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风随着意思吹——记“吾家有女初长成”(古墨)2023.08.09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3.08.09

古墨

 

已进入青春期的女儿,开始注重梳妆打扮,出门前还不忘在镜子前左看右看。不光是出门前照镜子,开车送她到校后,她还会不忘在车窗前整一整自己的衣装。

“女儿是不是谈恋了”妻子严肃地问我。

虽然我没有有百分百的把握猜透女儿的心思,但是每天负责接送的我,有和女儿敞开心交谈的习惯。学校的情况、班里的日常,摸得比她班主任还清楚。于是我镇定地对妻子说:“别疑神疑鬼的!”女儿有什么心事,一般都会跟我们说。

青春期孩子的变化,班主任在家长会上早就打过预防针。班主任说,女孩一般在10岁进入青春期后,有了较强的个人意识后,开始注重个人形象。家长不用太过紧张。

 

着实慌了

话虽这么说,但面对这些变化,我着实慌了。我还没准备好女儿会变成家中的“小大人”。

随着孩子的长大,发现她确实有不小的变化。比如,以前女儿和同学去旅游,积极性不高、需要闹钟催好几遍,才肯起床。现在她会很亢奋,第二天醒得比闹钟还早。

女儿也爱打扫自己房间的卫生了,连床底下都要钻进去扫一下。不像以前,糊弄一下完事。现在还爱黏着妈妈去商场买衣服。这搁以前,她会让妈妈包办,然而安慰我们一句:有买衣服的时间,还不如看书。

当孩子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后,父母便有了新的烦恼——尽管我埋头读过不少教育书籍,但是真遇到这种失去方向盘、不再能掌握育儿船的情况,我的心被戳凉了一大截。

而我那始终陪在女儿身边的妻子,对女儿的惊人转变,也有不适。

以前唠叨女儿,还能句句有回应:“知道了,妈妈!”“放心吧,妈妈!”现在多唠叨一句,可能要等半天才能回应。再催问,可能就是女儿拖长腔调的一句:“妈,你别说了!都说过一百遍了,我都知道了!”

如今面对女儿的不耐烦,我和妻子对对眼色,然后噤声。

 

陪伴者和倾听者

我和妻子的这种“噤声”,是在许多次忍不住想要管孩子的冲动下,学到的功课。看着女儿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渐渐长大,我们习惯了凡事指引孩子,把孩子当成是自己苦心培育的成果。

父母习惯了用自己的想法和经验,为孩子做打算。然而孩子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甚至和父母的想法相悖。这时候,父母不镇定了,甚至隐隐感到一种莫名的背叛。大人们的反应常是,怒从心头起,想要继续掌控孩子。于是两代人之间,也就出现了“量子纠缠”现象。

我发现,当我想要掌控这个小大人时,孩子就会开始说我烦,开始抵触我。那个一向愿意和我分享心事的孩子,她的心门不再轻易敞开。

当我和妻子为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感到烦恼时,我意识到,问题多半出在父母这边。如果父母不早早地学习放手,将来面临的问题会更多。

我们决定,不再过多干扰女儿,给她成长的空间。我们的责任是:耐心对待这个不断成长变化的孩子,做她的陪伴者和倾听者。

最近看到几个孩子自杀的悲剧:课业上的重负,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不幸父母疏于陪伴与倾听,结果酿成悲剧。不幸的是,这样的悲剧常常上演。

我觉得我最需要引以为戒的是:我们要陪伴和倾听,但对孩子的学习不做过多的干扰,给孩子提供学习和拓宽视野的机会,但最终的选择,还是需要孩子通过认真思考,而后做出。

在当下的大环境中,这种养育方式,实在不易。

 

风随着意思吹

今年,著名作家北村在《钟山》杂志第二期,发表了他的中篇小说《风随着意思吹》,让人读后大为震惊。身为医院院长的陈成,用棍棒式教育,以爱为借口,,想为儿子陈维楸设定人生。

陈维楸高考成绩优秀,清华、北大都想要他,但他却不想要这种人生。他执著于做菜和研究菜品,热爱酿酒。然而虚荣的父亲,哪能允许自己的儿子成为厨子!结果酿成惨剧。儿子在高考庆功宴上,当着爷爷和爸爸的面,割喉自杀。

北村在小说中写道:

“陈维楸的父母从来没有问过他为什么喜欢厨师。他们所讨论的所有问题,都是父母要他做什么,成为什么。他的母亲说,我们是不爱孩子的,但是这个道理是以失去孩子的生命为代价才明白的,一切为时已晚。”

陈维楸的父亲最终才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职,他说:

“造物主给了各人不同的才能,有的人适合酿酒,有的人适合烘焙,有的人医术精湛,有的人是体育天才……无论你怎么选择,只有天职,会让人快乐……我把他的快乐剥夺了。”

陈维楸在日记里写道:

“爸您一直逼我,我被你逼成了两个人,一个是外面的人,应付你,一个是里面的人,躲著你。你说爱我,但从来没爱到里面那个我。我变成了两个人,在两个房间里,只有外面那个人在应付你,怕你。里面那个房间,你从来没进来过,甚至连门都没敲过!”

陈维楸最后的遗言是:“好没意思,好过分。”

父亲成了那个逼死孩子的人,那个摧毁孩子的人。

“风随着意思吹”,这句圣经中的话,和小说的主题非常贴切。即便是我们一手养大的孩子,我们也无法主宰他们的命运,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决定他们的人生。

从小说中,我能感受到年轻一代成长中的压抑。父母所谓的爱,让孩子们活得窒息、无助。这种披着“爱”的外衣的辖制,将孩子逼上了绝路。这篇让人深受触动的小说,实在提醒我:惹孩子的气,搞不好出人命!真正的爱,是放手和尊重。

真正的爱,如网上流行的一段话:“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注)

 

看得一清二楚

即便是基督徒,也避不开儿女成长中的烦恼。如何活出福音,比我们说什么是福音更重要。简单地说,如果我说著虔诚的话语,但从不把信仰落实在个人身上,那么,这些话语对孩子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反而,很有可能有一天他们离开家的时候,认为我是伪君子。

如果我在孩子面前,以一种透明和谦卑的方式活出福音,即使他们不同意我的观点,也会看到福音是如何改变人的。

儿女应该了解,父母也是罪人。然而,作为被上帝的恩典拯救的罪人,我们有一种奇妙的特权,可以向我们的孩子展示福音。我们可以审视自己:孩子能看到父母的饶恕和接纳吗?孩子们知道我爱耶稣吗?我说话是否像被上帝改变了的人?

在耶稣里罪得赦免的真理,会影响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父母有没有真实地活出福音,孩子们一清二楚。

许多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可能还没有真正悔改。然而,我们“趁他们还在作罪人的时候”爱他们,就像基督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得救福音之前爱我们一样,就容易挽回和赢回孩子的心。

 

不把孩子据为己有

有几次,匆忙出门送孩子上学。当孩子磨蹭著穿鞋时,我的不耐烦就开始了。我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磨蹭行为,并不是犯罪,但当我对她做出激烈反应、对她严厉时,我是有罪的,我屈服于愤怒了。

我的孩子眼里有一个小斑点,但我自己的眼里往往有相当多的木头。在我准备好帮助眼睛里有斑点的孩子之前,我必须先把自己眼中的木头取出来。看见儿女的罪,却忘记自己的罪,是多么容易啊!大人常拒绝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偏执,一意孤行。

当我开始因为事情不如我所愿而生气时,这就表明,我被一种自私的欲望所驱使。如果我用怨恨、责备来处理这种情况,结果将是愤怒和不耐烦。

如果我一意孤行,按我的方式行事,孩子或许会乖乖听话,家里也不会有冲突。听起来没那么糟,但是,孩子内心中的那个自己,却在无声地抵抗这个家。

有一次快要迟到的时候,我没有再催她,也没有表现出不难烦,而是让她意识到迟到的后果。后来,女儿很少再迟到。

作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我们正处于播种的季节。我们很可能不会立即看到品格或生命的果实。爱孩子的体现之一,就是忍耐到底。而不是放弃,更不是占有孩子,死不放手。为人父母需要更多的信心和忍耐,但它也能开阔我们的眼界,让我们完全学习依靠和放手。

每晚为女儿祷告时,我告诉她:“记住你是谁的孩子!”有一晚,她面露纯真的笑容,指著天上说,她是天父的孩子!我被她的举动打动,突然有些鼻酸:小时候,女儿很依赖我们,简直须臾不可分离,但有一天,她会长大,会有自己的小天地。即使是父女关系,有时候心灵的距离也会变得遥不可及,但是我们可以放手交给上帝。

作为父母,能陪伴孩子走的路程实在太短暂。唯有主能陪伴孩子到永恒。在养育的道路上,心态要轻松,眼界要放远。不把孩子据为己有,因为她是上帝永远的孩子。

压制会徒然,气得跺脚也多无益。而常常陪伴、互吐真言的沟通方式,才能走进孩子的心,与孩子一同面对人生风雨。

 

参考:北村,《风随着意思吹》,(《钟山》杂志2023年第二期)

 

注:网上说是出于胡适,但无法证明,有人也质疑其思想与下笔风格不似胡适。有兴趣者可直接查阅《胡适全集》或《胡适中文书信集》等等。

 

作者是大陆传道人,毕业于音乐学专业。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