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活之后:从黑夜到黎明(刘心亮)2023.07.05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3.07.05

刘心亮 

 

复活节的主日已经过去。在经历下一个受难节的伤感和复活节的欢庆之前,我们依然会经历生活中的跌宕起伏和悲欢离合。主耶稣的死里复活,常常被基督徒看作一个确实无误的历史事件,为基督教信仰存在的基石。然而,耶稣基督复活的历史事实,与今天我们的生活实际有什么关系?

 

捕获与否都是神迹

主耶稣复活之后,祂的门徒固然欢呼雀跃,但同时,也有惊慌、疑惑、迷茫和不信等各种复杂的情绪!这些门徒并没有走入童话故事所描述的梦幻结局: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相反,《约翰福音》第21章记载了他们从黑夜到黎明所经历的挣扎和无助!

照理说,《约翰福音》应该在第20章结束,因为耶稣复活是这卷书的高潮。然而21章继续介绍了复活之后的耶稣,和门徒的生活状态。

第1-2节经文交代了这段经文的背景,提比哩亚海(即加利利海)边,耶稣向7个门徒显现。当时,以使徒彼得为代表的门徒聚在一处。彼得要去打渔,其他的6位积极回应。他们都上了船,努力打渔到天濛濛亮,却一无所获!

这一幕重演了彼得初次蒙召跟随主的经历:《路加福音》5章记载,他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彼得3年前才丢下渔船和渔网跟随耶稣,应该不至于这么快忘了如何打渔。何况当时也不是他独自一人。

耶稣的一句反问:“孩子,你们没有打到什么鱼,不是吗?”(参《约》21:5)说明了并不是水里没有鱼,而是因为耶稣本来就知道,或者有意为之。

如果我们承认他们捕获153条大鱼是惊人的神迹(参《约》21:11),那么,他们7个有经验的渔夫,在满是鱼儿的加利利湖,彻夜努力却一无所获,难道不也是非同寻常的吗?

对于门徒来说,他们打渔,捕获与否都是神迹。如果说他们打到鱼是出于上帝的干预,那么打不到鱼,也应该是上帝的作为。复活的耶稣或许并非黎明时才到来,祂可能在门徒上船的那一刻,就与他们同在了。

这使我不禁想到,我们常看见的上帝赐予的神迹,看重的是赐平安昌盛的神迹。我们几时能在危机当中,也看见上帝的作为呢?我们为获得一份工作感恩上帝的预备,因疾病的医治感谢上帝的怜悯,将困难的解决归功于上帝的眷顾,但我们是否也为生命中的缺乏和挣扎,而称谢过祂呢?

我们是否还看到,不论生活是跌宕起伏,还是寡淡无味,都可能是一种危机吗?而且这样的危机,也可以是上帝给予我们的挑战?

认识到这种危机,不但促使我们走上渔船,忍受有劳无功的无奈,也可以激发我们离开渔船、奋勇游向耶稣——走进渔船是因为看不到主耶稣,跳出渔船是因为看见了主耶稣。

 

向左向右皆是引导

神迹带来改变,但我们也不否认个人行动的作用。在各样的困境中,我们也会尝试不同的出路。

使徒彼得就是以行动为导向的人。他虽然不是第一个与耶稣见面的门徒,但他以行动证明了自己是十二门徒的领袖。他在很多场合,提出关键问题,善于激发和刺激他人行动。在耶稣被捕的当晚,他不畏权势,抽刀削掉了大祭司仆人的右耳……

耶稣受难之后,群龙无首时,彼得提出要去打渔,并付诸行动,因为他总要做些什么,才能安心。然而,从黑夜到黎明,无数次的下网和收网,并没有收获。我相信,作为有经验的渔夫,在耶稣吩咐在船的右边下网之前,他们一定在船的右边无数次下网——他们可能不但尝试了船的左边、右边,也尝试了前面和后面……

为何听从耶稣的吩咐,就能大丰收?关键的不是下网的方位,不是向左或向右,而是上帝的引导——向左向右皆是引导!

这是主耶稣复活之后,一个显著的主题。

主耶稣预先提醒门徒:“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祂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因为祂不是凭自己说的,乃是把祂所听见的都说出来,并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约》16:13)。

《向左走,向右走》是台湾绘本作家几米的经典作品。书中描绘了一对男女,虽然住在同一栋公寓大楼里,但由于各自的习惯不同,每次出门,一个习惯性地向右走,另一个习惯性地向左走。虽然他们走过同一条街道,喂过同一只流浪猫,抱过同一个孩子,在同一场大雨中奔回家,听同样的广播,同样的寂寞,却错过了一次次真实而深入的相遇。

在这紧张而忙碌的世界生活,人们常常惧怕在此生错过什么,所以不断做出各种选择。然而,选择的本身,就意味着有所取舍。所以,人们就在衡量得失的焦虑中,辗转往复。

其实,我们自己想怎样选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遵从主的引导。主的引导,伴随着祂的丰富有余(丰富有鱼,153条大鱼)的恩典。

 

若即若离均是关系

那么,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马上浮现出来:如何知道上帝在引领呢?

耶稣复活之后,一个极需解决的问题是:彼得和那些四散而逃的门徒,曾经否认、抛弃过主耶稣。主复活后,能否重新接纳他们?初期教会的信徒,能否接纳他们?这是《约翰福音》最后一章重点表达的。

门徒上岸后,看到一个非常温馨的画面:岸上已经升起了炭火,上面摆放著鱼和饼。主耶稣亲自为他们预备了早饭,并分发给门徒吃!主耶稣已经主动以恩典接纳了他们。彼得已经恢复了与主的关系!

相比于逾越节的晚餐中,门徒的满心疑惑和不安,加利利海岸边的早餐,却沐浴著黎明的曙光,蕴含着赦免、医治、安慰、喜乐!

对门徒来说,耶稣复活之后,在五旬节圣灵降临之前,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期。

他们和主若即若离——这位主似曾相识,但又和以往不一样。他们中间似乎有一道墙。主复活后,几次向门徒显现,门徒又惊又喜,有疑惑,也有认信(如多玛)。

但在这次岸边的早餐上,这堵墙似乎被移开了。无人再问“你是谁”,因为知道是主。若即若离是关系,信仰的核心亦是关系——是在知道上帝是谁,以及我是谁的前提下,恢复我们和上帝的关系!

一位姊妹提到她的信仰状况,她无法确定自己是不是基督徒。原因在于,她虽然多年前受洗,但她认为自己远离了上帝,失败过、跌倒过。因此,她不知道在上帝的眼里,她还是不是算为基督徒?

我被这位姊妹的真诚打动。因为,当你觉得与上帝的关系很远的时候,也可能正是你寻求上帝心意,回到祂身边的时候。同时,这位姊妹的困惑也说明,信仰不但是知道或相信某个道理,更在于有否委身。

使徒彼得绝对不是一个缺乏行动的人,但他曾经的失败,显露了他与耶稣之间关系的破裂——他以行动为先,表达对耶稣的爱,但实际上,他缺乏与主耶稣真正的心意相连。

因此,耶稣要求他改变爱的方式:不要使用自我的方式,而是要满足耶稣的心意,以表达他对耶稣的爱。所以,耶稣最后以“你爱我比这更深吗?”来挑战彼得,促使他在寻求耶稣的心意上,更深地委身。

 

作者目前奥斯丁华人教会牧会。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