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谐的双重奏(乃洁)

乃洁

本文原刊于《举目》21期

华文主干之下

      二十一世纪,随着华人移民的大量涌入,北美华人事工开始不断扩展,新的华人教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儿童及青少年的事工,也成了教会不可忽视的一环。

        今日的华人教会大都采用双语、双轨制。中文部与英文部,各聘有专职的牧师或传道人。在这以华文为主干的教会结构下,英文部事工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中、英文部 彼此成员背景、年龄、文化和沟通方式的差异,是否会影响教会的同心和工作的推展?如何帮助中、英文部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增进彼此了解?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二位年轻的英文部牧师与传道人,请他们就自己的服事经验提出看法。

       第一位是Peter Wang(王为光),1994年自柏克莱大学毕业。1996年进入中华归主教会,成为青少年事工主任(Youth Ministry Director)。1998年转入圣荷西基督徒会堂(Chinese Church in Christ San Jose,CCIC-SJ),任英文部牧师。目前担任CCIC Cupertino新堂英文部牧师。

        另一位是Joey Wang(王均一),1998年自柏克莱大学建筑系毕业。大学毕业后在哥敦康维尔神学院(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进修四年。2003年7月加入中华归主教会(Chinese For Christ Church,CFC),担任青少年传道。

事工成长原因

        说到蒙召事奉,二位年轻人都是在大学时,渐渐有感动,毕业后要全职事奉神。二人对第二代华人也有很深的负担。Peter在CCIC-SJ教会服事六年的时间,青少年聚会的人数从20-40人,增加到160-180人。问到青少年事工增长的原因,Peter列出下列几点:
1.长老们对青少年事工,能以开阔的心胸去接纳和支持,使青少年事工有自由成长的空间。
2.大专生和在职青年的参与同工。借着他们对青少年的思想与需要的了解,事奉上比较没有代沟。
3.栽培与造就青少年领袖。让青少年学习做小组长,负起查经及关怀的责任。青少年因此对小组与教会更有认同感。
4.有计划地增加全时间同工的聘用。不同的恩赐,能使青少年事工更多元化。
5.稳定的同工。这对青少年生命的帮助与事工的计划,有很大的助益。
Joey在CFC英文部负责青少年事工,也深觉长老和资深牧师对青少年事工的支持,以及全时间同工的增加,是使青少年事工增长的重要原因。

多方面的差异

        谈到中、英文部成员,在背景、年龄、文化上的差异,二人指出:
1.华人教会中文部,多以移民为主,较固守传统文化,事工策略上倾向保守;英文部下一代ABC(美国出生的华裔)对文化寻根没有概念,对西方文化则强烈认同;对美国教会的一些作法和模式,也比较倾向接纳与学习。
2.中文部信徒较多关心自己教会的成员,较少关心社区的需要;在宣教对象上,也以华人、特别是移民为主。英文部信徒多在本地出生,在宣教上,不会只定位于“华人”或“中国移民”,而会扩及于社区中不同种族的人。
3.英文部成员以青少年为主,也多为中文部成员的子女。中文部对英文部的沟通,很容易流入“家长式作风”(Paternalism),即期望英文部的成员多听从。

建立良好关系

       在这些分歧上,中,英文部如何取得互相的了解,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呢?
1. 利用双语、双向的沟通优势
以Joel和Peter为例,他们都会听、说中文,有利于与中文部长执、牧师的沟通,也挪去许多因语言而产生的障碍。而且,Joey本身在CFC教会长大,教会的人对他十分熟悉。Peter一家人也在CCIC聚会许久。在接纳与信任度上,俩人均占了相当大的优势。

        Peter特别指出,今天许多华人教会英文部传道人。无法待得长久,语言的障碍,常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2. 与领导阶层的沟通与了解
Joey认为,中、英文部的牧长,先要有良好的关系与沟通,才能带动会众之间良好的互动。牧长间关心对方的事工,才能影响会众关心彼此的事工。中、英文部牧长可藉定期的牧长会、祷告会,了解彼此的现况与需要。

        目前CCIC和CFC的中、英文部牧长,每周均有一起查经、分享与祷告的时间,互相造就,也互相代祷。

3. 举办联合聚会与活动
Joey说,CFC常有联合聚会,例如宣道年会、受洗主日等。教会中文部的年轻夫妇,也常与英文部大专及在职青年,举行周六篮球比赛,或联合聚会。借着这些活动,促进彼此的认识与了解。

        Peter则认为,联合聚会基本上有其难处,如语言,方式,讲员,题目等。双方在联合聚会中,都需做一些牺牲与妥协,效果也不一定如预计的好。所以目前在CCIC Cupertino新堂尚未实行。

4. 必须做一些改变
Peter特别提出,教会若希望更多青年回到教会,教会本身必须做一些改变。

        例如,将英文部的领导同工纳入核心层,参与教会的重要决策,而非由中文部主导,英文部只是附从;在聚会型式、敬拜型态上,给予英文部更多的自由,用较能吸引 青年人的方式来敬拜;在宣教方向上,不只着重中国人与同文化的宣教;在经费使用上,中、英文部双方能取得共识,而不是只强调某项事工。

5. 牧者对教会要有整体看法
Joey提出,牧者如何看待教会,会影响教会事工的推动。牧者若把教会当作一个整体,中、英文部都是教会的一部份,则在计划事工时,会考虑对方。否则容易成为各自独立,彼此分开的个体。

目前最大困难

        华人教会英文部事工,目前面临的难处是什么?
1. 家长式作风
Peter忧心的是,华人教会若以新移民为主要福音对象,教会对青少年及儿童事工所要求的,就只是“配合、支持”,就很容易出现“家长式作风”,对英文部像对孩子,而要求英文部多听从与顺服。这使得英文部青年人进大学或就业后,不愿再回到华人教会。

2. 未来的模式
Joey提出,今日华人教会英文部成员,大都是青少年,与中文部多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但这些人将来大学毕业,成家立业以后,再回到原来的教会,与中文部就不再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而是同侪的关系。他们彼此将如何互动?该用什么模式运作?值得思虑。

3. 经济的独立
英文部如何能在经济上学习自给自足,而不是仰赖中文部的支持。这是英文部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需要去努力。

中文部的帮助

         针对英文部的各项需要,中文部可以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呢?
1. 属灵的榜样
Joey认为,中文部的属灵经历与生活经验都是英文部所不及的。中文部可提供智慧与操练的建议,帮助青年人学习做决定与选择。在服事上也可提供训练,如带领查经及小组等,帮助青年人成长。

2. 走自己的路
Peter认为,中文部对英文部的期望,不要只停留在青少年事工上,否则无法吸引大专及就职青年回来。中文部要多与英文部沟通,了解英文部事工的难处,或与英文部牧师一起参加一些讲座。让英文部走出自己的路,而不只是中文部的翻版或附属而已。

彼此相互学习

        谈到中、英文部可以互相学习的地方,二人指出:
1. 第二代华人在自律,自我牺牲的观念上,比较淡薄,也较缺乏吃苦的决心。英文部可从中文部生活的经历和生命的成熟与智慧中,有所学习。

        2. 中文部则可多吸收一些新的观念,敞开心胸,勇于尝试新的做法,不怕失败。也愿意多关怀自我圈子以外的世界。

跨出自我界限

        今天在华人教会中,英文部常被认为附属于中文部,英文部牧师也常感觉自己是二等公民。如何能跨出这样的限制,使华人教会中的英文部,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中、 英文部又如何有更好的互动,使华人教会事工均衡发展?对此,二人均认为,中、英文部的牧长除了先要有良好的关系与沟通以外,双方本身也都需要做一些改变。

        Joey特别强调“看法”(Perspective),中、英文部的牧长需要看到,双方同为一个身体,在计划及推动教会各项事工上,考虑与尊重对方的想法与意见。

        Peter则强调“期望”及“感觉”。中文部对英文部的期望,会影响英文部的感觉。若中文部只期望英文部着重青少年的事工,英文部就很难发展成年人的工作。中文部对英文部若一直存著父母对子女的心态,也会影响双方的沟通与互动。

        一个蒙神祝福的华人教会,是中、英文部都能一起成长、茁壮的教会。不分主副、不分尊卑,能彼此扶持,互相学习。像乐曲中的双重奏,在福音工场上,奏出合谐的双赢局面。但愿这二位年轻牧者的看法,能带给华人教会一些新的省思。

作者现居美国北加州硅谷,从事电脑工作。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