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2023.01.03
受教舌
讀經:《詩》6
背誦:耶和華聽了我的懇求,耶和華必收納我的禱告。(《詩》6:9)
“起身,然後把腳放到地上,站起來,走到浴室,打開浴室門,走到浴缸旁邊,打開水龍頭,站到水下,用肥皂抹身體,沖洗乾淨,站出來,擦乾,走回床邊。13個步驟,對我來說就像經歷耶穌的艱險歷程一樣困難……我又開始哭泣,不僅因為我沒辦法完成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事,而且還因為這樣讓我覺得自己愚蠢無比。”
萬念俱灰
這是曾深陷抑鬱的《財新》副主編張進的自述。平時看起來很簡單的動作,此時竟很難完成。痛苦和抑鬱像繭把人牢牢裹住。我覺得用“萬念俱灰”來描述這種痛苦的經驗非常準確。
在我成長過程中,也有過這樣的階段:生命既然在走向最終的死亡,那為何不現在就謝幕?結束無意義的過程本身,是不是多少還有那麼點兒“意義”?
一位自殺者曾說:“我沒有自殺的理由……但就是找不到活著的理由了。”
在《詩篇》6篇中,疲憊、驚恐和痛苦的大衛也陷入抑鬱之繭。他承認軟弱、害怕,甚至“每夜流淚,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濕透”(《詩》6:6)。一個人痛苦到起不了床,夜夜流淚,眼淚甚至多到要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濕透的地步,那該是多深的痛苦和絕望!
但到了第8節,詩人突然堅強了起來,說:“你們一切作孽的人,離開我吧!”最後他堅定宣告:“我的一切仇敵都必羞愧,大大驚惶;他們必要退後,忽然羞愧。”(《詩》6:10)
回應性觸摸
到底發生了什麼?提摩太·凱勒在《耶穌之歌》認為關鍵在第9節:“耶和華聽了我的懇求,耶和華必收納我的禱告。”大衛向之禱告的這位上帝,回應了大衛的禱告,給了他安慰、光照和盼望。這就像爸爸抱著被噩夢嚇哭的孩子說:“別怕,我來了。”
凱勒把這稱為上帝的“回應性觸摸”(answering touch)。這才是大衛從抑鬱走向喜樂的關鍵。
“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有時,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莫泊桑,《一生》)所謂過早謝幕者,忘了“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9:27)。但有時,你其實可以不必咬牙,因為確實有來自上面的“回應性觸摸”。
默想:抑鬱如繭把人纏裹 / 但有一種回應性觸摸 / 如光透入 / 帶來至極的歡樂 / 讓你破繭而出 / 如蝶似蛾 / 在高空飛啊飛啊飛著……
禱告:天父,在我堅強的外表下,實在有一顆脆弱的心。抑鬱襲來的時候,請你托住我,喚醒我,帶領我,好讓我從始至終都能從你這兒得到回應性觸摸。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