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風隨著意思吹——記“吾家有女初長成”(古墨)2023.08.09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3.08.09

古墨

 

已進入青春期的女兒,開始注重梳妝打扮,出門前還不忘在鏡子前左看右看。不光是出門前照鏡子,開車送她到校後,她還會不忘在車窗前整一整自己的衣裝。

“女兒是不是談戀了”妻子嚴肅地問我。

雖然我沒有有百分百的把握猜透女兒的心思,但是每天負責接送的我,有和女兒敞開心交談的習慣。學校的情況、班裡的日常,摸得比她班主任還清楚。於是我鎮定地對妻子說:“別疑神疑鬼的!”女兒有什麼心事,一般都會跟我們說。

青春期孩子的變化,班主任在家長會上早就打過預防針。班主任說,女孩一般在10歲進入青春期後,有了較強的個人意識後,開始注重個人形象。家長不用太過緊張。

 

著實慌了

話雖這麼說,但面對這些變化,我著實慌了。我還沒准備好女兒會變成家中的“小大人”。

隨著孩子的長大,發現她確實有不小的變化。比如,以前女兒和同學去旅遊,積極性不高、需要鬧鐘催好幾遍,才肯起床。現在她會很亢奮,第二天醒得比鬧鐘還早。

女兒也愛打掃自己房間的衛生了,連床底下都要鑽進去掃一下。不像以前,糊弄一下完事。現在還愛黏著媽媽去商場買衣服。這擱以前,她會讓媽媽包辦,然而安慰我們一句:有買衣服的時間,還不如看書。

當孩子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識後,父母便有了新的煩惱——儘管我埋頭讀過不少教育書籍,但是真遇到這種失去方向盤、不再能掌握育兒船的情況,我的心被戳涼了一大截。

而我那始終陪在女兒身邊的妻子,對女兒的驚人轉變,也有不適。

以前嘮叨女兒,還能句句有回應:“知道了,媽媽!”“放心吧,媽媽!”現在多嘮叨一句,可能要等半天才能回應。再催問,可能就是女兒拖長腔調的一句:“媽,你別說了!都說過一百遍了,我都知道了!”

如今面對女兒的不耐煩,我和妻子對對眼色,然後噤聲。

 

陪伴者和傾聽者

我和妻子的這種“噤聲”,是在許多次忍不住想要管孩子的衝動下,學到的功課。看著女兒蹣跚學步、牙牙學語、漸漸長大,我們習慣了凡事指引孩子,把孩子當成是自己苦心培育的成果。

父母習慣了用自己的想法和經驗,為孩子做打算。然而孩子漸漸有了自己的主見,甚至和父母的想法相悖。這時候,父母不鎮定了,甚至隱隱感到一種莫名的背叛。大人們的反應常是,怒從心頭起,想要繼續掌控孩子。於是兩代人之間,也就出現了“量子糾纏”現象。

我發現,當我想要掌控這個小大人時,孩子就會開始說我煩,開始抵觸我。那個一向願意和我分享心事的孩子,她的心門不再輕易敞開。

當我和妻子為孩子成長中的問題感到煩惱時,我意識到,問題多半出在父母這邊。如果父母不早早地學習放手,將來面臨的問題會更多。

我們決定,不再過多幹擾女兒,給她成長的空間。我們的責任是:耐心對待這個不斷成長變化的孩子,做她的陪伴者和傾聽者。

最近看到幾個孩子自殺的悲劇:課業上的重負,給孩子造成了心理壓力。不幸父母疏於陪伴與傾聽,結果釀成悲劇。不幸的是,這樣的悲劇常常上演。

我覺得我最需要引以為戒的是:我們要陪伴和傾聽,但對孩子的學習不做過多的幹擾,給孩子提供學習和拓寬視野的機會,但最終的選擇,還是需要孩子通過認真思考,而後做出。

在當下的大環境中,這種養育方式,實在不易。

 

風隨著意思吹

今年,著名作家北村在《鐘山》雜誌第二期,發表了他的中篇小說《風隨著意思吹》,讓人讀後大為震驚。身為醫院院長的陳成,用棍棒式教育,以愛為藉口,,想為兒子陳維楸設定人生。

陳維楸高考成績優秀,清華、北大都想要他,但他卻不想要這種人生。他執著於做菜和研究菜品,熱愛釀酒。然而虛榮的父親,哪能允許自己的兒子成為廚子!結果釀成慘劇。兒子在高考慶功宴上,當著爺爺和爸爸的面,割喉自殺。

北村在小說中寫道:

“陳維楸的父母從來沒有問過他為什麼喜歡廚師。他們所討論的所有問題,都是父母要他做什麼,成為什麼。他的母親說,我們是不愛孩子的,但是這個道理是以失去孩子的生命為代價才明白的,一切為時已晚。”

陳維楸的父親最終才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職,他說:

“造物主給了各人不同的才能,有的人適合釀酒,有的人適合烘焙,有的人醫術精湛,有的人是體育天才……無論你怎麼選擇,只有天職,會讓人快樂……我把他的快樂剝奪了。”

陳維楸在日記裡寫道:

“爸您一直逼我,我被你逼成了兩個人,一個是外面的人,應付你,一個是裡面的人,躲著你。你說愛我,但從來沒愛到裡面那個我。我變成了兩個人,在兩個房間裡,只有外面那個人在應付你,怕你。裡面那個房間,你從來沒進來過,甚至連門都沒敲過!”

陳維楸最後的遺言是:“好沒意思,好過分。”

父親成了那個逼死孩子的人,那個摧毀孩子的人。

“風隨著意思吹”,這句聖經中的話,和小說的主題非常貼切。即便是我們一手養大的孩子,我們也無法主宰他們的命運,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決定他們的人生。

從小說中,我能感受到年輕一代成長中的壓抑。父母所謂的愛,讓孩子們活得窒息、無助。這種披著“愛”的外衣的轄制,將孩子逼上了絕路。這篇讓人深受觸動的小說,實在提醒我:惹孩子的氣,搞不好出人命!真正的愛,是放手和尊重。

真正的愛,如網上流行的一段話:“我並不是你的前傳,你也不是我的續篇;你是獨立的個體,是與我不同的靈魂;你是自由的,我是愛你的;但我絕不會‘以愛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註)

 

看得一清二楚

即便是基督徒,也避不開兒女成長中的煩惱。如何活出福音,比我們說什麼是福音更重要。簡單地說,如果我說著虔誠的話語,但從不把信仰落實在個人身上,那麼,這些話語對孩子來說,沒有多大意義。反而,很有可能有一天他們離開家的時候,認為我是偽君子。

如果我在孩子面前,以一種透明和謙卑的方式活出福音,即使他們不同意我的觀點,也會看到福音是如何改變人的。

兒女應該瞭解,父母也是罪人。然而,作為被上帝的恩典拯救的罪人,我們有一種奇妙的特權,可以向我們的孩子展示福音。我們可以審視自己:孩子能看到父母的饒恕和接納嗎?孩子們知道我愛耶穌嗎?我說話是否像被上帝改變了的人?

在耶穌裡罪得赦免的真理,會影響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父母有沒有真實地活出福音,孩子們一清二楚。

許多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可能還沒有真正悔改。然而,我們“趁他們還在作罪人的時候”愛他們,就像基督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得救福音之前愛我們一樣,就容易挽回和贏回孩子的心。

 

不把孩子據為己有

有幾次,匆忙出門送孩子上學。當孩子磨蹭著穿鞋時,我的不耐煩就開始了。我的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的磨蹭行為,並不是犯罪,但當我對她做出激烈反應、對她嚴厲時,我是有罪的,我屈服於憤怒了。

我的孩子眼裡有一個小斑點,但我自己的眼裡往往有相當多的木頭。在我準備好幫助眼睛裡有斑點的孩子之前,我必須先把自己眼中的木頭取出來。看見兒女的罪,卻忘記自己的罪,是多麼容易啊!大人常拒絕正視自己的缺點和偏執,一意孤行。

當我開始因為事情不如我所願而生氣時,這就表明,我被一種自私的欲望所驅使。如果我用怨恨、責備來處理這種情況,結果將是憤怒和不耐煩。

如果我一意孤行,按我的方式行事,孩子或許會乖乖聽話,家裡也不會有衝突。聽起來沒那麼糟,但是,孩子內心中的那個自己,卻在無聲地抵抗這個家。

有一次快要遲到的時候,我沒有再催她,也沒有表現出不難煩,而是讓她意識到遲到的後果。後來,女兒很少再遲到。

作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我們正處於播種的季節。我們很可能不會立即看到品格或生命的果實。愛孩子的體現之一,就是忍耐到底。而不是放棄,更不是佔有孩子,死不放手。為人父母需要更多的信心和忍耐,但它也能開闊我們的眼界,讓我們完全學習依靠和放手。

每晚為女兒禱告時,我告訴她:“記住你是誰的孩子!”有一晚,她面露純真的笑容,指著天上說,她是天父的孩子!我被她的舉動打動,突然有些鼻酸:小時候,女兒很依賴我們,簡直須臾不可分離,但有一天,她會長大,會有自己的小天地。即使是父女關係,有時候心靈的距離也會變得遙不可及,但是我們可以放手交給上帝。

作為父母,能陪伴孩子走的路程實在太短暫。唯有主能陪伴孩子到永恆。在養育的道路上,心態要輕鬆,眼界要放遠。不把孩子據為己有,因為她是上帝永遠的孩子。

壓制會徒然,氣得跺腳也多無益。而常常陪伴、互吐真言的溝通方式,才能走進孩子的心,與孩子一同面對人生風雨。

 

參考:北村,《風隨著意思吹》,(《鐘山》雜誌2023年第二期)

 

註:網上說是出於胡適,但無法證明,有人也質疑其思想與下筆風格不似胡適。有興趣者可直接查閱《胡適全集》或《胡適中文書信集》等等。

 

作者是大陸傳道人,畢業於音樂學專業。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