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是耶稣,祂会怎么做? ——从WWJD到WWJD(陈世贤)2023.03.02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3.03.02

陈世贤

一、我与WWJD的邂逅

身为基督徒,我立志跟随主耶稣基督,走祂十字架的舍己之路。因此对我来说,“效法基督”、“作一位小基督”等语句最能描述我内在的灵性渴望。

还记得大学时读到一本小说《跟随祂的脚踪行》(In His Steps:What Would Jesus Do),描述一群基督徒震撼于一位倒毙在教堂中的街友,因此决定在一段时间内,每逢重大抉择时,都扪心自问:“如果是耶稣,祂会怎么做?”(What Would Jesus Do?缩写为WWJD)接着就照自己心中的答案去不计代价地执行。如此,他们自然受尽辛苦,却也成就极美之事。

当时自己看得热泪盈眶:“是的,主啊!我也要这样为你而活!”

二、WWJD的问题

这本出自公理会牧师兼社会福音运动之领袖查理斯•雪尔顿(Charles Sheldon)之手的《跟随祂的脚踪行》,流行于20世纪初的美国。1990年后,上面绣著WWJD的手环开始流行。然而,它在执行上有一些困难:

第一,我们没有办法在某些情境问“耶稣会怎么做?”因为耶稣不可能遇到这种情境。例如当我们撒了弥天大谎或在性事上犯了罪,这时问WWJD会在根本上违悖上帝的本性。因为上帝不会犯罪(参《约一》1:5),我们不可能得出“如果是耶稣,祂会选择去认罪”这种荒谬的结论。

第二,某些时候纵然我们问了WWJD,也有了基于圣经的答案,但耶稣的做法我们学不来。例如当耶稣遇见死人时,祂使死人复活(参《约》11:43;《路》8:52-55),或当耶稣遇见有饥饿的人时,祂用五饼二鱼喂饱至少五千人(参《约》6:10-13)。

在这情境中,我们只能部分学习耶稣的榜样(例如为死人哀哭,参《约》11:35),或转而学习其他人(例如学习小孩童奉献五饼二鱼,参《约》6:9)。无论如何,都不能彻底WWJD。而当WWJD可以被打折扣时,它的意义似乎就不大了。

第三,有时纵然我们学了外在的行为,但我们未必都是带着纯正的动机去执行。例如面对那些伤害我们的人,但我们有时忘记带着爱的动机去面对,结果往往把事情弄得更糟。

看来,纵然我们想要“像耶稣”,却有一些实际执行上的困难。不可否定的是,圣经期待我们“像上帝”。耶稣说:“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5:48)。又使徒保罗说:“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林前》11:1)

显然上帝与人虽然有无限大的差异,但主藉圣经鼓励我们在某些层面上效法祂,但似乎不是“做出耶稣会做的行为”。

三、琳达•察格岑布斯基的道德榜样理论

在思考这问题时,我发现美国基督教伦理学家琳达•查格岑布斯基(Linda Zagzebski)的德性伦理建树给了我很大启发。

在她的《道德榜样理论》(Exemplarist Moral Theory)中,认为我们若想学习有关伦理道德的重要课题(美德、好行为、责任、好的生命等),应该看向那些会引起我们景仰(admiration)以及引起我们想效法之冲动的榜样们。(注1)

当被问及“什么是一个好人?”,《道德榜样理论》的答案不会是“好人就是要符合A特质、B特质、C特质的人”,而是“好人就是像耶稣/孔子/甘地/苏格拉底”这般的人。所谓的“榜样”是具体的,是可以引起我们内心渴望效法的活生生的人,而非抽象的原则。(注2)

都是效法榜样,那么“道德榜样理论”与WWJD的差别是什么呢? 查格岑布斯基强调,这些榜样之所以是我们的榜样,不见得是基于他们的“行为”,而是他们对局势的“判断”(judgment),所谓的好行为,总是跟在这些“判断”之后。(注3)

所以,与其去想“耶稣会怎么做?”不如去想“耶稣对这事件有什么解读与看法?”“耶稣对这人在这时候做了这件事,会有什么评价?”这需要我们沉浸在耶稣的故事中、熟悉祂的为人、明白祂事工的意义与目的(祂为什么要来到世界上),才能在关键时候在观点上像耶稣,并据此以我们可以的行动,活出符合信仰的样式。

四、我们从小就藉榜样学习

WWJD抓到了一个重点,那就是从“榜样”学习往往是强烈有效的,它符合生物的自然学习模式。人在出生后都是跟着他人学习(通常首先是父母),无论样式好坏。

21世纪初,有一项大型的研究计画National Study of Youth and Religion(NSYR)访问了全美超过3千位青少年的宗教生活(不只针对基督教)。

结论之一是影响青少年们信仰的最主要因素,是他们的家长。家长们每天在家的言行举止,长年累积地形塑了孩子们的信仰的态度。这些“榜样”(不论好坏)的影响力,超过了宗教组织的神职人员们(包括教会辅导、牧师)。(注4)

许多华人父母们关心在意儿女们的成长与人际表现,所以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基督徒家长更是在意孩子们的信仰景况,虽然不致于走到“亲职决定论”(parental determinism,即过于担心“只要我们一步走错,孩子的一生就注定完蛋”),但也尽我们所能给孩子最好的。换句话说,我们都想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

五、道德榜样理论的内在与神圣动机

我们家客厅的一面墙近地面处,有个白色小塑胶长方块,上头有两个开关以及几个圆洞。没错,它是英式电插座,但它也是我们家的“分别善恶树”,完美地吻合婴儿伸手可即的高度。

为了防止有一天发生触电意外,我们决定禁止9个月大的儿子伸手碰触插座,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禁令。每当他爬近、伸手时,我们会认真坚定地说“不行”并将他的手拉开。他自然不从,于是相同的动作就得重复个十几二十遍。

我们当然可以改为选择转移儿子的注意力、带他去做别的事,毕竟家里这么多东西他都可以随意玩,只有这个他不可以玩。可惜转移注意力虽有一时之效,却难以形塑孩子的界线。诚如《创世记》第3章告诉我们,纵然在极大自由中只给予人类一小点的限制,但人的注意力终究会被那禁忌抓住。

经过几次的“肢体交流”,9个多月大的孩子已经会在靠近插座前,先看看我们。这时只要说不行,有一半机率他会就此住手。此外,他也记住这“不行”的音调。当他要去啃大人的鞋子时(第二个禁令来了!)只要说句“不行”,他就会暂停动作,然而他并不明白我们的考量(防止触电、防止肮脏)。

诚然孩子从小学习好行为是不够的。随着他们渐渐长大,有了更多的认知能力后,父母也得跟他解释这些禁令背后的动机(例如为了要保护他)。唯有当他不只接受外在的行为规范,也接纳父母规范内在的考量后,这规范才能真正从我们的身上传承给他、扎根归属为他自己的理念。

外显行为必须寻找内在的动机为根基。

查格岑布斯基进一步说,其实我们学习道德,不是透过抽象的标准,而是透过主观的动机:是那些我们视之为榜样之人们主观的道德动机,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客观的道德。(注5)因此这个时候,我想引入查格岑布斯基第二个关于德性的理论,与《道德榜样理论》相佐。

在《神圣动机理论》(Divine Motivation Theory)中,上帝的神圣动机(例如爱祂的百姓、施恩搭救、公义审判)是判断一切榜样的关键。一切人类的行为、特质、行事的结果都是据此才是好的。(注6)

那位带着神圣动机的上帝,是我们最终极的榜样,因此,不管我们认为何人是我们心目中的道德榜样(也许是某伟人、也许是某位属灵长辈或我们的父母),这些榜样都要跟上帝所揭示的榜样(主要藉耶稣基督活生生地呈现)对话,而耶稣这终极榜样,会适时地挑战其他的榜样。(注7)

六、结论:从WWJDWWJD

当我们从注重“外在的行为”转移到注重“内在的动机”,我们就更能理解为什么圣经不是完全以一堆直述的命令式语句呈现,而是蕴含着故事、诗歌、命令、箴言等各类文体,厚厚的一本文学大集合。借着沉浸在复杂却丰富的圣经叙事中,我们习得一些命令,也习得上帝如此命令的背后动机。

父母乐见孩子遵行父母的要求,更乐见孩子懂得父母的用心。我相信“What Would Jesus Do? ”仍有它的价值,特别是在儿童主日学的教学当中。但随着我们的信仰阶段渐渐增长,我们需要开始问“耶稣这么做的用意是什么?”(Why Would Jesus Do (So)? 缩写也为WWJD。编注)

当我们开始注重上帝的“动机”层面,就能更好贴近祂的心意。

注:

  1. Linda Zagzebski, Exemplarist Moral The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20.
  2. Linda Zagzebski, “Divine Motivation Theory and Exemplarism,” in European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 8, no. 3 (2016):113.
  3. Ibid, 115.
  4. Christian Smith and Melinda Lundquist Denton, Soul Searching: The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Lives of American Teenager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5. Linda Zagzebski, “Divine Motivation Theory and Exemplarism,” 120.
  6. Linda Zagzebski, Divine Motivation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13.
  7. Linda Zagzebski, “Divine Motivation Theory and Exemplarism,” 119.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