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流泪谷(苏文峰)

苏文峰

 

自2003年3月号(第9期)起,《举目》杂志刊登了《流泪谷》头3篇小说及评析后,读者的反应相当热烈。许多过去不太注意《举目》杂志的弟兄姊妹,开始逐篇认真地阅读,而且常向我们表达观感。

“流泪谷”这一系列小说之所以轰动,从主题、情节、描述的角度上看,确实有其魅力。故事中生动地表达了海外中国学人灵命成长的困境和挣扎:夏雪的眼泪、萧毅的愤恨、方舟的横眉、石谦的劳碌……全都那样地真实熟悉,仿佛就是我们所在的教会和团契中,许多人的写照。

但是,若我们超越故事情节中恩怨爱恨的外貌,直探故事中每位人物的深层结构,就会看到这些故事中所描述的“海外中国学人灵命成长的障碍”,主要是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当福音进入一个文化群体,开始产生影响力时,通常人们最先改变的,是行为礼仪等外在的层次,例如:婚礼的红袍改为白纱;在用语上,“谢天谢地”改为“感谢主”等。但是,虽然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俨然基督教化,他内在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改变,却非一蹴可即的。

这是一种灵命塑造和“心意更新而变化”的天路历程,需要圣灵的能力、真理的化育和情感意志的降服。因为我们这些因信称义的人,虽然有了天国子民的身份,但“旧社会“的习性观念,一时难改,内在深处的文化烙印,仍然刻骨铭心。

因此,过去人本主义的世界观,和自我中心的人生观,仍然控制了“流泪谷”中多数人的喜怒哀乐。直到“万事互相效力”后,我们的世界观改变了,灵命成长的困境才可能突破。

正如陈庆真在《世界观的交锋》一书所表达的,过去的迷思和迷失,若由智慧的设计者重整调理,就会知道既然万有都“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我们的生活、动作、存留,就不再是自我实现了,而是“都在乎祂”。

举目远眺,流泪谷中的夏雪、萧毅、方舟、石谦、戈虹、高鹏、严君、李大卫、宛如……他们已渐渐卸下婚姻、服事、情欲、骄傲、自卑、追比、忙乱、假我、律法的重担,开始走向有恩有爱的泉源之地。

你看,清晨的日光已临到谷中了。

                                                 ――2003年10月海外校园通讯

海外校园丛书:《流泪谷》简介

自从90年代海外中国学人事工蓬勃兴起后,如何突破他们信主后灵命成长的困难,是许多参与这事工的牧长同工们极关心的课题。2001年起,加拿大校园团契和海外校园杂志的同工共同策划,在几次同工培训营中共收集204份问卷,广面调查中国学人在灵命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各种障碍,并选择十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学人,作深入的个别访谈,对每个人的访谈平均用了15小时。

经过约一年的收集、整理、讨论后,先用小说的形式分7篇故事在网站发表,借此得到网上读者的回应,再请几位具有中国学人事工经验的作者,如林杏音、洪予健、陈惠琬、苏文峰、海平等根据回应写出评析,并提出对教会的建议,开始在《举目》杂志上逐期刊登。

当《流泪谷》中4篇故事和评析在《举目》杂志刊出后,极受欢迎,许多读者迫不急待地要看下一篇故事,觉得故事中每个人的形貌如在眼前,仿佛就是自己或团契一些同工的写照,而且每篇评析也鞭辟入里,极具针对性和建设性。

经过上述问卷、调查、访谈、写作、刊登、回应、评析的过程后,我们觉得此一研究计划的成果已具备出书条件,决定另请李秀全、邱志健、王春安、刘同苏、小刚等十几位牧长及信徒,从他们的角度对7个故事中所呈现的“灵命生长问题”另作回应,使整本书的透视更深更广。

这本费时4年的事工研究成品,所刻划的中国学人灵命成长问题及解决之道,主要是由外在现象(喜、怒、哀、乐、假、忙、爱、傲),探索内在本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问题;研讨的对象虽是中国学人,但也适用于任何初识福音的群体。

                                                 ――《流泪谷》封底文

 

*欢迎向[海外校园机构]订购《流涙谷》。电话:310-328-8200;电邮:order@oc.org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