(6), 3.
- Porter, S. L., Chandler, D. J., Kapic, K. M., Tan, S., Barton, R. H., Wilhoit, J. C., & Peace, R. (2021). Teach me what I do not see: lessons for the church from a global pandemic. Journal of Spiritual Formation and Soul Care. 14(1), 7-30. https://doi.org/10.1177/1939790921992604.
- Shellnutt, K.(2021). Church after the pandemic(Covid-19). Christianity Today. 65(5), 68-71.
作者現為正道神學院基督徒教育與塑造助理教授與副教務長。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