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祂的工作――[海外校園機構]30週年紀念感言(蘇文峰)2022.12.27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2.12.27

 蘇文峰 

 “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 《以弗所書》2: 10

已然未然

基督徒的一生,是一個不斷“被工作”的歷程。上帝藉著聖經、禱告、默想、詩歌,來深化我們與祂的關係。祂也藉著家庭、配偶、學校、朋友、同學、同事、同工,包括不同背景的人,豐富我們的人際關係。上帝更常允許我們生活和事奉,遭遇試探、磨煉、成敗得失、分歧爭論、屬靈爭戰,讓我們可以“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羅》5:3-4)。

這樣的工作,在我個人的生命歷程中,也在[海外校園機構]30年來成立-成長-成熟-成全的過程中,已經進行―正在工作―還會繼續(already but not yet)。有人問我,在上帝進行的許多工作中,哪一項讓你感受較深?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們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華人,重生得救進入神的國後,竟然可以超越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神國新文化中彼此同工。

天時地利人和

1992年《海外校園》雜誌創刊時,最急迫的挑戰似乎是:異象目標、核心信息、風格特色、稿件資源。回應這些挑戰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互相配合。這三者之中,天時地利來自天父的主權和安排,而“人和”卻需要天父的兒女長大成人,從外人互成家人,從牛人甘為僕人,才可能達成。

1990年代,正值海內外中國學生學者“基督教熱”的契機,海外(特別是北美)有三種背景的基督徒一同起來回應這“現今的機會”。第一種是來自中國大陸的老傳道人和少數的信二代。第二種是來自港臺東南亞等地區的海外華人,包括北美的華人牧長和查經班同工。第三種是多年來用愛心接待中國留學生的西方基督徒家庭。這三種背景的人才各有所長,需要同心協力,才能夠針對渴慕真理又飽經創傷的海外遊子,生發最大的果效。

理解萬歲

在開始接觸1990年代大批湧入教會的中國學生學者時,這三種背景的神國人才都有明顯的長處。第一類大陸的老傳道人和信二代,他們最能理解同在無神論和鬥爭文化中成長的同胞,內在的痛處。他們走十架道路的經歷和生命信息,很能觸解遊子靈魂深處的心結。

第二類海外生長的華人基督徒,大多信主較久,聖經真理和事奉原則的積累比較深厚。他們大多在相對平順的教會、社會、家庭、教育下成長,來北美後在北美查經班中成熟。對於新來的大陸留學生和新移民而言,這是一個同文同種的華人,卻又具有不同的群體文化和性格。當雙方互相接觸相交後,很多人告訴我:他們體會到有一種無以名之的親近感。在交流互動和慕道查經的過程中,不少中國學人漸漸地被吸引到上帝面前。這種見證在《海外校園》的文章中,不勝枚舉。

第三類是北美本地西方基督徒家庭的愛心關懷。從19世紀容閎等小留學生來美開始,照顧留學生已成為許多西方基督徒家庭的傳統。他們熱情開朗地接待和友愛,讓許多留學生知道“有一種無緣無故的愛,我們還很陌生”。他們很想找到這種愛的源頭。

但這三種背景的人在教會、機構或事工中同工時,卻需要一段段有聲有色(有血有肉)的磨合過程。這些磨合如果雙方都放下自我,順從上帝的工作,就成為許多有趣有益的故事;如果依然我行我素,就仍會在無形隔斷的牆內各自為政。

我當時因為出版《海外校園》,常常需要處在三個群體間,作一些調和的工作。回顧當年上帝在北美(和其他地區)的“工作”,有一個促成合一的因素,就是:理解萬歲―用心靈和誠實相待。

從1950年代開始,大陸學人和海外華人因為多年的隔離,在海外教會中深入接觸後,在實踐三觀、表達意見、用詞用語的方式上,確有一些不同。有些人一觸即退,保持距離;另有一些人願意主動去理解對方的原生背景,以平常心在基督裡“用心靈和誠實”彼此對待,漸漸產生了接納與合一。 這見證了《以弗所書》4:2-3 所說的,“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記得在一次海外校園的作者研討會中,出現了不少有聲有色的發言。坐我旁邊的一位作家小聲告訴我:“你大概不太習慣這種表達方式吧!像我這種經過文革的一代人,心中往往有一個暗鈕。平時看來彬彬有禮,一旦那個暗鈕被觸碰了,就會不由自主地爆發出來, 過一下就沒事了。”

我也記得有位教會同工說過:“我們這些1950年代後在臺灣生長的一代,從小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可說根深蒂固。我們成為基督徒後,行事為人仍然很像儒家看好的溫良恭儉讓,作人求中庸之道,遇事以和為貴。但我看耶穌和保羅的性格,似乎是敢愛敢說,在公義中有恩典,敢用愛心說誠實話啊!” 我深有同感。

神國新文化

若是我們多多自我省察,願意相互理解,不要再說“你們我們他們”;若是天國子民在彼此同工交接時,多用心靈和誠實,遇到磕碰時,不要苦問為什麼,只問我當做什麼;進一步,我們願意除去地域背景文化的烙印,放下舊我,活出新我,我們一定可以建立一種有信有望有愛的神國新文化。

30年來,我有幸認識許多具有宣教情和中國心的牧長同工、作者和弟兄姐妹,他們都能在堅持基要真理的前提下, 求大同存小異,又能和西方同工水乳交融。每次在默想中看到他們的音容神情,那種感受,何其美善!

這些都是祂的工作。

:12月初,有位弟兄問我:在[海外校園機構]30週年紀念專輯的結語,你有什麼感受?限於篇幅,我只能先寫一點點個人看到被神工作過的人,已經、正在活出神國新文化的感受。希望有其他同路人也能寫出你的心得,大家共同來建造多角度的天國文化的新貌。最好有成敗得失的實例,才不會淪為高大上的空談。歡迎投稿(投稿郵箱editorial@oc.org)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