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米•菲的眼睛(孙基立)2022.08.15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22.08.15

孙基立

      从兴起到荒芜

获得2022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电影《塔米•菲的眼睛》(The Eyes of Tammy Faye),讲述的是上世纪70-80年代,美国著名的电视福音布道者塔米•菲(Tammy Faye, 1942-2007)和吉姆•贝克(Jim Baker, 1940-),以及他们创办的福音机构的兴起和衰落。

塔米•菲曾在传统的教会和灵恩教会里聚会。前者的沉闷、老旧,后者的歇斯底里,都让她很不适应。后来她遇到一个年轻的牧者,吉姆•贝克。他们彼此相爱了,而且对教会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他们决定,一起开展旅行福音布道。

两个年轻人都有表演天赋。他们用歌曲、剧码,以及台上台下生动活泼的互动,让整个布道生动有趣。这种几乎类似于娱乐节目表演的布道方式,虽然颠覆了传统教会的做法,却大受人们欢迎。

电视台发现了他们的天赋,于是为他们开了一档节目。电视媒体成为了他们大显身手的新平台。他们的福音布道节目,受到了广泛瞩目和热烈欢迎。

紧接着,这对年轻的夫妻创办了自己的机构PTL,用电视传媒的方式去传讲福音,后来人称之为“世界上最庞大的宗教广播电视网”。他们还创建了一个福音主题公园。

他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介绍福音。而塔米•菲的歌唱和表演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们的成功和广受欢迎,引起了某些教派领袖的嫉妒和排挤。同时,由于机构的商业成功,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奢侈:豪宅,貂皮大衣,佣人……两人开始沉迷于购物、置业、扩大自己的机构。而且,在工作压力下,塔米•菲使用药物成瘾。两人的婚姻也出现问题,均出现了第三者。

最后,他们在财务方面的丑闻曝光。吉姆•贝克被捕入狱,后两人离婚。他们的广播电视网崩塌,福音主题公园渐渐荒芜、破败。

塔米•菲(Tammy Faye)和吉姆•贝克(Jim Baker, 1940-)于1986 PTL的广播中。Peter K. Levy摄。

     有问题的教会

这部电影,非常真实地刻画了这一对电视福音明星。

一开始,他们是非常淳朴的信徒,有过人的才华。他们所创建的福音电台,使用新式传播方式,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然而,当这一切成为“生意”的时候,诱惑就到来了:金钱,名利,异性的钦慕……很不幸,他们没有抵抗住诱惑。

这样的教训,对现今美国许多华人教会,都有启示。

我在美国参与过数间华人教会。电影中教会存在的问题,我都亲眼目睹过:

  1. 老化至半睡半醒

第一种有问题的教会,就是完全老龄化的、沉闷的教会。一走进去,几乎看不到年轻人。从牧者到会众,都是老年人。讲道的方式也十分老式。大部分听众,都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

一个健康的教会,本该有不同年龄段的会众,吸引年龄不同的新人。而上述教会,无论是组织的活动,还是牧者的讲道,都会越来越向老龄化发展,自然无法吸引年轻人。随着老一代逐渐离世,教会的人数也越来越少。如果至终没有新的措施吸引年轻人,教堂就不得不关闭。欧洲许多教堂,都面临这一问题。

电影中,塔米•菲和吉姆•贝克正是看到了这样沉闷的教会,从而另辟蹊径,用更生动活泼,更和现代社会接轨的布道方式,去吸引比较年轻的会众。他们在初期也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 滥用学术研究的形式

第二种不健康的教会,是被某个特定的神学研究者完全控制的教会。

我曾经在这样的教会多年。牧者是圣经旧约博士,对神学研究十分投入。他无法在神学院觅得教职,当牧者是他很不情愿的第二选择。在他牧养的教会,讲道的内容,完全是他自己的圣经研究。有许多研究是未经同行认可,也是历史上完全没有先例的讲法。

我自己略读过神学,听得出来,他的讲道很像神学院中,神学生之间切磋时提出的观点。在神学院里,大家都受过系统的训练,知道这些观点如果要得到教会普遍承认,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无论是文本研究,还是教会实践,有的甚至要几代人的努力,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共识。

教会不同于神学院,会众一般神学知识不够广博,无法看出诠释中比较模糊、容易出错的部分。而牧者就利用知识层次的差距,将自己不成熟的研究成果,当作普遍认可的圣经诠释,在教会宣讲。会众只觉得“渊博”、“深奥”,将其当作圣经真理接受。

在这样的教会,我亦多次目睹圣经诠释的变形使用,就是依据圣经文本,以非常曲折的方式,证明教会中一些具体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旧约圣经中许多犹太人的律法,被搬出来当作依据。

然而当代基督徒应该知道的是,犹太人在旧约时代的许多律法,只适用于当时的时代,不可能照搬到现代社会。比如,我们不可能根据旧约,就用石头打死有婚外情的人。不同信仰的人如果通婚,也不可能处以极刑。即使在耶稣和保罗时代,也并没有完全执行旧约律法。

基督教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人的心灵,而不是从圣经文本中诠释出一整套类似旧约律法那样的“规定”——这些规定一旦被套上“圣经教导”的帽子,立刻就取得了神圣性。

而会众不了解圣经诠释中的不同层次和文本研究中的诠释多样性,只是被表明的“深奥”迷惑,因而全盘接受。对此,牧者负有主要责任。因为作为专业的圣经学者,他不可能不了解其中的微妙区别。然而,他却利用教会的讲台,宣传自己未经同行认可的研究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他滥用了圣经学者的身份。学术研究的形式,亦成为他获取会众盲目服从的手段。

  3. 行政独裁

第三种不健康的教会,是行政方面变相独裁的教会。

例如我个人的感觉是,北美独立教会缺乏统一的上级监管,很多教会实行长老制,即是由会众选举长老,来代表会众的意见。以我的观察,很多长老对神学没有专业的鉴别能力,对牧师讲道的判断经常是“跟着感觉走”,觉得听得进去,或者生动有趣就可以了。

有一些教会,在行政管理上有缺陷。其牧者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安排“自己人”进入教会的领导阶层,比如担任团契主席,或让绝对服从自己命令的信徒占据执事、长老这样的位置。经过精密的安排,最后让整个教会成为隶属于自己、为个人谋求利益的独裁组织。

而且,精明的牧者会运用手中的专业神学知识,断章取义,让自己的所有言行,都有圣经词句的包装。只要会众有反对意见,就用一段圣经堵上会众的嘴。而会众由于神学知识不足,也很难反驳。

4. 营造个人崇拜

第四种不健康的教会,是个人崇拜型的教会。

很可能是在教会的创建阶段,有一些特别有能力的牧者或者领袖起到了关键作用,教会就一直依靠他们的号召力和领导力,在行政方面对他们的个人权力没有什么限制,以至于他们在金钱、个人生活等方面失去了基督徒的诚实和警醒。

并且,当他们犯了错误以后,教会为了继续使用他们的号召力来聚集会众,也采取包庇、装聋作哑的处理方式。结果是,许多“名牧”最后被人发现有财务问题、滥用职权、排斥异己,甚至触犯法律。他们和教会精心经营的“人设”,彻底崩塌。

掉入新的陷阱

在电影《塔米•菲的眼睛》中,他们经营的福音机构,很明显就是第四种情况。而塔米•菲年轻时参加的教会,或多或少都有前面几种教会的影子:沉闷无聊,或者对圣经有扭曲的诠释而无人监管。

他们夫妇所创建的福音机构,针对这样的缺点,改用新颖、活泼的方式传福音,吸引了大量的信徒。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这个机构的运营逐渐商业化,为了拓展事业,过度地使用了个人的号召力,以至于在行政管理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

他们夫妇在明星化的过程中,也迷失了自己,甚至将自己的个人生活当作了赚钱的工具。即使是在众人面前承认自己有外遇时,仍时刻看捐款数额的高低。连所谓的忏悔,都像是明星用绯闻增加收视率的商业行为,完全失去了忏悔本身的含义。

他们的福音节目,主要宗旨是吸引大众:以大量浮华、夸张、肤浅的舞台包装,代替了福音本身,用娱乐为元素吸引了大众。在这种表演中,福音成为了包装纸,包裹着金钱和世俗文化。人们看节目,不是因为想听上帝的话、洁净自己的心灵,而是想娱乐一下,放松一下,顺便听听所谓的“好消息”(福音)。

在电影中,塔米•菲和吉姆•贝克始终信仰上帝。他们面对的挑战、受到的诱惑、所走的歧途,都是非常人性的——他们试图改变旧有问题,却掉入了新的陷阱。

我为他们扼腕叹息的同时,也不由得回忆起在美国亲身经历的好几个教会——美国华人教会大部分独立运作,缺乏正规、透明的行政管理系统,很容易重蹈他们的覆辙。

《塔米•菲的眼睛》这部电影,给了存在诸多问题的北美华人独立教会一记警钟。事情虽发生在80年代,但近半个世纪来,导致他们失败的因素依然在教会中存在。这部电影让我们再次“以史为鉴”,严肃地思考我们未来该走的道路和面临的挑战。

作者留学法国,获语言学博士。现在美国芝加哥的西北大学任教。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