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美主义的阴影(滕胜毅)

滕胜毅

本文原刊于《举目》19期

      我们的文化、环境和传统,总是在告诉我们,不管想获得什么,总要不断地努力去争取才行。久而久之,我们在下意识里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那就是,要努力去够得上,要争取配得上──即便是对爱,也要用好表现、好行为才能获得。

        成了基督徒之后,这种完美主义的思维定式,也很容易地带进了新的生活里。其阴影无处不在,实在有碍我们新生命的成长。

与神之间

        前不久回国,看望了一位老朋友。这位朋友在美国期间,第一次在教会听道就受圣灵感动,决志信主。回国后,他很热心地鼓励朋友和员工信主成为基督徒,但末了总是要为自己加一句:“我还不是一位真正的基督徒。”因为他觉得自己还不够标准,多少想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他对我坦白了他内心非常挣扎。他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离基督的标准太远,因此他对受浸之事也就一拖再拖,团契聚会也不参加,连祷告都不敢开口──“神会接受我这么个坏人吗?”

        其实,这种“我要完美达标,神才会接受我”,和“我够格成为基督徒吗”的想法非常普遍。就连信主时间不短的基督徒中,持有这种想法的也大有人在。

        几年前,我参与儿童主日学事奉。在准备教学的过程中,当读到“神的爱是无条件的。即使你做了坏事,神仍然爱你”时,我大为震惊,无法相信这是真的。后来谨慎地多方求证后,才敢给孩子们讲述──世俗的完美主义,使我把神无条件的爱与祂是否赞同我们的行为,彻底地混淆了。

        这种完美主义的想法,不无带着我们生活经验和文化环境的烙印。我们从小就懂得把成绩、表现,与奖赏、关注、爱联系起来。不少父母也不自觉地把这种观念,移植 到他们与子女的关系中──爱的多少在于孩子的表现如何。甚至在教会里,我也常听到,有姐妹对调皮的孩子说,“你要是不乖,上帝会不喜欢你的。”

        决志信主之后,我们下意识地把这种想法带了进来。有时还微妙地想着,因为自己表现好,所以神拣选了我们。但当面临内心挣扎和内疚时,我们又会突然觉得神非常不爱我们……我们在自我表现的基础上来假设神对我们的爱,扭曲了对神本貌的认识,我们与神之间的关系自然是忽冷忽热。

与人之间

        不可实现的完美主义,不仅阻碍了我们接受神的爱,扭曲我们与神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妨碍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教会里的关系。

        完美主义的基督徒,容易把神的完美与人的完美主义混淆起来,从而产生出僵硬的教条主义,“他应该”,“你应该”,“基督徒应该”,“领袖应该”等等,并把基督徒的生活建立在这条框之上。

        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容易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周围一切,看待与自己同行的信徒们,看待牧者,且根据他们是否达到我们所制定的标准,来论断他们,来决定是否接受他们。

        完美主义者还很善于对他人评头品足和怪罪。他们也很难称赞周围的人,看不到人家的辛劳、努力和进步。要想他们鼓励他人更是难,其理由是,“鼓励称赞多了,会使对方骄傲自满”。

        你要是想与完美主义者分享自己的挣扎,你得准备挑更多的重担,因为“应该”的重框马上就要压下来;要是想分享自己的成就,你得准备使劲再往上爬,因为对方对你的标准还会提高。

        对完美主义者来说,做事达标至关重要。至于怎么样在同工过程中,互相了解、接受、支持和搭配,似乎并不重要。这当然就会失去在一起同工这个动态过程中,互相造就的机会。

        完美主义的基督徒,对不信者也常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姿态,对那些初信不久、有待成长的人,不管青红皂白,总是有很多“应该”,惯用经节的金砖头打人。在无形中也吓跑、甚至伤害了不少的慕道友。

         如果我们浑身上下都被套著这“应该”的条条框框,那么我们定是生活在另一种的重压和无奈之下。

与己之间

         生活在完美主义中的人,不仅对他人常带批评的眼光,对自己也经常挑剔、批评、不满和自责,觉得自己不够资格被他人接受、被神接受。因此,完美主义者会不断地面对自我定义和定位的危机,难以在基督里找到自己的地位。

        又因为完美主义者会批评性的看他人,内心自然也害怕被他人如此对待。于是就用无形的墙把自己围起来,不与他人有生命的沟通,甘愿做“属灵独行侠”,错过了神应允我们的丰盛生命。

出路何在

        牧者Dr. David Seamands在他书中写到,“完美主义与我们在基督里追求的基督的完美、圣洁、成圣,以及圣灵充满的生活完全不同,它只是一种道貌岸然的伪装品。它不 仅不能使我们圣洁、有整合的人格,即在基督里成为完整的人,反而会使我们在属灵上变成法利赛人和情绪不健康者。”

        确实,完美主义在我们与 神、与人、与己之间,筑成一座无形的厚墙,是我们背在身上的沉重包袱。在我们奔跑前面的路时,我们要丢弃一切的包袱和连累(《来》12:1)。而这完美主 义,就是我们从“吃奶的婴孩”到“吃干粮的成人”的过程中(《来》5:12,13),所要甩掉的包袱之一。

        前几年,在儿童主日学服事中学 到的“当我干了坏事、不好的时侯,上帝仍然爱我”,是我生命中的一大里程碑──神对我的接受和爱,不是根据我的表现如何、成就多大、有否错误和缺点、能为 祂做多少事,而是因为祂的爱子在十字架所付出的血的代价。带着这新的发现,带着安然和释放,我和儿子从一个只有几十个人的华语教会,跨进了一间数千人的英 语教会。面对不熟悉的环境我甚至怀疑──“我还要坚持下去吗?”
因为不管怎么做,我总不能改变我的样子,去掉我的口音,也不可能会有很多人主动来热烈欢迎我,让我感到自己有价值、很重要。

        但是,此时的我已明白,在“父神的家”,我不必争表现、争地位──这确确实实是挑战自己、走向成熟的机会。

        新教会的口号,“每个会员都是神职人员”,对我来说很新奇。我开始尝试着挑战自己的心理适应水平,利用大教会资源丰富,主动加入多种聚会和团契。

        神的信实令人吃惊。我从很多真诚的、敬神的、成熟的、不带宗教条框的人身上,看到了神的恩典,看到自己的生命得到了进一步造就和满足,同时也看到自己的见证和参与鼓励了他人。被释放的我,体会到了接受他人和被他人接受的爱。

        Oswald Chambers在My Utmost for His Highest(中译《竭诚为主》)一书中,对基督徒的完美和世人的完美主义,有精采的论述。他说:“如果推测神要把我们做成一个完美的标本,那是一个陷 阱。神的目的是要我们与祂合一同在。”“基督徒的完美不是,也永远不能是世人的完美主义。基督徒的完美是与神之间关系的完美,即便是在那些看起来不重要的 生活小事中,这个完美的关系也表达了它的真实。”

        最后,他写到,“神的目的不是要使我完美、变成祂窗柜里的一个奖杯。神要使我到达一个地步,祂可以用我。”这是我们必须记得的。

作者来自大陆,现居西雅图,从事牙齿矫正工作。

版权作者保留,请勿转载。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