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2.08.15
孫基立
從興起到荒蕪
獲得2022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電影《塔米•菲的眼睛》(The Eyes of Tammy Faye),講述的是上世紀70-80年代,美國著名的電視福音佈道者塔米•菲(Tammy Faye, 1942-2007)和吉姆•貝克(Jim Baker, 1940-),以及他們創辦的福音機構的興起和衰落。
塔米•菲曾在傳統的教會和靈恩教會裡聚會。前者的沉悶、老舊,後者的歇斯底里,都讓她很不適應。後來她遇到一個年輕的牧者,吉姆•貝克。他們彼此相愛了,而且對教會的理念不謀而合。因此他們決定,一起開展旅行福音佈道。
兩個年輕人都有表演天賦。他們用歌曲、劇碼,以及臺上台下生動活潑的互動,讓整個佈道生動有趣。這種幾乎類似於娛樂節目表演的佈道方式,雖然顛覆了傳統教會的做法,卻大受人們歡迎。
電視臺發現了他們的天賦,於是為他們開了一檔節目。電視媒體成為了他們大顯身手的新平臺。他們的福音佈道節目,受到了廣泛矚目和熱烈歡迎。
緊接著,這對年輕的夫妻創辦了自己的機構PTL,用電視傳媒的方式去傳講福音,後來人稱之為“世界上最龐大的宗教廣播電視網”。他們還創建了一個福音主題公園。
他們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介紹福音。而塔米•菲的歌唱和表演天賦,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他們的成功和廣受歡迎,引起了某些教派領袖的嫉妒和排擠。同時,由於機構的商業成功,他們的生活方式,也變得越來越奢侈:豪宅,貂皮大衣,傭人……兩人開始沉迷於購物、置業、擴大自己的機構。而且,在工作壓力下,塔米•菲使用藥物成癮。兩人的婚姻也出現問題,均出現了第三者。
最後,他們在財務方面的醜聞曝光。吉姆•貝克被捕入獄,後兩人離婚。他們的廣播電視網崩塌,福音主題公園漸漸荒蕪、破敗。
塔米•菲(Tammy Faye)和吉姆•貝克(Jim Baker, 1940-)於1986年 PTL的廣播中。Peter K. Levy攝。
有問題的教會
這部電影,非常真實地刻畫了這一對電視福音明星。
一開始,他們是非常淳樸的信徒,有過人的才華。他們所創建的福音電臺,使用新式傳播方式,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然而,當這一切成為“生意”的時候,誘惑就到來了:金錢,名利,異性的欽慕……很不幸,他們沒有抵抗住誘惑。
這樣的教訓,對現今美國許多華人教會,都有啟示。
我在美國參與過數間華人教會。電影中教會存在的問題,我都親眼目睹過:
1. 老化至半睡半醒
第一種有問題的教會,就是完全老齡化的、沉悶的教會。一走進去,幾乎看不到年輕人。從牧者到會眾,都是老年人。講道的方式也十分老式。大部分聽眾,都處於半睡半醒的狀態。
一個健康的教會,本該有不同年齡段的會眾,吸引年齡不同的新人。而上述教會,無論是組織的活動,還是牧者的講道,都會越來越向老齡化發展,自然無法吸引年輕人。隨著老一代逐漸離世,教會的人數也越來越少。如果至終沒有新的措施吸引年輕人,教堂就不得不關閉。歐洲許多教堂,都面臨這一問題。
電影中,塔米•菲和吉姆•貝克正是看到了這樣沉悶的教會,從而另闢蹊徑,用更生動活潑,更和現代社會接軌的佈道方式,去吸引比較年輕的會眾。他們在初期也的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 濫用學術研究的形式
第二種不健康的教會,是被某個特定的神學研究者完全控制的教會。
我曾經在這樣的教會多年。牧者是聖經舊約博士,對神學研究十分投入。他無法在神學院覓得教職,當牧者是他很不情願的第二選擇。在他牧養的教會,講道的內容,完全是他自己的聖經研究。有許多研究是未經同行認可,也是歷史上完全沒有先例的講法。
我自己略讀過神學,聽得出來,他的講道很像神學院中,神學生之間切磋時提出的觀點。在神學院裡,大家都受過系統的訓練,知道這些觀點如果要得到教會普遍承認,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無論是文本研究,還是教會實踐,有的甚至要幾代人的努力,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共識。
教會不同於神學院,會眾一般神學知識不夠廣博,無法看出詮釋中比較模糊、容易出錯的部分。而牧者就利用知識層次的差距,將自己不成熟的研究成果,當作普遍認可的聖經詮釋,在教會宣講。會眾只覺得“淵博”、“深奧”,將其當作聖經真理接受。
在這樣的教會,我亦多次目睹聖經詮釋的變形使用,就是依據聖經文本,以非常曲折的方式,證明教會中一些具體的問題應該怎樣解決。舊約聖經中許多猶太人的律法,被搬出來當作依據。
然而當代基督徒應該知道的是,猶太人在舊約時代的許多律法,只適用於當時的時代,不可能照搬到現代社會。比如,我們不可能根據舊約,就用石頭打死有婚外情的人。不同信仰的人如果通婚,也不可能處以極刑。即使在耶穌和保羅時代,也並沒有完全執行舊約律法。
基督教的主要目的是改變人的心靈,而不是從聖經文本中詮釋出一整套類似舊約律法那樣的“規定”——這些規定一旦被套上“聖經教導”的帽子,立刻就取得了神聖性。
而會眾不瞭解聖經詮釋中的不同層次和文本研究中的詮釋多樣性,只是被表明的“深奧”迷惑,因而全盤接受。對此,牧者負有主要責任。因為作為專業的聖經學者,他不可能不瞭解其中的微妙區別。然而,他卻利用教會的講臺,宣傳自己未經同行認可的研究成果。
在這個過程中,他濫用了聖經學者的身份。學術研究的形式,亦成為他獲取會眾盲目服從的手段。
3. 行政獨裁
第三種不健康的教會,是行政方面變相獨裁的教會。
例如我個人的感覺是,北美獨立教會缺乏統一的上級監管,很多教會實行長老制,即是由會眾選舉長老,來代表會眾的意見。以我的觀察,很多長老對神學沒有專業的鑒別能力,對牧師講道的判斷經常是“跟著感覺走”,覺得聽得進去,或者生動有趣就可以了。
有一些教會,在行政管理上有缺陷。其牧者利用手中的行政權力,安排“自己人”進入教會的領導階層,比如擔任團契主席,或讓絕對服從自己命令的信徒佔據執事、長老這樣的位置。經過精密的安排,最後讓整個教會成為隸屬於自己、為個人謀求利益的獨裁組織。
而且,精明的牧者會運用手中的專業神學知識,斷章取義,讓自己的所有言行,都有聖經詞句的包裝。只要會眾有反對意見,就用一段聖經堵上會眾的嘴。而會眾由於神學知識不足,也很難反駁。
4. 營造個人崇拜
第四種不健康的教會,是個人崇拜型的教會。
很可能是在教會的創建階段,有一些特別有能力的牧者或者領袖起到了關鍵作用,教會就一直依靠他們的號召力和領導力,在行政方面對他們的個人權力沒有什麼限制,以至於他們在金錢、個人生活等方面失去了基督徒的誠實和警醒。
並且,當他們犯了錯誤以後,教會為了繼續使用他們的號召力來聚集會眾,也採取包庇、裝聾作啞的處理方式。結果是,許多“名牧”最後被人發現有財務問題、濫用職權、排斥異己,甚至觸犯法律。他們和教會精心經營的“人設”,徹底崩塌。
掉入新的陷阱
在電影《塔米•菲的眼睛》中,他們經營的福音機構,很明顯就是第四種情況。而塔米•菲年輕時參加的教會,或多或少都有前面幾種教會的影子:沉悶無聊,或者對聖經有扭曲的詮釋而無人監管。
他們夫婦所創建的福音機構,針對這樣的缺點,改用新穎、活潑的方式傳福音,吸引了大量的信徒。這本來是件好事,但是由於這個機構的運營逐漸商業化,為了拓展事業,過度地使用了個人的號召力,以至於在行政管理方面出現了許多問題。
他們夫婦在明星化的過程中,也迷失了自己,甚至將自己的個人生活當作了賺錢的工具。即使是在眾人面前承認自己有外遇時,仍時刻看捐款數額的高低。連所謂的懺悔,都像是明星用緋聞增加收視率的商業行為,完全失去了懺悔本身的含義。
他們的福音節目,主要宗旨是吸引大眾:以大量浮華、誇張、膚淺的舞臺包裝,代替了福音本身,用娛樂為元素吸引了大眾。在這種表演中,福音成為了包裝紙,包裹著金錢和世俗文化。人們看節目,不是因為想聽上帝的話、潔淨自己的心靈,而是想娛樂一下,放鬆一下,順便聽聽所謂的“好消息”(福音)。
在電影中,塔米•菲和吉姆•貝克始終信仰上帝。他們面對的挑戰、受到的誘惑、所走的歧途,都是非常人性的——他們試圖改變舊有問題,卻掉入了新的陷阱。
我為他們扼腕歎息的同時,也不由得回憶起在美國親身經歷的好幾個教會——美國華人教會大部分獨立運作,缺乏正規、透明的行政管理系統,很容易重蹈他們的覆轍。
《塔米•菲的眼睛》這部電影,給了存在諸多問題的北美華人獨立教會一記警鐘。事情雖發生在80年代,但近半個世紀來,導致他們失敗的因素依然在教會中存在。這部電影讓我們再次“以史為鑒”,嚴肅地思考我們未來該走的道路和麵臨的挑戰。
作者留學法國,獲語言學博士。現在美國芝加哥的西北大學任教。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