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郑期英
“近代中国教会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份纯粹传福音的刊物是可以持久的,像《抉择》、《灯塔》等……”这是当年我们要创办《海外校园》杂志时,几位内行的好朋友给我们的劝告。18年转眼过去,《海外校园》杂志第100期已在美工设计中,在这出刊前夕,真是百感交集,而最多的是感恩。感谢神,因祂有说不尽的恩典!
文字前辈的鼓励
在文峰投入文字事奉这40多年中,得到许多文字前辈的鼓励,其中最让他难忘的是已回天家的许牧世教授。从1974年认识他开始,许教授总是多所鼓励。他说基督教刊物很少能维持下去,常常几年就消失了,他鼓励文峰要走下去。他并且承诺,任何时候去找他,他一定拨出时间给文峰。
那年,在纽约,他正在翻译现代中文译本圣经,他是总负责人。那天文峰去找他,发现原来当天他有翻译者的编辑会,他就对其他人说:休息一个小时,然后和文峰谈话。《海外校园》创刊不久,他写信来,鼓励我们说这是他看过的最好的福音刊物,让我们忐忑的心得到极大的激励。
后来,他不仅在经费上支持海外校园的事工,还为《海外校园》写了很多文章,如《井的故事》、《瓦器中的宝贝》等。
在海外华人基督教出版界中,他是泰山北斗级人物,《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是由他组织,编译的,但他却不吝关心鼓励后进。他的谦冲为怀、提携后辈,成为我们效法的榜样。
还有已息了世上劳苦的薛玉光牧师,我们称他薛叔叔,他律己极严,是在传道人的品格和风骨上,影响我们极深的人之一。《海外校园》创刊后,有几回我们去新加坡,那时他和师母在苏丹内地会事奉,每次去看他们,临走时薛叔叔都会交给我们一个信封,里面装有为《海外校园》的奉献;看到那几百块美金,心中非常感动,那是他们这对老宣教士省吃减用所献上的,也是对我们晚辈的鼓励。
还有谢模善老前辈,他来信除了鼓励外,并提醒我们每行最前面不能是标点符号(避头点)。当时中文排版不像现在这么进步,经他提醒后,我们编排时就特别注意。
以文会友的喜悦
在编辑《海外校园》的过程中,最开心的事是和许多作者成为朋友,就像泰戈尔在《颂歌集》中所说的“你已使我认识素不相识的朋友……,你已缩短了距离,使生人变成兄弟。……把我心和陌生人的心,联系在一起。”
里程弟兄(现在已是牧师)是第一位因编《海外校园》而认识的作者。早在1991年《海外校园》筹备之初,里程弟兄就给我们打电话,鼓励并提供建议。早期《海外校园》每一期主题,他都一一详列慕道友可能会问的问题,让我们在编辑时具有针对性。后来他献身全职事奉,读神学院,开创神学培训事工,我们一直保持紧密的联系。他写的《游子吟》,帮助了海内外许多的慕道朋友归信基督。
范学德,一位真诚亲切的东北人,话稍微说快点我们就听不懂,但从他投第一篇稿子起,我们就成为朋友。他写《我为什么不愿成为基督徒》时,坦然接受我们的建议――更换文体;后来,他又陆陆续续写了好几本书,他曾是我们的特约编辑,也是亲密战友。
天婴,第一眼在多伦多大学查经班见到她,那时她还没信主,只觉得她是个时尚女青年。1998年她投来第一篇稿子,《一个弃婴的回归》,此后,她就常常为杂志写稿。十多年来,我们不定时地通电话,每次都至少一两个钟头,我们谈近况,谈对事物的感受,无所顾忌,她也常有新点子,新想法。《流泪谷》是她第一次尝试用小说的方式,探讨属灵生命成长的问题,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
心渔,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灵命塑造营上,她很直率地用纸条指出文峰在讲道时的口误,我们就这样认识了。知道她对文字工作有负担,我就鼓励她多写。这么多年来,她写了不少文章,也翻译了好几本书。偶尔我们发发邮件互通消息,彼此分担烦恼。
还有远志明、宁子、龚济民、方仁念、小刚、基甸、刘同苏、张路加……若要一一数说,篇幅就不够了。
生命成长的惊叹
在不少作者的生命中,神让我们见证了福音改变的大能,是那么奇妙,让人惊叹!
再生、荣子夫妇,在婚姻濒临破裂之际,荣子先信了主,神的大爱临到这个家。1995年在巴黎,再生流着泪和文峰分享了他外遇的事,文峰带领他作了决志祷告。第二年复活节就传来再生受洗的好消息。再接着,再生放下工作全时间服事主。几年后,荣子也加入了全时间服事主的行列,夫妻二人同心同行,带领了许多留学生归向基督,他们的家成为许多异乡游子流连忘返之地。《海外校园》中的《巴黎春回》《破镜重圆》,就是他们的故事。
卢洁香,1993年信主不久,就将她的得救见证写成《深情》一文,登在《海外校园》杂志第1期上。后来她去读神学,投入全时间事奉,并在2001年回应神的呼召,踏上柬埔寨宣教之途。她每次来洛杉矶,我们都会相聚。9年来,一位单身姐妹,在复杂的金边,披荆斩棘,建立教会,去年更建立了一间可容纳几百人聚会的教堂和宣教中心。这其间,所遭遇的辛酸,所付上的代价,笔墨难以形容,然而却让我们的姐妹生命更成熟,更丰富。
长江后浪推前浪
“80后”是一个新被关注的群体,有别一般人对这个群体的印象――颓废、没有方向和使命感,《海外校园》新一代的80后作者,陆百加、小鱼、戚路、亚萨、夔儿、罗博学等,却个个有思想、有传福音的使命感,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希望。
当然,能够出刊100期,除了作者们辛勤地耕耘,广大读者们的支持,编辑群的同心配搭,美工们尽心竭力外,还有[海外校园机构]行政同工默默地摆上,这是一个团队的事奉。想到在神永恒的计划中,在中国学人大批归主的历史时刻里,[海外校园机构]能参与其中,只有感恩。
本文原刊于2010年2月海外校园通讯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