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咫尺天涯,家中異文化(意蓉)2022.10.29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2.10.29

意蓉

“異國風情”

講到異文化,我們的想像可能就奔馳起來——土著、圖騰、聽不懂的語言、看不懂的文字,等等。

多年前我女兒升級到初中週五團契,我也隨著升級,到團契帶領6年級的學生。令我驚訝的是,我忽然彷彿置身於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環境—— 孩子們都面熟,他們的父母我也多半認識,然而在團契中,我卻很難和他們對話。

我認為重要的,他們並不在意;使他們興奮的,我卻懵懂。有些孩子常常處於一種遊戲玩耍的狀態,而另一些孩子,又處於無動於衷的狀態。無論是敬拜、信息、還是討論,都很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進入話題不容易,分享聖經更是難上加難。

於是,週五不再是我期待的日子。

起初,我安慰自己,“新服事常常會這樣,會習慣的。我要學著講話態度更友好些,語氣更肯定些,更多用聖經教導孩子……” 結果呢,收效並不明顯。我難免沮喪。無論講什麼都沒有聽眾的感覺,真是很難形容。

最終我明白,我走進了一個陌生的環境,面對一個陌生的族群。不見得非要爬山涉水,到海角天涯,才得以進入“異國風情”。

古時候,隔一座山就是另一個世界,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同。而今,萬水千山已無法將人阻隔,身邊的人卻未必能夠言語相通。親手帶大的孩子,朝夕相處,也未必能傳承文化。我們與孩子之間,似乎有無形的高山深洋相隔。家中有異文化,咫尺天涯!

我和先生在這樣的環境裡,掙扎、學習、服事了三年。

頻率不同步

8月,[海外校園機構]的蘇文峰牧師,來到我們的夏令會,講家庭信仰的傳承。我聽後感到非常震撼,又想起那段經歷。我們夫婦進到初中生團契,和宣教士來到異文化的環境,也差不了太多。不過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並不解這一點。

當時我們期待,孩子們是迷你版的大人。我們可以和他們溝通,就像和成人小組的弟兄姐妹交通一樣。我們最多只需要低頭、微笑、把語速放慢就行了。這種期待,實在誤導了我們!

首先,孩子們不是迷你版的成人。他們是孩子!其次,他們是ABC(美國出生的華人),不是CBC(中國出生的華人)。他們生在美國,受美國教育,交美國朋友,看美國電影,玩我們沒玩過的電腦遊戲,浸泡在美國的時尚概念、消費潮流中……

他們和我們,思維、語言都不在一個頻道上。雖然大家說的是一樣的中文或英文,但“語言”的範疇,是遠遠超出文字和音節的。

年齡、背景、文化的不同,使溝通大打折扣!感覺上,是孩子們不太聽話,其實很大程度上是頻率不同步、“語言”不通了!

把握有限時間

反思這段經歷,我問自己:我們能做些什麼呢?怎樣才能跨越這種“異文化”,將我們的信仰,傳承給下一代呢?

孩子們在教會的時間很有限,每週不過幾小時。其實,孩子們在家裡,和父母共處的清醒時間,也不過每天幾小時、每週幾十小時。他們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讀書,是做功課,上鋼琴課和網球課,和朋友聊天,玩遊戲,睡覺……因此,要和孩子建立共同的語言、傳承信仰,我們真需要把握好這有限的時間!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3章6節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唯有上帝叫他生長。” 我們做父母、輔導的,常常親身經歷這節經文。有時候,改變一個孩子,很容易——上帝給我們機會,幾句話,一件事,人就改變了!然而也有時候,好難啊!日復一日,種子撒下去,水澆上去,感情投注進去,似乎全是無用功。

不過,保羅說的好,我們的工作,就是抓住機會,殷勤撒種、澆灌。上帝會在祂的時間,讓孩子成長!

傳承的要訣

怎樣殷勤撒種、澆灌,促成他們的成長呢?《申命記》中,有家庭信仰傳承的要訣。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 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 ”(《申》6:6-7)

這裡說,上帝吩咐的話,我們要殷勤教訓兒女。可是怎樣才算殷勤呢?一週講一次,夠殷勤嗎?一天一次呢?還是要一個小時講一次?

 “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 ”。坐、行、躺、起,幾乎涵蓋了我們清醒時所有的姿態!就是隨時都要和孩子談論。這做得到嗎?農耕畜牧時代,孩子和父母整天在一個屋簷下,尚有可能。現今,大人上班,孩子上學,全天家人在一起也就是幾個小時。難道在一起就教訓孩子嗎?

我們再來看一下經文。“談論”二字,原文的涵義是非常豐富的。英文聖經字典說:

“Talk,A primitive root; perhaps properly to arrange; but use  figuratively (of words) to speak; rarely (in a destructive sense) to subdue: answer, appoint, bid, command, commune, declare, destroy, give, name, promise, pronounce, rehearse, say, speak, be spokesman, subdue, talk, teach, tell, think, use [entreaties], utter, X well, X work.”

就是說, Talk一詞,意思不僅僅是談論,還可能是擺設、佈置、安排, 也有回答、要求、命令、溝通、宣揚、談話、教導、告訴、思考等等意味。

 這給我很大的啟發。“教訓”、“談論”的內容,是“佈置,擺設,安排”出來的、展現出來的。我想,聖經的意思,不是讓父母整天喋喋不休地對兒女說教,而是在生活起居,“坐、行、躺、起”中,自然展現,傳遞生命信仰。

當然,語言教導是免不了的,但不能僅僅使用口頭述說。據研究,一個人說話時,其話語所傳遞的信息,只占了完整信息量的7%-30%。他的肢體語言、眼神、口吻、姿態,都傳遞了更加豐富、完整的信息。

也就是說,家庭生活的種種,都要傳遞信仰和生命。父母要用心去佈置環境,讓孩子們接受薰陶(如久入芝蘭之室);擺設內容,讓孩子門接受、習慣;安排機會,讓孩子們領悟學習。

精心佈置的氛圍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父母本身的生活與生命——與上帝、與人的關係,做事的動機、取捨,生活節律,個性脾氣種種,都在對兒女說話。《申命記》告訴我們,無論坐、行、躺、起,都要把上帝的話呈現出來,而不只是言語的“談論”。

這樣日復一日, 信仰,就成為兩代人乃至三代人共同的生活方式。是自然的承襲,而不是外加的道理。

關於信仰的傳承,我想到兩點,值得特別留意的,在此拋磚引玉,與大家分享。

第一點:從小培養

上帝不喜歡以色列人和外族人通婚,為什麼?因為以前的社會是相對封閉的,而婚姻是一個門戶,可以打開,將外邦風俗自然地引入家中。因此,在傳承信仰中,婚姻這一關,是上帝子民要重點把守的。

如今,外邦的風俗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孩子從手機、遊戲、學校、同學等各個方面,都可以大量吸收異教文化。所以,父母行使管家的權柄,要把關的地方就很多。

前些天,我去參加野餐,看見一幕,非常有啟發性:

一個家庭來晚了。大熱的天氣,一家人汗涔涔的。我順手拿了兩罐可樂,給那家的兩個孩子——一兒一女,不到10歲的樣子,非常陽光。他們拿著飲料,首先笑眯眯地跑去問媽媽,可不可以喝。

媽媽起初笑而不答(這家平時大約不讓孩子喝碳酸飲料),但稍稍遲疑後,媽媽還是微笑著點頭了。兩個孩子興奮地離開,蹦蹦跳跳到一邊,拿著可樂,打算享用。可琢磨半天,居然不知道怎麼開罐。顯然,長到八、九歲了,這對姐弟還沒喝過可樂、開過可樂罐呢!

“這家的規矩真好啊!”我暗暗讚歎!

這對姐弟讓我印象深刻:先去問媽媽,笑笑的問,父母也笑笑的答。見我們這些叔叔、阿姨,他們也是笑笑的對話,正視對方。

帶過初中生後,我知道這些都不是普通,而是難得的!不是所有的家庭走出來的孩子,都如此這般。

那天人多,我沒時間和這家父母細談。不過,我很有興趣去聽聽他們的養育兒女之道!

碳酸飲料喝不喝,其實並不重要!我只是想藉此說明:社會上比比皆是、普遍接受、極富誘惑力的東西,不一定有利身心健康。是否要開門,讓這些東西進入孩子的生活,什麼時候允許進入,什麼程度,父母要慎思把關!比如手機,比如社交媒體,比如遊戲……

回想起來,我很多習慣、興趣,都是小時候養成的。很多喜歡吃、常常想念的食物,也都是孩提時代愛上的。小時候生活習慣的培養,影響深遠。屬靈習慣的培養,也是一樣!孩子小的時候,是沒有分辨力的。如果門戶大開,放任自由,那麼很多毒素,會長驅直入。日後再要拔除,就費力了。

這家人給我們一個提示:好習慣,從小培養;好關係,儘早建立!

第二點:由內至外

細細讀《申命記》6章6-9節:“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 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 也要系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 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申》6章6-9)

教訓兒女,父母自己先要站穩。父母本身也不是百毒不侵、無懈可擊的。上帝的話,就是父母靈魂的錨。《申命記》要以色列人把上帝的話“繫在手上”、“戴在額上”—— “繫在手上”是給自己看的,為時時提醒自己。“戴在額上”,是給別人看的,是向外傳達自己的立場、心志。後面的“寫在房屋的門框上”,就是全家人的宣告;“並你的城門上”,擴大到全城了!

就此我們可以看見進程與藍圖:信仰是由裡向外擴展的,從父母到孩子,從個人到家庭,從家庭到社會。這也是上帝給亞伯拉罕的呼召。

孩子成長的過程,父母要珍惜,善用這段時間。孩子在成型的(formative)過程中,上帝允許他們在“家”這個保護傘之下,在父母身邊,哪兒也去不了,並渴望父母的的關注,父母對此一定要珍惜,切莫錯失良機!要捨得花時間在家裡,在孩子們身上,在自己身上,殷勤管理上帝交給的產業,一家人一起認識上帝,操練上帝的話,認罪悔改,禱告尋求仰望上帝。

同心合意,不只是在教會弟兄姐妹、同工之間,更應該在家中。家文化從異到同,是可行的。在上帝沒有難成的事!以此共勉!

作者是大學兼職教授,在美國芝加哥教會服事年輕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