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华人学生宣教工场初探──中短期宣教队与当地宣教士的配合事奉(朱乐华)

朱乐华

本文原刊于《举目》21期

接力式宣教

        在中国留学生的眼中,东德原不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区。1989年中国发生六四事件后,大批学生涌出国门,不断为出国留学寻找新的出路。同年,柏林围墙倒塌,德国走向统一,原来的东德开始重建,中国学生开始注意东德(现称德东)的学校。

        美国“九一一”事件之后,进入美国的中国学生减少。许多学生转往欧洲。德东的中国学生激增。美国华人教会对德国的华人学生宣教事工开始重视,许多教会及团体 认领德国不同的地区,作为重点服事、援助的对象。有的每年差派短宣队,在特定的地区向学生传福音。也有的差派为期一两年的传道人去建立教会。近来,更有接 力性的中期宣教(或称季宣)小队,去关怀这些地区的学子。欧洲华人学生宣教的事工,似乎欣欣向荣,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事实上,廿多年前,德国的华人学生福音工作,已由英伦华侨布道会,及海外基督使团开始(注1)。多年来,虽频有短宣队从美国及远东来到,真正长期投身进入德国的华裔宣教士,却仍屈指可数。从华裔人数与传道人(宣教士)的比例来看,在德国宣教的工人实在太少了。

        笔者服事的教会,在过去十多年中,每年都差派同工前往华人学生较少的芬兰,与当地的华人基督徒同工,并协助建立了赫尔辛基华人福音教会。最近这次,我们有近 三个月在欧洲,在德东有七周,稍稍了解了这些宣教工场的需要。因而将心中的一些想法写下,与同受圣灵感动,对这块禾场有负担的弟兄姊妹和教会分享。

        如众所知,短宣能达到的效果有限。许多短宣队在热心传福音中,作了美好的见证,带领人信了耶稣。但短宣队走后,初信者却因缺少跟进,失落的比例很高。

        有鉴于此,许多热心的信徒,或刚退休的信徒,开始出来作一至三个月的宣教工作。如果不同的几个团队,前后相接,固定关怀某个地区,此即所谓中宣(季宣)接力。那么对于宣教工场来说,就等于有了长期的宣教士。这种方式,是短宣的延伸,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宣教形式。

        以往交通不便,费用昂贵,要从事宣教工作,莫不作长期宣教的安排。近年来,交通、电讯发展迅速,世界已形成地球村的型态,短期宣教应运而生。

协调与配搭

        按说,长期及短期宣教,应该相辅相成,使宣教工作更趋完善。然而如果配合不当,往往造成反效果。

        当大家看到工场的需要,会有许多人力、财力的投入。为了避免某些地区有大批团队涌入,而某些地区却缺少人去关怀。由一个机构来对短宣的人力、物力作协调分配,实为必要。

        在神的国度中,作为仆人的宣教者,实在是没有资格自选工场。我们这些愿意参与宣道的弟兄姊妹,固然应该寻求神的心意,而整个华人教会,也应彼此配搭,共同协力。

        在考虑工场时,不能只以经济效率、工作成果,作为决定工场的因素,更不能以此作为日后评估成效的标准。否则,以往去偏远地区的宣教士们,就全不符合今天的宣 教“评估指标”了,因为他们费时、费钱、费力,似甚“愚拙”。而耶稣讲的那个一百只羊失去一只的故事,也太不符合今天的“经济原则”了。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协调配搭,先到某个地区的宣教队,往往会把该区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别人无法再参与工作。虽然对于华裔人数较少的地区,实在没有多队进入的必要。事实上,由于短宣的工作产生不了太大作用,如有别队相互接力,更为实际。
况且现今交通方便,资讯联络容易,我们这些参与短宣的人,不能再有“地盘主义”的想法,重蹈以往某些差会在中国宣教的覆辙。同样,在工场上的宣教士,也不能以为自己是工场地区的老大或先驱,就摆出一副主教脸孔,要所有短宣者(注2)向之报备。

        宣教士虽然长驻工场,要照顾好多的聚会点,难免疲于奔命。而且,也不可能兼顾大片工场,倒不如多为地区作协调的工作。短宣者来到,正是宣教士的助力,应该是求之不得的。想想看,以往的宣教士,哪有这样的帮手?因此,在这个新的宣教形式中,协调配搭何其重要!

内容的衔接

        如果我们这些宣教队伍愿意彼此搭配服事,也与宣教工场上的宣教士配合,接下来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工作内容的配合。如果每队都去宣讲同样的内容,一遍又一遍地 重复,几遍之后,听众必定觉得厌烦,对以后再来的队伍不感兴趣了。所以,宣教者应该协调,宣讲的内容,有所衔接,由浅入深,有进度地施教,才能达到培训的 效果。
然而,宣教内容的衔接与安排,可能比一般的教导更为复杂。譬如有宗派背景的宣教者,可能会强调宗派性的教导,不愿“妥协”。

        不同的教导,势必引起初信者的困惑。而且面对活跃的异端,初信者也必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更会造成初信者流失。这对福音广传增加了困难,而对坚固信徒信仰根基更是不利。

        因此,为著神的国度着想,不同的队伍应该在宣教材料内容上有所协调。近年来,美国校园团契/海外校园杂志社已经出版了成套的布道、装备系列丛书,这些教材, 或直接采用,或经编修之后,都可以作为良好的基础教材。如果大家都能认同这类教材,各个不同的宣教队伍,就较容易协调安排。

        以上两种协调工作,由谁来负责?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差派者的协调,另一是工场部分的协调。

       如果有一个机构能提供工场的资料,并协助紧密联络协调,差派的教会就可省掉许多重复的联系工作,短宣果效必定更为显著。

        我个人认为,过去几十年来,使者协会及海外校园在学生当中服事,已经被众教会接纳。由他们两个机构负起美国东西两岸的协调,似乎是顺理成章。除此之外,有些 教会已对欧宣教数年,熟悉欧洲各地情形,似也可以挑此重任。当然,有关全世界华人教会及推动宣教异象的机构,如华福会,更可以考虑协助这类的协调。无论由 谁出面,这个问题必须由协调达成决议,而非由抢先争得优势。

        至于在宣教工场方面,宣教士们可能是适当的协调者。我们到了德东,在莱比锡的宣教士,已经为我们作了安排,使我们的行程更为紧凑,没有浪费。

        如果工场上的宣教士,可以与差派地区的机构联系,提出工场各地实际的需要,使短宣者知道往何处去,去做什么。这样一个网络,可使短宣者更加有效地达成目标。

        在德国的工场上,海外基督使团的宣教士,已在默默地从事这类的协调──这种安排方式,早已由内地会/海外基督使团施行多年。因此,笔者相信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现在,华裔学生的人数激增,工场增大,需要更细的分工,才能达到协调的功能。我们这些短宣者,在取得工场宣教士的协调、协助之后,能够更加容易准备及跟进。

        当然这类协调不是一个呼吁、一次宣告就可以达成的,这有赖宣教者的自觉和自愿。只要大家都有国度的胸襟,接受历史的教训,应该是可以进行的。

功劳当归谁
最后,让我们为著宣教的效果,来看看宣教者的互补性。短宣的队伍因为时间短,要迅速得到成果,在宣教的过程中必定是全力冲刺,领人决志信主。宣教士则无法作 长期的冲刺,他们像长跑者,为了保持体力,需一步一步按计划工作。冲刺是短宣队的特长,耐力则是宣教士的必须。宣教士不能冲刺,否则,会很快燃尽。

        当短宣队回到教会汇报之时,那种得人如得鱼之易,常常令人惊奇赞叹。然而短宣者对工场的人文环境不熟,对信徒的生活问题基本上也无暇过问。因此冲刺似乎成功,牧养则无能为力。

        按照保罗给我们留下的榜样,宣教的方式需要针对宣教对象的需要和背景。在这方面,一般宣教士都了解,而且也身体力行。在长时间的接触中,领人归主虽然较为缓慢,但是效果比较长久,被带领者能学到奉献及事奉的榜样。

        除了直接的福音工作之外,宣教士因为常常兼任牧养的工作,还要处理信徒及慕道者的生活问题。但是,由于处理的方式,要合乎圣经教导,要顾及文化差距,还要注意处理的技巧,难度甚大,常遭误解,为人诟病。

        他们的工场报告(代祷信),常常提到遭遇难处,有时一筹莫展(就连保罗,在新约书信中,也不得不承认在宣教工场上受挫甚重。)因此,与短宣者的工作相较,宣教士的工作成效常常“相形失色”。

        这种情形如果得不到教会了解,会严重影响宣教士的经济支持。宣教士的经费,多半靠自己到各处筹款,得来不易。尤其在德国的宣教士,必须纳入德国的社会制度 中,因此费用很高,经济压力很大。短宣者只要负担交通、生活及事工费,又常有教会的支援,甚或全部自费,鲜有经费的困扰。

        两者相较,人们往往错觉短宣果效凿凿,花费不多,较之长宣经济实惠。慢慢的,对宣教士的支持、热心就减少了。长此以往,宣教士也就愈来愈难坚持下去。如果宣教士因着经济问题无法支持下去,折羽而归,后果之严重,不言而喻。

        笔者每想至此,心中着实惊忧。因此,笔者在此要为宣教士请命。我们这些短宣者要尽可能与宣教士合作,如有任何“成果、荣耀”,不要揽于己身,应该将之归于宣 教士们,使他们得到更多、更长期的支持,也能鼓励更多的有心者进入宣教工场。如果我们祈求神兴起华人的宣教士,这也是实际又富鼓励性的行动。

盼蔚然成风
根据笔者的了解,除了一些宣教机构,已经差派一些驻欧的宣教士之外,使者协会与海外校园也开始了欧洲的事工。使者协会已与在英国的华裔宣教士联系,预备大力 支援英国地区的工作。海外校园则在德国柏林设立了培训中心,对德国的信徒进行培训工作,并已在当地登记,预备发行《海外校园》欧洲版(注3)。

        写到这里,我觉得在德国已有的一项特殊的文字工作──德国中文图书馆,对德国的华人学生影响深远。许多华人学生稀少的校园,或者不便参加聚会的人,都可借着借书的方式,接触到福音,是一项值得支持的宣教工作(注4)。

        对欧洲的短宣,已有好些队伍参与,在不久的将来,定会蔚然成风,会有更多宣教的团队走向欧洲。笔者不揣浅陋提出以上的想法,希望以此就教于资深的宣教者,与对宣教有负担的弟兄姊妹相互研讨。

注:
1.战后,王又得牧师在英国开始对英国的华裔布道,成立华侨布道会,是近代向欧洲华裔福音工作的滥觞。海外基督使团葛忠良牧师,于1978年就从远东回到德国向华裔传福音,1980年起,即关怀学生福音工作。
2.其实,所有参与宣教的基督徒,都可称为宣教士。本文用“短宣者”来代表所有参与短宣、中宣的队伍及个人,用“宣教士”代表长期驻在工场的宣教士,以示区别。
3.由角声布道团发行的《号角》欧洲版,早已在1998年出刊。目前发行量超过其纽约版,占海外其他地区(亚洲地区之外)第一位。
4.1980年起,由葛忠良牧师开办迄今。捷克中文图书馆于2002年由陈郁莉教士开办。

作者为退休的牧师。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