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苦难多,有祂领你过(凯伦)2022.09.07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2.09.07

凯伦

 

“苦难就是生活”

“当然,他们有苦难,但是……他们毕竟活着,活得实在,并不虚幻;因为苦难就是生活。没有苦难,生活还有什么乐趣。”——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

高大的梧桐寂寥地耸立在那里,万国博览建筑群一片荒凉,四通八达的桥梁也没了往日的车流。这座曾被誉为“东方明珠”的城市,在2022年春天按了暂停键。情况虽与两年前疫情开始时有区别,但衍生出的次生灾害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分贫富贵贱,所有人都要面对统一的居家隔离政策、反复的核酸检测、物资供应的短缺,以及一些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问题。

身居在这个城市的我,只能活在封闭的宅家空间。看着这个世界好似被笼罩在苦难的诅咒中:战争、饥荒、瘟疫,各种事故已经成为了生活的常态!。

 

上帝那么好,为何还有苦难?

曾经有人问我:“你相信的上帝这么好,又掌管了一切,为何世上还有这么多不幸和灾难?”我有时哑口无言,有时则以 “你要相信上帝托住万有,要相信祂的良善”等这类话来支吾回答,并在无法令对方信服中结束了对话。

现在想来,原来是我自己尚存疑惑,心里没有答案。

后来,我详细查考圣经,才渐渐明白:自从罪进入这个世界后,苦难成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的必然遭遇。临到我们的不幸,很可能是由于自身的罪、他人的罪;当然,也可能是来自上帝的试炼。

 

忧愁变为喜乐

在《创世记》中,约瑟先遭到兄弟嫉妒并出卖,再被护卫长的妻子陷害,后又被人遗忘在监牢里。一名少年几经转折、落入了人生的无限黑暗中。他的故事可读性很强,当然也有深深的预表之意。

令人动容的,不仅是主人公生命的曲折,更是他在该卷书末尾说的那句:“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许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创》50:20)。

大卫王有时因自己的罪痛哭悔改(参《诗》38,51),有时因为遭遇仇敌而呼求主(参《诗》69);在《诗篇》第88章中,诗人将遭受的苦难痛处表达得淋漓尽致,并高呼“祂是我的避难所,是我的山寨,是我的上帝,是我所倚靠的……你必不怕黑夜的惊骇,或是白日飞的箭,也不怕黑夜行的瘟疫,或是午间灭人的毒病”(《诗》91:2 -6)。

这让我们看到,愿意呼求上帝之名的百姓,纵使在世上经历苦难,上帝不会忘记给予他们安慰。正如先知何西阿所说的:“祂撕裂我们,也必医治;祂打伤我们,也必缠裹”(《何》6:1)。

一个人倘若经历苦难,必定是他在为自己的罪付上代价吗?好牧人打破了这种“受害者有罪论”:“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上帝的作为来。”(《约》9:3)当拉撒路生病时,耶稣说:“这病不至于死,乃是为上帝的荣耀,叫上帝的儿子因此得荣耀。”(《约》11:4)。

事实上,圣经从没有应许过我们在世能免受任何苦难,反倒是让我们看到,苦难成了这个罪恶的世界的“底色”。初代教会宣扬的那句真理值得深思,“我们进入上帝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徒》14:22)。

在这路程中,上帝真的把我们的每一滴泪水都收在祂的皮袋里(参:《诗》56:8)。祂关注、保护我们每一位。

约伯恐怕经历了人类可以经历的苦难的极致。彼时坐在炉灰中的他,还不知道他的故事会被记载下来。然而他说:“祂知道我所行的路;祂试炼我之后,我必如精金。”(《伯》23:10)何西阿在写下“医治、缠裹”之前,呼吁上帝的百姓务要“切切寻求祂,归向祂”(《何》5:15)。先知哈巴谷在看见一片荒芜的景象后,仍旧发出震撼人心的赞美:“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上帝喜乐。”(《哈》3:18)

上帝的这些百姓经历著痛苦,但他们的人生却看到了不一样的色彩。

而耶稣在受难前,对祂爱的人说,“你们将要忧愁,然而你们的忧愁要变为喜乐……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16:20-33) 。而祂能够“体恤我们的软弱,因祂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来》4:15)。

也许就是因为牢牢抓住了那应许,抑或是在去大马士革路上的光照,保罗劝慰我们在患难中也要欢欢喜喜(参《罗》5:3-5)。他即使是在狱中,我们都会在他的书信里,读到他盼望上帝的儿女能忍耐和喜乐。

的确,如果我们躲不开今生的劳苦,心中又没有对永恒的盼望,岂不是比世人更惨?在《罗马书》8章18至30节,我们能够看到伟大的福音斗士,如何阐述当下的苦难和将来的荣耀及盼望。

 

苦难将我们领向何处?

世人爱说,“苦难是一笔财富”;英语谚语则说:“A blessing in disguise”(因祸得福。编注)。

无法否认,世人从经验中慢慢总结出很多消愁的路,甚至也提供一些可以暂时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并非想说这些都是无用的,但既然已有上帝为我们趟过这一条苦难的道路,我们何不去上帝面前,安静地听祂说。

奥古斯丁认为,苦难是上帝的连枷,用来脱去我们身上无用的外壳;这并非是要焚毁我们,而是要精炼我们。(编注1)

17世纪的清教徒理查德·巴克斯特(Baxter),也有一句话与教父遥相呼应:“苦难拔去了心灵的门闩,使圣言更容易进入。”(”suffering so unbolts the door of the heart, that the Word hath easier entrance.” 编注2)

加尔文在其著作《基督教教义》第2卷第9章中,说上帝藉患难,减少我们对今世过度的爱。但他并未说,我们就该厌恶一切,而是强调:“照上帝的旨意,珍惜祂所给我们的每一个新的日子,好让我们的疲倦,至终不至于成为埋怨和不耐烦。因今世就如哨岗。”

至于卡森(D.A.Carson)在《认识苦难的奥秘》中,则提出了 “终点展望”:

“基督徒在思想罪恶与苦难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由终点展望那极致的国度、那天堂与地狱间最终极的分野。我们所事奉的是一位公义的上帝,至终,不但公义会被执行,而且人人将得见其成就。”

 

主手领你过

尽管眼下的生活处处是苦难,我也见闻过许多人对苦难的探讨,但我认为自己对苦难的认识仍实在太浅。

有些人的经历,非你我能明白。就像我住在遮风挡雨的屋簷下,就可能没法切身体会,在封城中无法得到及时医治的病患所经历的苦,还有那些日夜守在一线岗位的服务人员,甚至是穿梭在整个城市的快递员面临的问题。

记得以前在做心理咨询时,一位督导老师曾说过,不是咨询师说什么话,用何心理治疗方案,有时单单咨询师的在场、聆听,就是给来访者最好的帮助。同样的,面对正在经历患难的家人或好友,有时最大的支持,并不是像约伯的3位朋友给他一番讲理,而是一声简单的问候,是一餐一食中的陪伴,是默默为他/她献上的祷告。

我认识一位海归硕士,在回乡后正打算好好开始工作之际,却被诊断出早期癌症。手术后她回到家,大半夜坐在黑暗里,问上帝为什么?没有答案。最后,她跟上帝说:“算了吧,这辈子废了,就混混日子吧……”但慈爱的至圣者把右手放在了她的肩上,扶持着她说,“I am not done with you.”一年后,她找到了一生的标杆。

今天不管我们正在经历什么,也许是压得人喘不过气的重担,也许是在繁琐世事中的焦躁不安,要记得把这一切交给爱我们的上帝,祂在死荫的幽谷中,对我们不离不弃。因为“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罗》8:28)。

愿我们在祂的应许中,找到不丧胆的力量,也在祂的蓝图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一生荣耀祂!

 

作者是80后,中小学心理辅导老师。

 

编注:

1.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王朝阳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12。

2.:Richard Baxter, The Saint’s Everlasting Rest; Or, A Treatise of the Blessed State of the Saints, in Their Enjoyment of God in Heaven(T. Allen, 1799), 179.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