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我的选择和父母发生冲突后——过年回家记(小旭)2023.02.28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23.02.28

小旭

海龟终于回家

2023年春节,当我和爸爸一起贴春联时,突然意识到,上一次在家过年已经是7年前的事了。

留学期间,我只能在荧幕里看爸爸妈妈吃年夜饭,陪他们看“春晚”。隔天,我再和身边的朋友一起包饺子过年。

因为疫情、工作和签证的缘故,我和大多数“美漂”的年轻人一样,3年多没能回国探望家人。2022年底,上帝带领我进入人生下一个阶段:我结束了在芝加哥教会的服事,成为一名“海龟”,赶在年前回了国,终于能和爸爸妈妈一起过个团圆年。

一进家门,妈妈拥抱我过后,上下打量,乐呵呵地感叹:“女儿怎么又长高了!”

我本想打趣:“该不会是你们个头儿缩了吧?”但看着妈妈发间点缀的银丝,我把话咽在肚子里,笑着说,“可能是去年开始运动后又重启了发育吧”。

我回家后,妈妈从早到晚在厨房里忙碌不停,张罗著做各种好吃的食物。一边做,一边扭头看看我,欣慰地感叹:“孩子回来真好,孩子回来了,家里就是不一样。”

爸爸也充满干劲地进行了新年大扫除。他说之前家里就两个人,冷冷清清的,没什么过年的兴致。今年我回来了,他就有心气儿和动力。

透过99年的春晚,《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深入人心;儿时的我常用外公的磁带机播放著,跟着哼唱。如今,当我做家务时不自觉哼起那旋律,不禁感慨:30岁的我和即将奔六的爸妈,已经好似歌中人。

离家在外的失与得

疫情中,3年多没能回家,有失,也有得。

在妈妈健康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我没能陪伴照料,也缺乏在家人身边活出信仰和分享福音的机会。好在天父怜悯和顾念我及家人,祂在慈爱中护理、医治。

这也让我看到,当我没办法在父母身边时,更要为他们祷告,体会他们的需要,力所能及地用行动和言语让他们感到被爱、被关怀。

与此同时,不在家的这3年,也让我获得了更多独立成长的空间。

我的择业、择偶标准,一向不太能被父母理解和接受,这其中有信仰价值不同的缘故,也有其他原因。这使得我常常面临沟通的挑战,像是上帝给我出的考题,一关过了又来一关。然而,这也让我练习作为一个信主的成年子女,如何与尚未信主的父母相处。

我学习聆听他们的想法,共情他们的感受,也学习如何温柔地坚持那些兼顾了我的理性与感受、在圣经的原则和祷告中所做的决定。

在曲曲折折、反反复复的沟通中,相信他们有感受到,我听到了他们的心声,我对未来的勾画里不是只顾著自己,也顾念他们的需要,看重和他们的关系,他们的幸福亦是我生活幸福感的一部分。

不仅我在成长,爸妈也在学习聆听、尊重、接纳我的选择,慢慢地去接受:唯有我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回顾过去几年,我们有了更多的理解和信任,也往“亲密”而“独立”的亲子关系更近了一步。(注)

“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

2020年,我从慕迪神学院(Moody Theological Seminary)毕业、开始在教会全职服事时,就已经做好了两三年内回国的打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想用“道成肉身”的方式更好地去爱家人,做他们身边的宣教士。

我在神学院修的是跨文化宣教专业,2019年,在 “背十架的生活与宣教观”(Life and Missiology of Cross-bearing)的课上,教授和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揣摩《路加福音》14章25-33节这段关于“作门徒的代价”的经文。

主耶稣对众多与祂同行的人说:“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14:26)和合本圣经在“爱我胜过爱”那里有个注:“原文是恨”。

这是一个令人咋舌的用词。说出“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太》19:19)的耶稣,怎么会叫跟随祂的人去“恨”(hate)自己的父母呢?

我们在课上展开了对于这个词汇的讨论,我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在我入学的第二学期,一次和父母的视频通话中,我又一次表达了想要神学院读完后,先留在我芝加哥的教会服事几年。妈妈很难理解,为何被爱浇灌长大的独生女要离家万里,走这样的“羊肠小道”?她担心我不会幸福,几乎以为要失去心爱的女儿。

聊著聊著,我们的情绪都越来越激动。妈妈失望、伤心、气愤到质问我:“难道你恨我们吗?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们?”

听到她这样说,我很震惊,各般情绪涌上心头。我既为伤害到爱我疼我的妈妈,感到心痛和愧疚,又因为她对我的误判、对我的价值观和道路选择的否定,感到受伤和委屈。

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让我对《路加福音》14章26节有了切身体会。主耶稣绝不是让我真的照字面上去“hate”(恨)父母,但是我的父母因为耶稣成为了我的至爱,我跟随耶稣而做的人生选择,“feel hated”(感到自己好像被恨一般)。

与此同时,面对主耶稣的这番话,我也感到一股张力。

一方面,似乎在呼召的事上向父母的意愿做妥协,便不是爱上帝胜过爱我的父母。另一方面,“孝敬父母”是十诫中第一条带祝福应许的诫命,是上帝的心意(参《出》20:12;《弗》6:2-4)。保罗也在写给提摩太的书信里叮嘱,“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提前》 5:8) 。

这两方面,到底要如何平衡呢?

听完我的分享,教授Andy提出了一个更令人咋舌的问题:How to “hate” parents well?(如何好好地“恨”父母?)这个问题,成了我那门课的结课论文所探究的课题。

两种不同的“恨”,指向更好地去爱

大学毕业后,因为想要留在校园团契服事,我拒绝了4所美国研究生院的录取。回家和父母摊牌时,我抛出的“炸弹”炸懵了爸妈。

第二天,在外公外婆家,当着一众家人的面,爸爸和我确认是不是真的已经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这是“走火入魔”、“自毁前程”、“闻所未闻”。爸爸甚至激动地说,如果我真的走这样的路,从此我就不是他的女儿。

当全家人都围起来劝说我时,我进入了自我防御和自我辩解模式。我开始在亲人面前数落爸妈的不是,揭开家庭的伤疤,忿忿地抱怨。后来我意识到,我的所言所行,无异于是对爸爸妈妈的当众羞辱和谴责,对于他们认识福音起到了反作用。

反思那段经历,我曾在论文中写道:

That moment they probably felt that I hated them, but not for the reason that Jesus intends. I made them feel hated not as a result of my allegiance to Jesus, but of my unleashed flesh — my unprocessed hurt, and my pride, self-pity, ingratitude and judgement. Looking back, I can see how God worked for my good and my parents’ good out of some messed-up situation like that — He exposed my sins, our relational problems, and graciously worked on me and grew my relationship with Him and with my parents. ”

(“那一刻,我的父母很可能觉得我恨他们,却并不是出于主耶稣所说的原因。我让他们感到被恨,并不是因为我对主耶稣的忠心造成的,而是因为我喷涌而出的血气——我尚未处理好的创伤,我的骄傲、自怜,我的不知感恩,我的论断。如今回头看,好多次,透过类似这样一团糟的情况,上帝却在我和我父母身上成就了祂的美意和祝福——祂使我看到我的罪,我和父母关系中的问题,也用祂的恩手在我的生命中动工,使我和祂、我和父母的关系都得以成长。”)

对于如何“hate”them well,我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hating them not in an insensitive, reckless nor self-serving way, but in a compassionate, loving and thoughtful way that is informed by where they are coming from, because the same God who calls me to ‘hate’ them also calls me to honor my parents and obey them in the Lord.”

(“…并不是用不敏感的、鲁莽的、或是服务自我的方式,而是用有恩慈的、带着爱和体贴的方式,带着对于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出处的洞察。因为这位让我‘恨’他们的上帝,也呼召我去孝敬、尊荣我的父母,并在主里听从他们。”)

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两件事:

一是,我可能一直置身于一个“假两难处境”( false dichotomy),局限了上帝,也局限了自己。更健康的方式应该是向上帝呈开放的态度,不论是遇到新的机会还是拦阻,都当询问祂的心意如何。祂是掌权的上帝,我相信带着这样的心志,就不会行在上帝的旨意之外,祂会成就在我身上的工作。

二是,我对父母的服事,和我在教会的服事都重要。倘若上帝让我专注在对家人的服事上,我能够放得下我觉得最有热忱的禾场吗?爸爸妈妈出于对我的爱,已经做了很多让步和调整,而我愿不愿意出于爱他们的缘故,放下一些自己的坚持?

若我想要效法基督“道成肉身”的宣教观,或许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到他们身边,用他们能听懂的方式分享福音,用他们能看见、能体验的方式把福音活在他们面前。

后来,我在祷告中更加确定,我既有负担在我芝加哥的教会服事一段时间,也有负担回国照顾家人、给他们传福音。两者都有上帝的托付,我便决定在芝加哥服侍两三年后就回国。

虽然经过了一段很有挑战的等候期,但是很感恩,我顺利地拿到了宗教签证。而后我忐忑地和父母沟通,上帝竟然奇妙地开了道路,让我得到他们的支持与祝福。因此,我能够心里更加踏实地作为传道人在教会服事,直到去年年底。

道艰且阻,但有信望爱

回国后,我既享受和珍惜在爸妈身边的日子,同时也面对着近距离相处的挑战。

虽然我和爸妈在过去3年都有成长和改变,但是,家人似乎仍旧是最容易按到我们情绪的“触发器”,一下子启动我们的“老我”。

我感到沮丧,担心自己没有好见证。可是,爸妈似乎并不计较。我也鼓励自己,继续倚靠上帝的恩典活出新的生命。做得不好的地方,我就真诚的道歉和调整;耐心和爱心的功课,需要层层闯关。

爸妈身上,也有一些需要改变的地方,而我正在学习如何去接纳和包容,如何带着尊重、智慧去沟通,也去身体力行地影响他们。

和父母传福音仍然困难:他们仍旧不认为自己需要上帝,在我试图分享信仰的时候不以为意。我不断摸索著如何把福音对他们用有意义的方式讲清楚,我的神学装备和牧养经验在爸妈面前似乎找不到发挥的空间。我还需要操练在他们拒绝时不放弃的心态,并继续为他们信主恒切祷告。

心里有盼望

这么多年走过来,上帝让我看到,我和爸妈对彼此的爱是我们最大的共识,也让我们走过了很多艰难。我相信,在天父把爸妈和我的心转向彼此的同时,祂也在把他们的心转向自己。一路走来,祂的恩典都够用,今天如此,未来亦如此。我等候和盼望祂的时间。

写下这些,倒不是为了鼓励海外的弟兄姊妹纷纷为了父母海归。每个人和父母的关系动态(dynamics)不一样,每个家庭的情况、父母和子女的需求也不一样。我们都需要在自己的环境(context)中寻求上帝的心意,摸索如何去爱、去尊荣我们的父母。

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磕磕绊绊,会犯错,会疼痛。但是,在我们和主耶稣一起走过的道路中,愿我们都经历到,恩典够用。愿新的一年,上帝祝福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也使我们成为他们的祝福。

注:更多故事,见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当妈妈不理我之后》)https://yzd.oc.org/oc158-20/

作者是新晋“海龟”,之前在芝加哥一所年轻人为主的国语教会服侍,目前在国内家中“休耕”与“反刍”。

One response to “当我的选择和父母发生冲突后——过年回家记(小旭)2023.02.28”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