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諧的雙重奏(乃潔)

乃潔

本文原刊於《舉目》21期

華文主幹之下

      二十一世紀,隨著華人移民的大量湧入,北美華人事工開始不斷擴展,新的華人教會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兒童及青少年的事工,也成了教會不可忽視的一環。

        今日的華人教會大都採用雙語、雙軌制。中文部與英文部,各聘有專職的牧師或傳道人。在這以華文為主幹的教會結構下,英文部事工會遇到怎樣的困難?中、英文部 彼此成員背景、年齡、文化和溝通方式的差異,是否會影響教會的同心和工作的推展?如何幫助中、英文部有良好的互動關係,增進彼此了解?

       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走訪了二位年輕的英文部牧師與傳道人,請他們就自己的服事經驗提出看法。

       第一位是Peter Wang(王為光),1994年自柏克萊大學畢業。1996年進入中華歸主教會,成為青少年事工主任(Youth Ministry Director)。1998年轉入聖荷西基督徒會堂(Chinese Church in Christ San Jose,CCIC-SJ),任英文部牧師。目前擔任CCIC Cupertino新堂英文部牧師。

        另一位是Joey Wang(王均一),1998年自柏克萊大學建築系畢業。大學畢業後在哥敦康維爾神學院(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進修四年。2003年7月加入中華歸主教會(Chinese For Christ Church,CFC),擔任青少年傳道。

事工成長原因

        說到蒙召事奉,二位年輕人都是在大學時,漸漸有感動,畢業後要全職事奉神。二人對第二代華人也有很深的負擔。Peter在CCIC-SJ教會服事六年的時間,青少年聚會的人數從20-40人,增加到160-180人。問到青少年事工增長的原因,Peter列出下列幾點:
1.長老們對青少年事工,能以開闊的心胸去接納和支持,使青少年事工有自由成長的空間。
2.大專生和在職青年的參與同工。藉著他們對青少年的思想與需要的了解,事奉上比較沒有代溝。
3.栽培與造就青少年領袖。讓青少年學習做小組長,負起查經及關懷的責任。青少年因此對小組與教會更有認同感。
4.有計劃地增加全時間同工的聘用。不同的恩賜,能使青少年事工更多元化。
5.穩定的同工。這對青少年生命的幫助與事工的計劃,有很大的助益。
Joey在CFC英文部負責青少年事工,也深覺長老和資深牧師對青少年事工的支持,以及全時間同工的增加,是使青少年事工增長的重要原因。

多方面的差異

        談到中、英文部成員,在背景、年齡、文化上的差異,二人指出:
1.華人教會中文部,多以移民為主,較固守傳統文化,事工策略上傾向保守;英文部下一代ABC(美國出生的華裔)對文化尋根沒有概念,對西方文化則強烈認同;對美國教會的一些作法和模式,也比較傾向接納與學習。
2.中文部信徒較多關心自己教會的成員,較少關心社區的需要;在宣教對象上,也以華人、特別是移民為主。英文部信徒多在本地出生,在宣教上,不會只定位于“華人”或“中國移民”,而會擴及于社區中不同種族的人。
3.英文部成員以青少年為主,也多為中文部成員的子女。中文部對英文部的溝通,很容易流入“家長式作風”(Paternalism),即期望英文部的成員多聽從。

建立良好關係

       在這些分歧上,中,英文部如何取得互相的了解,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呢?
1. 利用雙語、雙向的溝通優勢
以Joel和Peter為例,他們都會聽、說中文,有利于與中文部長執、牧師的溝通,也挪去許多因語言而產生的障礙。而且,Joey本身在CFC教會長大,教會的人對他十分熟悉。Peter一家人也在CCIC聚會許久。在接納與信任度上,倆人均占了相當大的優勢。

        Peter特別指出,今天許多華人教會英文部傳道人。無法待得長久,語言的障礙,常是一個很大的因素。

2. 與領導階層的溝通與了解
Joey認為,中、英文部的牧長,先要有良好的關係與溝通,才能帶動會眾之間良好的互動。牧長間關心對方的事工,才能影響會眾關心彼此的事工。中、英文部牧長可藉定期的牧長會、禱告會,了解彼此的現況與需要。

        目前CCIC和CFC的中、英文部牧長,每週均有一起查經、分享與禱告的時間,互相造就,也互相代禱。

3. 舉辦聯合聚會與活動
Joey說,CFC常有聯合聚會,例如宣道年會、受洗主日等。教會中文部的年輕夫婦,也常與英文部大專及在職青年,舉行週六籃球比賽,或聯合聚會。藉著這些活動,促進彼此的認識與了解。

        Peter則認為,聯合聚會基本上有其難處,如語言,方式,講員,題目等。雙方在聯合聚會中,都需做一些犧牲與妥協,效果也不一定如預計的好。所以目前在CCIC Cupertino新堂尚未實行。

4. 必須做一些改變
Peter特別提出,教會若希望更多青年回到教會,教會本身必須做一些改變。

        例如,將英文部的領導同工納入核心層,參與教會的重要決策,而非由中文部主導,英文部只是附從;在聚會型式、敬拜型態上,給予英文部更多的自由,用較能吸引 青年人的方式來敬拜;在宣教方向上,不只著重中國人與同文化的宣教;在經費使用上,中、英文部雙方能取得共識,而不是只強調某項事工。

5. 牧者對教會要有整体看法
Joey提出,牧者如何看待教會,會影響教會事工的推動。牧者若把教會當作一個整体,中、英文部都是教會的一部份,則在計劃事工時,會考慮對方。否則容易成為各自獨立,彼此分開的個体。

目前最大困難

        華人教會英文部事工,目前面臨的難處是什麼?
1. 家長式作風
Peter憂心的是,華人教會若以新移民為主要福音對象,教會對青少年及兒童事工所要求的,就只是“配合、支持”,就很容易出現“家長式作風”,對英文部像對孩子,而要求英文部多聽從與順服。這使得英文部青年人進大學或就業後,不願再回到華人教會。

2. 未來的模式
Joey提出,今日華人教會英文部成員,大都是青少年,與中文部多是子女與父母的關係。但這些人將來大學畢業,成家立業以後,再回到原來的教會,與中文部就不再是子女與父母的關係,而是同儕的關係。他們彼此將如何互動?該用什麼模式運作?值得思慮。

3. 經濟的獨立
英文部如何能在經濟上學習自給自足,而不是仰賴中文部的支持。這是英文部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需要去努力。

中文部的幫助

         針對英文部的各項需要,中文部可以提供哪些方面的幫助呢?
1. 屬靈的榜樣
Joey認為,中文部的屬靈經歷與生活經驗都是英文部所不及的。中文部可提供智慧與操練的建議,幫助青年人學習做決定與選擇。在服事上也可提供訓練,如帶領查經及小組等,幫助青年人成長。

2. 走自己的路
Peter認為,中文部對英文部的期望,不要只停留在青少年事工上,否則無法吸引大專及就職青年回來。中文部要多與英文部溝通,了解英文部事工的難處,或與英文部牧師一起參加一些講座。讓英文部走出自己的路,而不只是中文部的翻版或附屬而已。

彼此相互學習

        談到中、英文部可以互相學習的地方,二人指出:
1. 第二代華人在自律,自我犧牲的觀念上,比較淡薄,也較缺乏吃苦的決心。英文部可從中文部生活的經歷和生命的成熟與智慧中,有所學習。

        2. 中文部則可多吸收一些新的觀念,敞開心胸,勇于嘗試新的做法,不怕失敗。也願意多關懷自我圈子以外的世界。

跨出自我界限

        今天在華人教會中,英文部常被認為附屬于中文部,英文部牧師也常感覺自己是二等公民。如何能跨出這樣的限制,使華人教會中的英文部,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中、 英文部又如何有更好的互動,使華人教會事工均衡發展?對此,二人均認為,中、英文部的牧長除了先要有良好的關係與溝通以外,雙方本身也都需要做一些改變。

        Joey特別強調“看法”(Perspective),中、英文部的牧長需要看到,雙方同為一個身体,在計劃及推動教會各項事工上,考慮與尊重對方的想法與意見。

        Peter則強調“期望”及“感覺”。中文部對英文部的期望,會影響英文部的感覺。若中文部只期望英文部著重青少年的事工,英文部就很難發展成年人的工作。中文部對英文部若一直存著父母對子女的心態,也會影響雙方的溝通與互動。

        一個蒙神祝福的華人教會,是中、英文部都能一起成長、茁壯的教會。不分主副、不分尊卑,能彼此扶持,互相學習。像樂曲中的雙重奏,在福音工場上,奏出合諧的雙贏局面。但願這二位年輕牧者的看法,能帶給華人教會一些新的省思。

作者現居美國北加州矽谷,從事電腦工作。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