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祂的工作――[海外校园机构]30周年纪念感言(苏文峰)2022.12.27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2.12.27

 苏文峰 

 

 “我们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 《以弗所书》2: 10

 

已然未然

基督徒的一生,是一个不断“被工作”的历程。上帝借着圣经、祷告、默想、诗歌,来深化我们与祂的关系。祂也借着家庭、配偶、学校、朋友、同学、同事、同工,包括不同背景的人,丰富我们的人际关系。上帝更常允许我们生活和事奉,遭遇试探、磨炼、成败得失、分歧争论、属灵争战,让我们可以“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罗》5:3-4)。

这样的工作,在我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也在[海外校园机构]30年来成立-成长-成熟-成全的过程中,已经进行―正在工作―还会继续(already but not yet)。有人问我,在上帝进行的许多工作中,哪一项让你感受较深?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们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华人,重生得救进入神的国后,竟然可以超越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神国新文化中彼此同工。

 

天时地利人和

1992年《海外校园》杂志创刊时,最急迫的挑战似乎是:异象目标、核心信息、风格特色、稿件资源。回应这些挑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互相配合。这三者之中,天时地利来自天父的主权和安排,而“人和”却需要天父的儿女长大成人,从外人互成家人,从牛人甘为仆人,才可能达成。

1990年代,正值海内外中国学生学者“基督教热”的契机,海外(特别是北美)有三种背景的基督徒一同起来回应这“现今的机会”。第一种是来自中国大陆的老传道人和少数的信二代。第二种是来自港台东南亚等地区的海外华人,包括北美的华人牧长和查经班同工。第三种是多年来用爱心接待中国留学生的西方基督徒家庭。这三种背景的人才各有所长,需要同心协力,才能够针对渴慕真理又饱经创伤的海外游子,生发最大的果效。

 

理解万岁

在开始接触1990年代大批涌入教会的中国学生学者时,这三种背景的神国人才都有明显的长处。第一类大陆的老传道人和信二代,他们最能理解同在无神论和斗争文化中成长的同胞,内在的痛处。他们走十架道路的经历和生命信息,很能触解游子灵魂深处的心结。

第二类海外生长的华人基督徒,大多信主较久,圣经真理和事奉原则的积累比较深厚。他们大多在相对平顺的教会、社会、家庭、教育下成长,来北美后在北美查经班中成熟。对于新来的大陆留学生和新移民而言,这是一个同文同种的华人,却又具有不同的群体文化和性格。当双方互相接触相交后,很多人告诉我:他们体会到有一种无以名之的亲近感。在交流互动和慕道查经的过程中,不少中国学人渐渐地被吸引到上帝面前。这种见证在《海外校园》的文章中,不胜枚举。

第三类是北美本地西方基督徒家庭的爱心关怀。从19世纪容闳等小留学生来美开始,照顾留学生已成为许多西方基督徒家庭的传统。他们热情开朗地接待和友爱,让许多留学生知道“有一种无缘无故的爱,我们还很陌生”。他们很想找到这种爱的源头。

但这三种背景的人在教会、机构或事工中同工时,却需要一段段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磨合过程。这些磨合如果双方都放下自我,顺从上帝的工作,就成为许多有趣有益的故事;如果依然我行我素,就仍会在无形隔断的墙内各自为政。

我当时因为出版《海外校园》,常常需要处在三个群体间,作一些调和的工作。回顾当年上帝在北美(和其他地区)的“工作”,有一个促成合一的因素,就是:理解万岁―用心灵和诚实相待。

从1950年代开始,大陆学人和海外华人因为多年的隔离,在海外教会中深入接触后,在实践三观、表达意见、用词用语的方式上,确有一些不同。有些人一触即退,保持距离;另有一些人愿意主动去理解对方的原生背景,以平常心在基督里“用心灵和诚实”彼此对待,渐渐产生了接纳与合一。 这见证了《以弗所书》4:2-3 所说的,“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记得在一次海外校园的作者研讨会中,出现了不少有声有色的发言。坐我旁边的一位作家小声告诉我:“你大概不太习惯这种表达方式吧!像我这种经过文革的一代人,心中往往有一个暗钮。平时看来彬彬有礼,一旦那个暗钮被触碰了,就会不由自主地爆发出来, 过一下就没事了。”

我也记得有位教会同工说过:“我们这些1950年代后在台湾生长的一代,从小受传统文化的薰陶可说根深蒂固。我们成为基督徒后,行事为人仍然很像儒家看好的温良恭俭让,作人求中庸之道,遇事以和为贵。但我看耶稣和保罗的性格,似乎是敢爱敢说,在公义中有恩典,敢用爱心说诚实话啊!” 我深有同感。

 

神国新文化

若是我们多多自我省察,愿意相互理解,不要再说“你们我们他们”;若是天国子民在彼此同工交接时,多用心灵和诚实,遇到磕碰时,不要苦问为什么,只问我当做什么;进一步,我们愿意除去地域背景文化的烙印,放下旧我,活出新我,我们一定可以建立一种有信有望有爱的神国新文化。

30年来,我有幸认识许多具有宣教情和中国心的牧长同工、作者和弟兄姐妹,他们都能在坚持基要真理的前提下, 求大同存小异,又能和西方同工水乳交融。每次在默想中看到他们的音容神情,那种感受,何其美善!

这些都是祂的工作。

 

:12月初,有位弟兄问我:在[海外校园机构]30周年纪念专辑的结语,你有什么感受?限于篇幅,我只能先写一点点个人看到被神工作过的人,已经、正在活出神国新文化的感受。希望有其他同路人也能写出你的心得,大家共同来建造多角度的天国文化的新貌。最好有成败得失的实例,才不会沦为高大上的空谈。欢迎投稿(投稿邮箱editorial@oc.org)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