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咫尺天涯,家中异文化(意蓉)2022.10.29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2.10.29

意蓉

“异国风情”

讲到异文化,我们的想像可能就奔驰起来——土著、图腾、听不懂的语言、看不懂的文字,等等。

多年前我女儿升级到初中周五团契,我也随着升级,到团契带领6年级的学生。令我惊讶的是,我忽然仿佛置身于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 孩子们都面熟,他们的父母我也多半认识,然而在团契中,我却很难和他们对话。

我认为重要的,他们并不在意;使他们兴奋的,我却懵懂。有些孩子常常处于一种游戏玩耍的状态,而另一些孩子,又处于无动于衷的状态。无论是敬拜、信息、还是讨论,都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进入话题不容易,分享圣经更是难上加难。

于是,周五不再是我期待的日子。

起初,我安慰自己,“新服事常常会这样,会习惯的。我要学着讲话态度更友好些,语气更肯定些,更多用圣经教导孩子……” 结果呢,收效并不明显。我难免沮丧。无论讲什么都没有听众的感觉,真是很难形容。

最终我明白,我走进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一个陌生的族群。不见得非要爬山涉水,到海角天涯,才得以进入“异国风情”。

古时候,隔一座山就是另一个世界,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而今,万水千山已无法将人阻隔,身边的人却未必能够言语相通。亲手带大的孩子,朝夕相处,也未必能传承文化。我们与孩子之间,似乎有无形的高山深洋相隔。家中有异文化,咫尺天涯!

我和先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挣扎、学习、服事了三年。

频率不同步

8月,[海外校园机构]的苏文峰牧师,来到我们的夏令会,讲家庭信仰的传承。我听后感到非常震撼,又想起那段经历。我们夫妇进到初中生团契,和宣教士来到异文化的环境,也差不了太多。不过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并不解这一点。

当时我们期待,孩子们是迷你版的大人。我们可以和他们沟通,就像和成人小组的弟兄姐妹交通一样。我们最多只需要低头、微笑、把语速放慢就行了。这种期待,实在误导了我们!

首先,孩子们不是迷你版的成人。他们是孩子!其次,他们是ABC(美国出生的华人),不是CBC(中国出生的华人)。他们生在美国,受美国教育,交美国朋友,看美国电影,玩我们没玩过的电脑游戏,浸泡在美国的时尚概念、消费潮流中……

他们和我们,思维、语言都不在一个频道上。虽然大家说的是一样的中文或英文,但“语言”的范畴,是远远超出文字和音节的。

年龄、背景、文化的不同,使沟通大打折扣!感觉上,是孩子们不太听话,其实很大程度上是频率不同步、“语言”不通了!

把握有限时间

反思这段经历,我问自己: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怎样才能跨越这种“异文化”,将我们的信仰,传承给下一代呢?

孩子们在教会的时间很有限,每周不过几小时。其实,孩子们在家里,和父母共处的清醒时间,也不过每天几小时、每周几十小时。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读书,是做功课,上钢琴课和网球课,和朋友聊天,玩游戏,睡觉……因此,要和孩子建立共同的语言、传承信仰,我们真需要把握好这有限的时间!

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3章6节说:“我栽种了,亚波罗浇灌了,唯有上帝叫他生长。” 我们做父母、辅导的,常常亲身经历这节经文。有时候,改变一个孩子,很容易——上帝给我们机会,几句话,一件事,人就改变了!然而也有时候,好难啊!日复一日,种子撒下去,水浇上去,感情投注进去,似乎全是无用功。

不过,保罗说的好,我们的工作,就是抓住机会,殷勤撒种、浇灌。上帝会在祂的时间,让孩子成长!

传承的要诀

怎样殷勤撒种、浇灌,促成他们的成长呢?《申命记》中,有家庭信仰传承的要诀。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 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 ”(《申》6:6-7)

这里说,上帝吩咐的话,我们要殷勤教训儿女。可是怎样才算殷勤呢?一周讲一次,够殷勤吗?一天一次呢?还是要一个小时讲一次?

 “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 ”。坐、行、躺、起,几乎涵盖了我们清醒时所有的姿态!就是随时都要和孩子谈论。这做得到吗?农耕畜牧时代,孩子和父母整天在一个屋簷下,尚有可能。现今,大人上班,孩子上学,全天家人在一起也就是几个小时。难道在一起就教训孩子吗?

我们再来看一下经文。“谈论”二字,原文的涵义是非常丰富的。英文圣经字典说:

“Talk,A primitive root; perhaps properly to arrange; but use  figuratively (of words) to speak; rarely (in a destructive sense) to subdue: answer, appoint, bid, command, commune, declare, destroy, give, name, promise, pronounce, rehearse, say, speak, be spokesman, subdue, talk, teach, tell, think, use [entreaties], utter, X well, X work.”

就是说, Talk一词,意思不仅仅是谈论,还可能是摆设、布置、安排, 也有回答、要求、命令、沟通、宣扬、谈话、教导、告诉、思考等等意味。

 这给我很大的启发。“教训”、“谈论”的内容,是“布置,摆设,安排”出来的、展现出来的。我想,圣经的意思,不是让父母整天喋喋不休地对儿女说教,而是在生活起居,“坐、行、躺、起”中,自然展现,传递生命信仰。

当然,语言教导是免不了的,但不能仅仅使用口头述说。据研究,一个人说话时,其话语所传递的信息,只占了完整信息量的7%-30%。他的肢体语言、眼神、口吻、姿态,都传递了更加丰富、完整的信息。

也就是说,家庭生活的种种,都要传递信仰和生命。父母要用心去布置环境,让孩子们接受薰陶(如久入芝兰之室);摆设内容,让孩子门接受、习惯;安排机会,让孩子们领悟学习。

精心布置的氛围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父母本身的生活与生命——与上帝、与人的关系,做事的动机、取舍,生活节律,个性脾气种种,都在对儿女说话。《申命记》告诉我们,无论坐、行、躺、起,都要把上帝的话呈现出来,而不只是言语的“谈论”。

这样日复一日, 信仰,就成为两代人乃至三代人共同的生活方式。是自然的承袭,而不是外加的道理。

关于信仰的传承,我想到两点,值得特别留意的,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分享。

第一点:从小培养

上帝不喜欢以色列人和外族人通婚,为什么?因为以前的社会是相对封闭的,而婚姻是一个门户,可以打开,将外邦风俗自然地引入家中。因此,在传承信仰中,婚姻这一关,是上帝子民要重点把守的。

如今,外邦的风俗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孩子从手机、游戏、学校、同学等各个方面,都可以大量吸收异教文化。所以,父母行使管家的权柄,要把关的地方就很多。

前些天,我去参加野餐,看见一幕,非常有启发性:

一个家庭来晚了。大热的天气,一家人汗涔涔的。我顺手拿了两罐可乐,给那家的两个孩子——一儿一女,不到10岁的样子,非常阳光。他们拿着饮料,首先笑眯眯地跑去问妈妈,可不可以喝。

妈妈起初笑而不答(这家平时大约不让孩子喝碳酸饮料),但稍稍迟疑后,妈妈还是微笑着点头了。两个孩子兴奋地离开,蹦蹦跳跳到一边,拿着可乐,打算享用。可琢磨半天,居然不知道怎么开罐。显然,长到八、九岁了,这对姐弟还没喝过可乐、开过可乐罐呢!

“这家的规矩真好啊!”我暗暗赞叹!

这对姐弟让我印象深刻:先去问妈妈,笑笑的问,父母也笑笑的答。见我们这些叔叔、阿姨,他们也是笑笑的对话,正视对方。

带过初中生后,我知道这些都不是普通,而是难得的!不是所有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都如此这般。

那天人多,我没时间和这家父母细谈。不过,我很有兴趣去听听他们的养育儿女之道!

碳酸饮料喝不喝,其实并不重要!我只是想借此说明:社会上比比皆是、普遍接受、极富诱惑力的东西,不一定有利身心健康。是否要开门,让这些东西进入孩子的生活,什么时候允许进入,什么程度,父母要慎思把关!比如手机,比如社交媒体,比如游戏……

回想起来,我很多习惯、兴趣,都是小时候养成的。很多喜欢吃、常常想念的食物,也都是孩提时代爱上的。小时候生活习惯的培养,影响深远。属灵习惯的培养,也是一样!孩子小的时候,是没有分辨力的。如果门户大开,放任自由,那么很多毒素,会长驱直入。日后再要拔除,就费力了。

这家人给我们一个提示:好习惯,从小培养;好关系,尽早建立!

第二点:由内至外

细细读《申命记》6章6-9节:“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 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 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 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申》6章6-9)

教训儿女,父母自己先要站稳。父母本身也不是百毒不侵、无懈可击的。上帝的话,就是父母灵魂的锚。《申命记》要以色列人把上帝的话“系在手上”、“戴在额上”—— “系在手上”是给自己看的,为时时提醒自己。“戴在额上”,是给别人看的,是向外传达自己的立场、心志。后面的“写在房屋的门框上”,就是全家人的宣告;“并你的城门上”,扩大到全城了!

就此我们可以看见进程与蓝图:信仰是由里向外扩展的,从父母到孩子,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这也是上帝给亚伯拉罕的呼召。

孩子成长的过程,父母要珍惜,善用这段时间。孩子在成型的(formative)过程中,上帝允许他们在“家”这个保护伞之下,在父母身边,哪儿也去不了,并渴望父母的的关注,父母对此一定要珍惜,切莫错失良机!要舍得花时间在家里,在孩子们身上,在自己身上,殷勤管理上帝交给的产业,一家人一起认识上帝,操练上帝的话,认罪悔改,祷告寻求仰望上帝。

同心合意,不只是在教会弟兄姐妹、同工之间,更应该在家中。家文化从异到同,是可行的。在上帝没有难成的事!以此共勉!

作者是大学兼职教授,在美国芝加哥教会服事年轻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