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是真赢家?——从《犬之力》到古代大卫王(非如)2023.02.18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3.02.18

非如

电影《犬之力》,获2022年奥斯卡奖12项提名。我看了约莫半小时后,仍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到底在讲啥故事?望文生义的我,以为主题是关于狗狗。而后实际上,和狗狗没什么关系!

不过,我渐渐被电影的情节所吸引。最后,瞠目结舌,恍然大悟这部片子为什么会得到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和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等在内的多项大奖。

深幽疑谜的片名

片名 The power of the dog 源于圣经《诗篇》第22章第20节:“求你救我的灵魂脱离刀剑,救我的亲爱的脱离犬类。” (KJ版:Deliver my soul from the sword; my darling from the power of the dog.)

生活于西元前10世纪的诗人大卫,在《诗篇》22章的第16和18节写道:“犬类围着我,恶党环绕我;他们扎了我的手,我的脚……他们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这些经文,其实预言了约一千年后,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所经历的。显然,《诗篇》22章里的犬类,指加害者、施暴者。

那么,《犬之力》这部涉及同性和谋杀题材的西部片,为何以此冠名呢?恶狗隐喻谁呢?观众得等到剧终才能明白——这恰是编剧兼导演简·坎皮恩(Jane Campion)的超卓之处。

不落俗套的剧情

《犬之力》是坎皮恩根据美国作家托马斯·萨维奇(Thomas Savage)1967年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电影既忠于原著精髓,又做了巧妙的简化和加强,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

故事发生在1920年代的美国蒙大拿州。整部电影讲的都是牛仔和牧场,但剧情却与传统西部片大相庭径。

菲尔·伯班克和乔治·伯班克(Phil and George Burbank),接管父母的产业多年,是是成功、富有的牧场主。40多岁的两兄弟仍然单身,白日形影不离,夜晚同寝一床。

一天,兄弟俩在放牧途中,到寡妇萝丝(Rose)的小旅店用餐,由萝丝刚成年的独子彼得(Peter)招待。席间,哥哥菲尔将彼得自制的、用以装饰餐桌的纸花燃火点烟,并当众以“娘炮”开涮彼得。彼得不堪羞辱,跑到屋后。萝丝知悉后垂泪。

敦厚善良的弟弟乔治,藉结账之机,安慰萝丝。两人互生好感。不久后,乔治与萝丝结为夫妻,母子入住兄弟俩的牧场大宅。

菲尔认定萝丝是“淘金者”,为了钱财从他身边抢走了弟弟,故想方设法逼迫她。萝丝惊吓、抑郁,只好偷偷借酒浇愁。乔治看到强势的哥哥为难妻子,却无可奈何。

彼得决意子承父业,故潜心学医。暑假里,他从学校回到牧场。菲尔起初仍小觑彼得,但他们的关系渐渐解冻。菲尔教彼得骑马、编绳及如何做男子汉。两人越来越热络。

突然有一天,菲尔没有照常下楼吃早餐。乔治发现哥哥身体状况不妙,坚持送他去看医生。菲尔头天晚上刚编完一卷牛皮绳,想送给彼得,但还没来得及,就被乔治推入车中后,驶往医院。皮绳跌落在地。

菲尔在电影中再次出现时,已静静躺卧在棺材里。乔治说,医生诊断菲尔得了炭疽病,来不及抢救。

葬礼结束后,乔治的母亲将祖传的戒指送给萝丝,正式承认儿媳妇为大牧场的女主人。

含蓄隽异的导演

新西兰导演、编剧和制片人坎皮恩,借此片获得了2022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犬之力》绮丽壮观的外景,大都拍摄于新西兰的奥塔哥(Otago)。坎皮恩和摄影师阿里·韦格纳(Ari Wegner),捕捉到广阔、雄伟的自然场景,为100年前美国西部的人物,提供了绝佳的活动背景。

《犬之力》的叙述,几乎全程都非常克制。随着故事情节的缓缓深入,细节的效果越来越强,戏剧张力也逐渐拉满,处处暗涛汹涌。

坎皮恩废弃大段对白,侧重情绪语言,运用场景和大量特写镜头,并辅以音乐,帮助观众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菲尔得知乔治已与罗斯结婚,脸上闪现的愤懑;罗斯暗暗借酒消愁时的恐慌和悽楚;乔治因无法阻止哥哥揶揄妻子,而低头凝视地面。

坎皮恩处理同性题材也十分含蓄,从头至尾并无“出格”的言语或动作,却让观众心知肚明。我认为这种克制,是对历史的尊重,因为当时社会在这方面的容忍度远不如今。著名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就因同性恋罪,蹲过两年监狱。

复杂多面的人物

坎皮恩用了4个主要角色,其反差及各自隐而不发的诉求,驱动着这部心理剧情片。这4位扮演者,都分别得到奥斯卡最佳主角或配角奖项的提名,这种情况极为难得。

主要角色之一菲尔,各方面的天分都很高,又在常春藤名校受过精英教育,却不愿进入特权阶层,反而选择了牛仔生涯。整部电影中,已故的牛仔师傅布朗克·亨利(Bronco Henry),对菲尔的影响很明显,影射出师徒之间超常的亲密。为了压抑涌动的欲望、掩饰内心的孤独,菲尔表现得桀骜不羁,尖利刻薄,不拘小节,是强硬的牛仔。

乔治与菲尔迥然不同。他的性格温和腼腆,还特别爱干净。同样是牧场主,乔治总是身穿西装,脚蹬皮鞋,在一群牛仔中显得格格不入。乔治从小到大都活在哥哥的影子里,极度渴望爱与理解。他娶萝丝,是因为她的善解人意,也是对菲尔过分控制的一种反抗。

萝丝温柔善良。她爱乔治的淳朴和他的绅士本性。萝丝知道菲尔不喜欢她,也曾主动尝试与他和解,未获成功后,便尽量低声下气,或者避开他。然而萝丝懦弱的外表下,也有掩藏的勇气——萝丝发现,菲尔宁愿烧毁他不用的皮毛,也不肯卖给印第安人,有一天,她趁著菲尔不在,将牛皮送给一群路过的印第安人,并无畏地戴上印第安人回赠的漂亮白手套。

顺便提一句,乔治和萝丝的扮演者(Jesse Plemons,Kirsten Dunst),在现实生活中的也是夫妻,所以他们的表演特别自然。

年轻的彼得,聪明、细腻,颇有有艺术天赋,内敛而相当女性化(例如喜欢做女红)。他看似弱不禁风,实则坚韧而笃定。他孝敬母亲,但同时冷血而残酷。他是影片中最关键的两个角色之一。

隐秘无痕的谋杀

尽管乔治也纳闷:精明的哥哥怎么会感染炭疽?不过,他和所有人一样,没有怀疑过菲尔的猝死另有原因。其实坎皮恩一路埋下了许多线索,但直到接近片尾,才让观众看出:是彼得蓄意杀了菲尔。

谋杀动机为何?其实影片一开头,彼得的旁白就已点明:“父亲去世后,我只想要母亲能幸福。如果我不帮助、保护她,我还算什么男人呢?”

彼得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他与母亲相依为命。萝丝改嫁后受到菲尔的精神蹂躏,彼得都看在眼里。况且他自己也曾受到菲尔的霸凌,所以他起了杀心。他设下一个又一个圈套,引诱菲尔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坟墓。

随之彼得和菲尔关系越来越“亲密”,两人有一段对话:

彼得:“我父亲担忧我不够善良,因为我太强大了。”

菲尔:“你太强大?”

彼得:“是啊!”

菲尔:“那真是个大错!”

这也预示了,菲尔注定会败给彼得。

彼得用什么杀了菲尔?没错,正是炭疽细菌。片头就提及,牧场里有几头牛患了炭疽病。菲尔特别嘱咐牛仔们,勿让牲畜接近死牛。

学医的彼得,知晓炭疽病菌的传染方式。一天,他在野外见到一头死牛,便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割皮毛。菲尔编织皮绳尚缺材料,彼得便主动送上病牛皮。他明知菲尔日前修篱笆时戳破了手、并且能干而自信的菲尔从不带手套……

剧终之前,未去参加菲尔葬礼的彼得散步归来,返回卧房。他打开圣经,翻到《诗篇》22章20节——电影名的出处。然后,彼得戴着手套,拿起菲尔为他编织的牛皮绳,让皮绳滑到床底下。

最后一幕:彼得望向窗外,看到他母亲萝丝快乐地与乔治亲吻拥抱。

彼得真的赢了吗?

电影的结局似乎告诉观众:菲尔就是《诗篇》22章20节中隐喻的恶狗,但他败在彼得手下。彼得孝敬父母,为保护母亲,一劳永逸地除掉祸害,成了赢家。

《诗篇》22章的作者是大卫,以色列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大卫年少时,就用弹弓杀了敌军巨人歌利亚。以色列的第一位君王扫罗,出于嫉妒,要置大卫于死地。《诗篇》22章,就是大卫在逃避扫罗追杀时,向上帝祷告,恳求佑护。

大卫在流亡途中,有两次机会可以杀掉扫罗。第一次,是扫罗恰好进入大卫躲藏的洞穴去大解。第二次,扫罗追寻大卫,在野外露宿。大卫均放过了扫罗(参《撒上》26章)。

大卫这样做,是出于坚定的信念,诚如他对扫罗所说:“愿耶和华在你我中间施行审判,断定是非,并且鉴察,为我伸冤,救我脱离你的手。”大卫所信靠的上帝果然保守他,并给他极大的祝福。

与大卫相反,电影中的彼得,迳自登上了审判施刑的宝座。也许他可用“孝敬”为自己开脱,但如果彼得如父所望一生求善,他怎能脱离良心的责备?他的灵魂如何能脱离惩罚?母亲萝丝若知真相,她还能快乐吗?

彼得也许能避免了法律的制裁,然而,“耶和华的眼目无处不在;善人恶人,祂都鉴察”(《箴》15:3)。无所不知的上帝,迟早会按人的行为施行报应。

由此看来,彼得还是赢家吗?

作者生长于杭州,曾为知青。定居美国,从事化学研究。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